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中资银行的机遇

时间:2022-09-24 09:11:33

金融危机后中资银行的机遇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球化联系越发密切的环境下,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直接体现为国家之间的竞争。在并购活动中,银行业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部分西方金融机构经营难以为继,这为我国银行”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本文从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国际环境分析入手,结合中资银行未来的转型方向,以跨国并购为视角,分析中资银行在金融危机后进行跨国并购活动面临的机遇。

【关键词】中资银行 跨国并购 机遇 金融脱媒

一、金融危机后的金融环境分析概述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大经济体都受到严重的冲击,而且目前都尚处于缓慢的复苏过程中。一方面,从宏观层面分析,世界经济在面临新的调整;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来说,金融机构由于在金融危机前长期过高的杠杆导致不良资产和“呆坏账”的出现和积累,对实体经济有较大的影响。就我国而言,实体经济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过高的出口依存度在当下西方国家自顾不暇的环境下,对我国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这个层面上讲,实体经济的走弱也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经营。

此外,特别是在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更为明显,特别是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便捷支付方式使得传统的以银行支付方式遭到挑战;证券发行制度从审批制向注册制积极推进,使得国内券商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券商在如何创新业务形态从而分流银行的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在降息,存款保险制度等重要金融改革措施的推进,银行的息差进一步缩小。

同时,中国的金融业必将走上混业的趋势。随着监管的逐步放开,在传统存贷业务的基础上,部分投行业务也会成为商业银行进军的重点。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自身在积极谋求转型,并积极为应对未来金融生态变化做好准备。目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资产市值上位列全球前列,但是在风险管理技术,中间业务形态拓展等方面还与西方大银行有差距。故而,通过有选择性的进行跨国并购,通过对接和整合从而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实力。

二、关于并购的基本概念

并购是是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并购手段早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管理学中,通常的并购包括两个部分。其一是指企业间的兼并,使目标方法人地位丧失,即A+B=A模式;其二是指收购,即A对B实现控股。对于银行之间的并购而言,较多的是指一方银行通过控股来完成收购。

同时,银行之间的跨国收购还存在几个特点。首先,买方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即在对目标银行的选择中会有多家银行参与收购竞争;其次,博弈更为敏感;再者,收购后的整合问题比较关键。

根据统计,在2006 年后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交易更为频繁,范围更加广泛,交易的规模也更大。通过比对,在2006之前主要集中在港澳及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如2002年及2006年建设银行相继收购的香港大新银行及美洲银行(亚洲)都是香港地区。特别是在“次贷危机”之后并购的范围扩展到美洲,非洲,欧洲等地区,规模和频度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如2007年10月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2009至2011年期间,中国工商银行的海外收购活动较为频繁,相继收购了加拿大东亚银行、泰国ACL银行、美国东亚银行以及阿根廷标准银行。

三、面临的机遇分析

从20世纪60年代银行并购兴起开始,共发生了几百起银行跨国并购案,对全球经济金融的格局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8金融危机后,全球各大经济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都深陷泥沼,发生较大程度的衰退,部分西方金融机构都在加快去杠杆操作,这为中资银行对跨国并购目标银行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具体分析如下。

(一)部分海外金融机构“身陷囹圄”

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特别是北美市场以及欧洲的投行、保险及银行的风险相继暴露,并发生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倒闭现象。仅是危机爆发的两年内,美国己有上百家银行机构发生倒闭。同时,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仍然曝露大量的“问题银行”机构,都多是由于金融危机前经营过度的杠杆效应带来的大量的不良资产问题难以消化,积聚风险。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美国金融业过度膨胀,实体经济萎缩成为其经济结构特点,在危机爆发后,实体经济复苏缓慢。这使得依附在实体经济之上的金融业也动力不足。

从欧洲市场来看,由于债务危机以及信用等级被下调的影响,欧洲各大银行对的资产规模也在缩减。早在2011年末,欧洲各大银行为筹措资金、减轻负债,意欲转让非战略资产,其中,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宣布欲出售其资本投资业务;2013年2月,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RBS)为缩减所控股的投资银行子公司的规模,计划将出售最多455亿美元的资产,这些资产规模大概相当于至少当前集团资产规模的10%左右。

总体而言,这些相继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在发展预期以及估值上都较之大幅下跌。在多种国际与国内不确定因素影响之下,我国的大银行却仍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同时,由于近几年来,人民币的走强,也使这些“问题银行”更相对愿意接受中国的投资者。所以,这些“问题”银行成为了中资银行进行海外并购活动的潜在对象。

(二)国家政策支持海外投资

从企业发展战略分析,中资大型银行不应只局限在国内发展,为全球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也是这些大银行的长期目标。在海外投资大潮中,银行自身就处于我国最大型的企业梯队之中,而且必须靠其为实体经济提供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务,所以高层也特别强调中资银行在海外并购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放缓,众多海外银行经营业绩低迷的背景下,一些助推海外并购的政策也得以相继出台。

2008年12月9日,银监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旨在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并对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经营进行规范,以支持和满足企业和市场日益增长的合理并购融资需求。

2011年,商务部指出:通过增加可用的银行设施,以及更有力的政府支持,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更灵活地进行海外投资。这也明确了以银行为代表的中资金融机构在海外投资项目中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中资银行的海外发展。

2013年 1月22日,工信部联产业〔2013〕16号《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汽车钢铁、水泥、船舶、电解铝、稀土、电子信息、医药和农业等九大行业和领域兼并重组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延伸产业链,组成战略联盟;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经营,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

2014年12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简化审批手续,便利“走出去”。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由事前到有关部门登记,改为汇兑资金时在银行直接办理。取消境内企业、商业银行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地域限制。简化境外上市、并购、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核准手续。其次,同时,健全政策体系,服务“走出去”。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和清算体系。稳步放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市场,增加经营主体。创新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海外投资险,合理降低保险费率,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面。

这些政策的出台都大力助推了我国企业积极投身国际角逐。通过“走出去”一方面,使富余产能跨出国门,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和保障者。同时,也是对我国金融服务水平的考验和提升。所以,在政策方面,为中资银行“走出去”提供了较好的保障。

(三)货币互换协议强化中资银行的国际金融合作力度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的结算都必须紧紧依赖于美元,成就了美元的国际霸权地位。特别是2007年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相继爆发,使得美元陷入严重的信用危机,也使欧元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货币互换得到了较好的推进。

我国自2001年与泰国签署的第一份货币互换协议开始,就处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加快了推进步伐,现已与多个国家签署了该协议,包括欧盟、新西兰、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经济体。

这强化了中资银行的国际金融合作力度。贸易和金融始终是相生相伴的货币互换协议的使用有利于两国之间的贸易结算,从而增强国际贸易往来,也加强双方的金融合作。原因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摆脱了必须依赖于美元结算的制约。其次,解决了国际贸易中的汇率风险。特别是在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局势下,货币互换协议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所以,中资企业的国外经营,必然离不开中资银行的支持,通过货币互换协议不可避免的推动中资金融服务机构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这也促使中资银行力求在海外的扩张和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金融的输血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步伐。

四、小结

随着近年来经济金融的发展和变化,金融脱媒现象已经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商业银行基本的吸存功能。同时,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贷款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替代效应,部分取代商业银行的贷款功能,迫使商业银行未来的信贷业务增长逐渐受到挤压。目前,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定位在85%比15%,间接融资比例的下降,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必然趋势。此外金融市场创新带来的风险管理压力加大,也对商业银行未来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水平有所高要求。所以,不管是基于理论分析还是实际情况来看,混业经营都是我国金融业的趋势,银行实施跨国并购,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中资银行进行整合和转型。

因为在海外的银行业的经营和监管与我国均有差异。在海外,混业经营制度下不仅经营商业银行业务,还经营证券、保险、金融衍生业务以及其他新兴金融业务。一定程度上讲打造的是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这方面,以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为代表。同时,在全能银行的平台上,某些领域的专业化和实力也有所突显。所以通过跨国并购活动直接学习和借鉴目标银行在除传统银行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形态。

另一方面,国外银行具有较好的风险管理模式,通过并购和整合,可以提升中资银行的经营理念。在国内环境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仅单纯依靠利率管制带来的高息差就能实现高收益。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业界都在谋求商业银行未来的转型,基于收费模式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等中间业务将会成为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在利差初步缩小的未来成为利润的增长点。

然而,目前我国的银行在这些方面尚未成熟,甚至比较陌生。这些银行通常具有良好的业务成熟度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为将来我国银行的“混业战”提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曾h.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战略研究一一以工行并购美国东亚银行为例[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2]黄义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 2013.

[3]刘凤丽.从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看中资银行海外并购[D].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 2013.

[4]刘天梅.后危机背景下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2013.

[5]康赣华.我国银行海外并购风险预警分析[D]. 北京: 外交学院,2013.

[6]郭建莺,胡旭.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现实动因及目标选择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3(3).

[7]陈支农.中资银行全球化还应全面认识[J].对外经贸实务. 2011(5).

[8]林华.中资银行重启海外并购[J]. 中国外资.2011(3).

[9]刘轶,高劲.基于货币互换协议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人民币国际化研究[J].对外经贸. 2014(3).

作者简介:龙潇(1989-08),女,湖南湘西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公司治理与企业投资融资。

上一篇:基于杜邦模型的ZW地产公司的盈利能力分析 下一篇:我国企业产业的出口现状及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