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税收政策选择

时间:2022-09-24 02:14:33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税收政策选择

根据资源环境统筹考虑未来我国各项分配格局,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思想将成为我国今后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税收应当有所作为。

一、主体功能区的界定

2006年通过的全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同时,国家对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做了界定:“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从对主体功能区界定的内容来看,主体功能区划分依托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凸现两个特点:

1.规划具有统筹性。总体来说,主体功能区建设可从纵、横两块考虑。横向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将各地区统筹归类,综合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区分为重点扶持区域、限制发展区域及适度控制区域;纵向来看,在各横向发展区域范围内,又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细化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从而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2.规划具有灵活性。按照设计,主体功能区划分已不拘泥于行政区划,将在空间上与现有行政区域发生错位。一些局部区域将适度打破行政区域格局,改变行政区划的界限,构建跨行政区的主体功能区。即在主体功能区设计下,同一主体功能区可能包括不同的同级行政区域和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 而在同一个省级、地(市) 级甚至县级行政区域内, 又可能包含不同层次的主体功能区。

二、主体功能区域发展的税收政策定位

税收作为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将影响到市场实物和资本的流动。税收诸要素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及各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关系,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作用空间。主体功能区建设辐射范围广、关系错综复杂、建设难度大,现仍处于探索阶段,仅仅依靠市场的自我调节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有必要立足整体经济发展实际,从各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税收政策的定位,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积极效应。

1.税收政策应当立足于引导各功能区协调发展

探索形成既各具特色又有机统一的政策体系是功能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税收政策在推动各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应注重理顺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区域战略目标与共同目标的衔接关系。税收政策应当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发挥各功能区的比较优势,针对不同功能区具体情况提出不同战略重点和工作任务,实施有区别的战略举措和政策措施。但必须明确,立足于发展功能区优势的同时,要注意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防止出现各功能区之间发展不均衡、财富分配不均问题;二要正确处理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理顺扶持地区与限制发展地区的关系,首先应当鼓励支持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地区优先发展,这是实现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次,应当切实保障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地区的利益,这是缩小各功能区差距的关键。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共同发展。重点开发、优先开发地区要积极支持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地区的发展,加强与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地区的合作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对一些被归入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的地方政府,要防止出现“等、靠、要”的惰性,应积极通过自我发展改善经济状况,缓解重点开发、优先开发地区的支援压力;三要协调好各区域内重点发展与一般发展的关系。推动主体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税收政策既要统筹兼顾,合理考虑各地区的实际需要,支持各地区加快发展,又要推行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即抓住各区域内发展的重点,大力推动重点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形成新的经济集聚区,培育新的契合点。

2.税收政策要立足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历史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机制初步建立、生产要素可以灵活流动、高新技术革命和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开放的地区获得了开放政策的先机,利用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成为先富的地区;西部在大开发战略支撑下通过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转移获得了发展的动力;而中部地区因为缺乏政策支撑步履蹒跚,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异巨大。从历程来看,国家政策的选择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重要推动手,其中,税收政策是重要分支。以往税收政策的制定,在过去的发展建设模式中以经济增长即GDP为核心,出现了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现象,这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在后期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中体现出了严重的制约性。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科学观,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为了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主体功能区建设发展的最终目标也要归属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推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税收政策应当从主体功能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阶段、社会环境等因素,明确各项战略布局、功能定位、发展重点等,确定税收政策的基本导向。

三、主体功能区税收建设的路径选择

1.主体功能区税收建设应当稳步推行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应当遵循国情,注意类型的简明性和可操作性。主体功能区划从长远看应该实现国土的全覆盖,但现阶段的主体功能区划不能一蹴而就,综合实际情况应考虑按照国土部分覆盖的原则进行,即符合标准的区域划入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他区域暂不进入,待以后时机成熟调整标准后再逐步划入四类主体功能区内。因此,税收政策也应当与之相配套:

(1)从全局来看,主体功能区的税收政策应当逐步推行,在国土部分覆盖的原则下,要有针对各主体功能区的差异型税收政策,此政策覆盖范围随功能区范围的扩大而扩大;(2)在各主体功能区内,由于情况复杂,属于同一主体功能区的不同地区发展情况不一致,税收政策应当针对同一功能区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区别对待,具体实施时可以采取先试点推行,再逐步扩大的办法。

2.要有适度的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合理的税收优惠安排可以发挥巨大效用。实施主体功能区后,根据实际需要,四类主体功能区内也应当有所选取的实施不同层次的税收优惠,比如:对优化开发地区应给予自主创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税收优惠;在重点开发地区可以适时推出吸引产业项目进入和集聚的税收减免实施办法,对支持交通、能源、水利、水电气热供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的国际资金、民间资金投资给予适当税收优惠,同时分别给予就业安置、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鼓励和吸引人口进入和集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限制开发地区可推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扶持符合主体功能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禁止开发地区应当明确核心区、实验区、区不同区域的人口容量、建筑、旅游、探险等开发活动的标准,对限制性、禁止要课以重税,而对积极于投身于此区域的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行为要辅以适当的税收优惠,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该地区的自我盘活、发展。

3.要注重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安全

税收分配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事关社会稳定。因此,税收政策制定必须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既要注重保护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不损害分配领域的效率导向机制;也要提高再分配领域的社会公正程度,实现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和谐,防止不良倾向,才能切实促进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

实行主体功能区管理后,四大区域由于有了不同层次的税收优惠、税收限制,地方收入必然存在差异。这便要求我们要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税收政策和税收绩效评价,加强相关政策的协调和机制建设,以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例如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由于受到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约束,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开发受到限制甚至禁止,区域内税款收入有限,难以满足地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需要,为国家国土和全社会的科学发展付出了成本,因此,可将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区域收取的部分税款特别用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以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经济、社会安全,实现主体功能区的和谐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王双正 要 雯: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8期

[3]卢中原:用财税政策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第6期

上一篇:经济发展与消费方式的选择 下一篇:论企业如何有效扩大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