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开发区产业发展新的体制机制

时间:2022-09-24 08:59:43

构建开发区产业发展新的体制机制

1992年无锡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经过16年开发建设而今已成为区域经济重要增长点、区域创新体系策源地、国际化重要窗口、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的先进行列。制度重于技术,文化催生制度。吴文化传承的开拓开放精神,铸造了无锡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而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孕育而成适宜产业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

规划布局:“功能区+国际生活社区”力导全区域一体化

无锡新区起步面积仅5.45平方公里,历经三次区划调整,逐步扩展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由于辖区不是一次到位,规划难免“摊大饼”。从2005年开始,新区对以前的规划重新审视,实施全区域一体化规划。目前,无锡新区基本建立了以功能区和国际生活社区开发为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框架。功能区主要承载主导产业,已建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太湖国际科技园、空港产业园、国际商务商贸功能区、吴越文化功能区、出口加工区等六大功能区。如:太湖国际科技园以科技、研发、创意为主体功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生态休闲、商务服务为配套,建设国内一流的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创意基地、人力资源集聚高地、城市建设形象高地,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智力核心区;空港产业园以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设为契机,着力发展空港物流产业和临空型先进制造业两大重点产业,努力建设集空港服务、空港物流、关联产业、配套居住、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空港新市镇。而国际生活社区主要为产业和生活配套,以打造国际化城市服务的先导区和核心区为目标定位,重点拓展国际教育、国际金融、国际生活等国际化服务功能,积极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新区分别建设了新天地东亚风情街、欧陆风情广场等国际生活社区以及以国际学校、韩国人学校、日本人学校等为核心元素的国际教育生活社区。通过功能区和国际生活社区的划分,使产业和产业配套布局更加合理,区域规划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产业组织:“产业链+产业集群”力挺产业结构高度化

新区按照产业发展规律积极引导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产业组织合理化,形成了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产业结构也实现了由低阶段向高阶段的演进。产业链是产品生产过程中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从上游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消费者的路径。新区积极打造“太湖硅谷”和“液晶谷”,分别形成了完整的IC产业链和TFT-LED产业链。IC产业链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链接了以美新半导体、华润微电子、华润矽科、矽鼎科技、海力士-恒忆半导体、东芝半导体、英飞凌科技等为节点的一大批企业,IC产业产值达268亿元,占长三角的1/3,全国1/6;TFT-LCD产业链以微电子及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材料为依托,链接了如夏普、住化电子、东强数码等从上游LCD原材料、玻璃基板、液晶、IC到下游成品厂家的一大批企业,形成全国综合性液晶显示及相关产品的全国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在产业链的基础上,新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产学研机构以及协会、商会、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相互关联、相关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正在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支持体系健全的产业集群。目前。新NIC产业集群、光伏产业集群、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光机电产业集群、物流商贸产业集群及其它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6个高端产业集群已初现端睨。

产业培育:“科技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力推项目产业化

新区历来重视作为产业源头的科技孵化器建设,已建成国家软件园创新创意产业园、软件服务外包园、IC园、留学生创业园、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关村软件园无锡分园、微纳创新园、生命科技园、独立研发园,建成了IC产业EDA开发平台、软件开发公共平台和综合孵化服务平台。孵化器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00多家。有20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潜力的项目经孵化实现了产业化,如尚德太阳能电力公司、美新半导体公司等著名企业先后在孵化器中走向产业化并成功上市。在此基础上,为满足快速成长企业的需求,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也应运而生。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由试点区和示范区组成,分别是以创新产业园为主体的“现代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区”,以太科园大学科技园及产业化园区、光伏产业园为主体组成的“科技企业加速器示范区”。其中,创新产业园主要以光电、集成电路、机电一体化、汽车电子产业为主;光伏产业园以尚德公司为主体,整合国内外光伏产业资源,打造光伏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太湖国际科技园大学科技园及其产业化园区,主要承接创意研发等高端服务业项目。科技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是由产业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的重要载体。

产业人才:“530计划+十百千万计划”力助产业发展人才高端化

人才是一个地方、一个产业、一个集群生存发展的根本,高端产业呼唤高端人才。无锡新区集聚了博士、硕士等高科技研发人员达到12000人,有近10名院士在无锡新区设立了创新驿站,包括施正荣、赵阳等海归创业领军型人才。自2006年,无锡推出了“530”计划。新区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反响,吸引了美国硅谷、澳大利亚墨尔本等世界各地高层次人才的极大兴趣和加盟。得益于市、区领导重视人才和海外人才在新区成功创业发展的良好效应。2008年底无锡新区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高新区入围中央命名的首批2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09年,新区还制定了《无锡高新区中央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行动纲要》,提出用3年时间引进培育15名以上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用5―10年时间带动引进100名海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0名海外创新创业人才、1万名海外归国留学人员。与此计划配套,每年政府科技创新综合补贴不少于3亿元,同时设立1亿元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00万元创新创业项目专项资金、1000万元政府科技创业种子基金。新区还大力发展被称为“创新血液”的风险投资。未来三年将达到50亿元规模。

产业促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力行产业发展方式现代化

新区坚持走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化投资、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之路。以产业发展所需的功能载体建设为例,新区以综合营运商模式推进功能载体建设,组建了太湖国际科技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软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高新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IC园管理中心等综合运营商。国有资本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和服务、科技创新、高科技产业引导等领域进行了高强度投入,发挥了国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引进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等国内著名的科技开发运营商在新区建设分园,与无锡国联集团合作共建微纳创新产业园。以产业发展所需的投融资体系建设为例,新区引导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资金供应链。组织成立了由10多家投资机构和企业组成的投融资联盟、3家创业投资公司和2家创业投资管理公司,设立了5亿元规模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的社会风险投资公司加盟,加速建立融资主体、形式和格局多元化的风险投融资体系,海外资金、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开始介入投融资领域。搭建了多元化融资的渠道和平台。由台湾中加顾问集团为主体设立的亚太基金,以集成电路为主要方向,总规模达到1亿美元;环亚包装与政府种子基金合作投资项目,成为企业介入的成功典范;施正荣投资5000万元参与高德创投,首开个人出资的先河。政府和市场的“两手”互为补充,同时按照经济规律和现念更加重视“市场之手”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上一篇:江苏“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做法及启示 下一篇:把民间资本引入风险投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