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时间:2022-09-24 12:20:45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 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总结出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原因及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作物,在全县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0.97万 hm2,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40 %,玉米总产量达70 207 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80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日益加重,因此,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对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1.1 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临夏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而后4-5龄幼虫钻蛀穗轴或雌穗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

1.2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排孔。玉米抽穗后大部分幼虫钻蛀茎秆、天花、雌穗等处,破坏植物组织,阻碍养分的输送,造成减产。

1.3 玉米螟的习性

玉米螟的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多在叶背中脉两侧,有时也产在茎秆、雌穗苞皮等处。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玉米上产卵,50 cm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因此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产卵多,受害严重。

1.4 玉米螟发生条件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越冬幼虫的多少,越冬虫量大,冬春气候条件适宜,发生就重。因素之二是温度和湿度,各虫态的适温为16 ℃~30 ℃,相对湿度为70 %以上。5月中旬至6月上旬左右干旱,是抑制玉米螟发生的关键。

2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根据玉米螟发生及危害特点,必须采用田内与田外防治相结合,越冬时期与生长季节相结合,农药防治与其它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2.1 农业防治

一是处理越冬玉米秸秆,压低虫口基数。在成虫羽化前的冬春季节,用铡、扎、沤、烧等方法处理玉米秸秆和穗轴,消灭越冬幼虫,会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二是收割时低留根茬,可大大减少根茬中的越冬虫量。三是人工去雄,玉米螟危害严重的地块,在玉米抽雄初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即将抽出的雄穗上危害,人工去除部分雄穗,带出田外烧毁和深埋,可消灭一部分幼虫。

2.2 化学药剂防治

人工投放颗粒剂。于玉米心叶末期在玉米大喇叭口内撒放颗粒剂防治效果最好,可选用30 %辛硫磷颗粒剂每667 m2用250 g,加细沙2.50 kg,或选用BT乳剂250 g兑2.50 kg细沙,拌匀后于玉米心叶末期大约在6月25日―6月30日,把颗粒剂投放到玉米心叶内,防效可达90 %。

2.3 物理器械防治法

玉米螟趋光性强,在玉米螟发蛾始盛期在玉米地附近开阔地,按13.34 hm2玉米设置一盏高压汞灯,下设药池,或按3.34 hm2玉米设置一盏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

2.4 生物防治

赤眼蜂是玉米螟卵期的主要天敌,对玉米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末期,释放赤眼蜂2~3次,每667 m2释放1~2万头,防治效果可达70 %以上。

上一篇:马铃薯不同品种(系)对晚疫病抗性观察试验报告* 下一篇:玉米主要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