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例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

时间:2022-09-24 08:49:57

38例肝硬化临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对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将我院在2011~2012年收治的38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其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意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抗病毒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HBV DNA定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LT以及TBIL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ALB没有显著变化。结论采用抗病毒药物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对患者肝功能进行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肝硬化;HBV DNA转阴率;恩替卡韦;效果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了代偿期肝硬化以及失代偿期肝硬化两种。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是肝炎疾病不断发展所致,是一种晚期肝病。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预后效果差,治疗难度大,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因此,对于肝硬化患者需采取及时的干预措施。目前,一般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抗病毒药物,从而使病毒得到清除和抑制。基于此,我院对收治的38例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1~2012年收治的38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患者有20例,女性患者有18例。年龄33岁~65岁,平均年龄为(45.1±2.3)岁。患者临床表现为乏力、体力不支、全身水肿、易疲劳、失眠、黄疸、消化道出血等症状。11例患者有感冒症状,27例患者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的症状。对患者的触诊结果显示患者肝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和门脉高压。经过肝功能检测、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测和肝脏活检,所有患者都被确诊为乙肝阳性并有肝硬化。根据其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意愿,随机分成对照组18例和实验组2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临床上进行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指导、合理作息、利尿治疗、抗感染治疗、止血、血浆蛋白支持、保肝退黄以及并发症防治等。

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抗病毒药物治疗。①给予恩替卡韦药物治疗。厂家为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为H20052237。剂量为0.5 mg/次,1次/d,口服治疗。1个月后进行复查,如果患者肝功能显示正常,其HBV-DNA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包括乙肝病毒DNA(HBV DNA)、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白蛋白(ALB)以及总胆红素(TBIL)。并对两组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 DNA定量变化以及转阴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HBV DNA定量变化不存在显著差异性,其中对照组为(6.6±1.2)log cps/mL,实验组为(6.5±1.1)log cps/mL,P>0.05;经治疗实验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为(5.7±2.1)log cps/mL,实验组为(4.7±1.0)log cps/mL,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ALT以及TBIL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发病后患者会出现炎性病变,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乙肝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儿童及青壮年是高发人群,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乙肝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没有特定的流行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属散发[3]。

长期乙肝会导致弥漫性肝损害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此外肝炎、酒精、血吸虫等因素都可能引发肝硬化。肝硬化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包括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肝脏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发病早期患者肝脏代偿功能较强一般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4]。本研究38例患者经诊断均为乙肝肝硬化患者。

对于乙肝后肝硬化的治疗通常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对症治疗。主要包括各种支持治疗(静脉输入高渗葡萄糖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保肝治疗(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类制剂等)和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心得安、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治疗。②抗病毒治疗。一般使用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克拉夫定等)、干扰素类药物(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③强化治疗。主要包括中药保肝类治疗等。本研究中,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而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针对性治疗。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效果显著。其在抗病毒药物上主要采用恩替卡韦。恩替卡韦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临床上主要应用于抗HBV,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效果,能够有效对HBV的基因复制进行抑制,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明显疗效。相关研究显示,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耐受性较好[5]。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抗病毒药物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对患者肝功能进行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

[1]刘细玲,朱计芬,李文莉,等.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J].当代医学,2013,11(09):100-101.

[2]蔡东,马秀云,崔振宇.新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01(10):1-8.

[3]吕国涛.经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慢乙肝患者RT基因和S基因序列特点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2,12(10):133-134.

[4]张雪华,李仲平,胡晨波.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原因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6):533-535.

[5]祝卫东,陈良云,陈俊飞,等.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J].肝脏,2010,15(2):87-89.

上一篇:尺神经卡压综合征35例手术效果分析 下一篇: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诊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