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我国生产贸易

时间:2022-09-24 08:39:50

如何发展我国生产贸易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贸易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发展潜力和最具活力的部门。然而我国生产贸易存在着国际竞争力薄弱,逆差持续扩大等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进而提出发展我国生产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发展;生产贸易

一、生产贸易的内涵和分类

生产贸易最早是1989年James R.Markusen在论文模型中构建了具有报酬递增的专业化中间投入的贸易模式,而这种专业化中间投入产生的贸易就是生产贸易。纵观国内外的文献可知,生产贸易强调的是在贸易中的服务的中间投入,是生产业在国际上的延伸。我国生产贸易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国际生产外包,以跨境交付和境外消费为主要方式存在;另一种是跨国公司内部总公司与子公司或者子公司之间跨越国境的生产,以商业存在为主要方式交易。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一为标准,将金融、通讯、保险、运输、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许可费、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等八项内容归纳为生产贸易的分类范畴。

二、我国生产贸易发展现状

(一)总额逐年上升

1999年以前,我国的生产贸易发展较为落后,其进出口额均没有达到200亿美元,此后该数额每年都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到2009年底达到了1629.6亿美元。同时其增长速度超过了服务贸易增长的速度,进出口总额所占服务贸易的比例也逐渐变大。但是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仍以运输业和旅游业为主,生产贸易并没有占据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

(二)逆差逐年扩大

2000年以后中国生产贸易出口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点低,在进口额增长的情况下,逆差增大成为中国生产贸易发展的特征。从1997年至2009年我国生产贸易逆差额度不断扩大,2007年开始略有好转。2009年我国生产贸易的逆差额为348亿美元,在我国生产贸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巨额的逆差成为制约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保险金融专利使用一直处于逆差

我国保险服务的出口一直处于逆差,且逆差一直处于扩大的趋势。2009年保险服务逆差11361百万美元。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也一直逆差,且逆差一直处于扩大趋势,逆差额从1997年488百万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10620百万美元,逆差增长了19倍;金融类除2001年顺差外,其他年份都是逆差,从1997年298百万美元逆差逐渐转变为2001年顺差22百万美元,后又变为逆差,到2008年逆差251百万美元,其中2006年逆差最大,达746百万美元。可见我国金融、保险、专有权利发明仍然很落后,大量依靠进口。

(四)部分行业从逆差逐渐转变为顺差

通讯服务在1997-2009年期间呈现波动,1998-2000年为顺差,2004-2006为逆差,2007-2009保持顺差,贸易不平衡在2000年最大.计算机和信息1997-1998逆差,1999-2009年期间除2002年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2009年顺差额达到了33.2亿美元;咨询1997-2006一直处于逆差,逆差数额先上升,2003年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2007-2009两年顺差,2009年顺差额为52.13亿美元;广告和宣传1997-1998逆差额较小,1999-2009除2002小额逆差外,均是顺差,2007年顺差最大,达5.75亿美元;可见中国通讯计算机和信息、咨询、广告和宣传逐渐发展,在国际中开始具有比较优势。

三、我国生产贸易发展问题

(一)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生产贸易发展不平衡,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现代生产部门的比重很小,以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生产性部门对中国服务贸易的贡献很小。生产贸易内部进出口结构也不合理,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低的建筑服务占比较大,而更具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特征的金融、保险、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份额小。

(二)行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虽然我国生产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在整体上远不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甚至在某些方面也不如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生产贸易的发展却是引人注目的。某些特定的生产贸易行业发展很快,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例如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方面。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服务与广告、宣传服务,属于中国生产贸易中竞争力最差的两个部门,与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

受体制、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中国服务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行业,如运输出口占我国生产贸易出口的一半以上。通过发达国家生产性贸易发展的实践可看出,占全球服务贸易量较大的金融、保险等知识密集、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国际竞争力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四)缺乏相应政策支持

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共同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鼓励。目前看来,中国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而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型的企业规模大且数量多,制造业的产值占中国总产值的比重很大,但我国生产贸易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许多行业的发展规模仍没有达到满足我国工业发展的需求,虽然中国贸易顺差额度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但服务贸易的逆差额却在不断增大。

四、发展我国生产贸易提升对策

(一)优先发展现代生产贸易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以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快速提高。知识密集型行业发展最为迅速,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及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贸易,已经开始向知识、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转变,运输和旅游服务贸易以开始衰落,而我国目前还在过分依赖传统服务行业。因此优先发展现代生产贸易,助推生产贸易结构升级,不仅有助于提高商品出口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优化服务出口结构。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人力资本是生产贸易促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它还是生产贸易发挥其经济效应的基础因素,人力资本是提升制造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在资金上的投入,同时还需要相关企业的重视。企业应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着重培养专业的生产贸易人才,由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同生产贸易的开放程度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应加强同国外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我国生产业所需的人才。

(三)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生产贸易的产业结构主要通过以来三种方式实现:提高中国生产业市场化程度,鼓励其他各种经济成分积极进入到已经开放的商业、交通运输业、保险、租赁等行业中来,稳步地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大对企业研发部门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研发设计和技术的创新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对国外专业技术的吸收和消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

完善的交通网络、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各种档次的办公楼等基础设施能够带动生产贸易的发展,同时对于吸引外国企业直接投资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设施完善程度对于生产贸易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打造基础设施的软硬环境的同时,还应优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余道先,刘海云.中国生产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2).

[2]顾国达,周蕾.全球价值链角度下我国生产贸易的发展水平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1).

[3]黄路娜.生产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D].对外贸易经济大学,2009.

上一篇:我国手机游戏产业的兴起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下一篇:连锁超市的物流问题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