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妇女的法律权利的保护

时间:2022-09-24 08:08:56

留守妇女的法律权利的保护

【摘 要】 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到农村留守儿童时,可能没有看到另一个群体的生存状况。随着越来越多的男性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就业,一方面,这个特殊的群体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她们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的缺位,面临着多重生存发展困境。本文就留守妇女法律权利的保护展开论述。

[关键词] 留守妇女;现状;司法权力;合法权益的保护

【中图分类号】 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31-3

[基金项目] 本文由湖北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资助。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男劳力特别是壮男劳力外出打工人数越来越多,不少村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妇女、儿童村,村子里仅剩下妇孺和儿童。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留守妇女的问题日益突出。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身躯撑起整个家庭全部的重担,为孩子的成长、家庭的稳定及农村发展付出了极大地牺牲。但是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她们的人身安全及法律权利的保护问题不容乐观。由于法律规定不完善,保护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留守妇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依据目前法律难以解决。

一、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及基本情况

(一)留守妇女出现的原因

留守妇女是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由于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为已婚,所以也可称之为留守妻子。其出现的原因有: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丈夫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加重了留守妇女赡养老人和养育子女的家庭负担。

(二)农村留守妇女的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大部分留守妇女文化偏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6.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7.6%;不识字或很少识字的占25.7%。从丈夫打工时间长短来看,丈夫外出打工1年以上的占41.9%。从调查的情况看,85%以的留守妇女为初中及以下学历,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较多,31-40岁的具有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较多,40岁以上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较多。

2、分布:留守妇女主要分布在30岁以上。30岁以下的留守妇女主要是因为生育、照顾幼小子女而暂时没有出门打工,占总数的15%左右,40岁以上的占15%,30-40岁组的留守妇女是较为集中的年龄段,这一阶段年龄的妇女上有日益年迈的父母,下有正在成长的孩子。

二、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的现状及问题

(一)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受损

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物,有的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很大,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在调查中,在对“家务活、农活由谁来干”这一问题的回答中,100%的人选择了“自己”。

(二)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下降。

丈夫长年不在身边,“留守妇女”们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负担。“留守妇女”的丈夫外出打工时间最长的已经有6年之久,最短的也有一两个月,其中,38%的务工者每年回家两次及以上,55%的每年回家一次;两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丈夫外出务工后婚姻状况稳定的达78%,不稳定占22%。在调查中发现“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是。男性劳动力外出后,农村只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致使农村治安防范力量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农村留守家庭的小偷小摸现象增多,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婆媳关系难处理,对子女疏于教育

不少留守村妇本身文化水平比较低,除了在经济上、生活上能为子女提供一定的支持外,无力在子女学习上、做人上给予有效教育与监管,只能听之任之,只是希望子女别做违法的事。80?%左右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近50%的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

(四)留守妇女的问题

从“留守妇女”当前面临最大的问题看,生产劳动强度大的占33%;发展生产缺资金技术的占3%;子女教育压力大的占31%;赡养老人困难的占10%;夫妻感情出现危机的占6%;本人身体不好的占8%;家庭医疗费用压力大的占5%。当前最主要的需求是本人能获得技术培训的占42%;希望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的占33%;得到健康医疗服务的占10%;子女就学得到托管的占15%。

三、留守妇女的司法权力及其保护

(一)农村的司法权力保护的漏洞

目前农村的法律服务援助匮乏,农民难以获得优质的法律服务和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法律援助。例如:律师职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严重不平衡。优秀的律师,规模大的律师事务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沿海或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达地区,而在西部地区尤其广大农村地区的当事人难以得到良好的法律服务。据调查,全国至今尚有206个县没有一名律师。

(二)留守妇女司法权力的保护

1.村民自治与适度干预相结合

我国《农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农村居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群众性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据此,我国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原则,村民委员会有权独立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但是,应当看到,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大量新型复杂或棘手的问题,如在司法权益保护领域发生了严重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甚至职务犯罪行为等,对于这些问题,村民委员会已无力单独解决,而急需国家行政司法权力的介入,进行适度干预,方能有效解决。

2.通过司法救助,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完善司法救济程序是保护农村弱势当事人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在减少诉讼成本方面不断探索出路,使他们能够打得起官司。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颁布实施,规定了生活困难的鳏寡老人和孤儿、无固定生活来源的残疾人、领取农村特困户救济和失业保险金、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造成生活者等14种情况向法院提讼时,可以申请法院予以司法救助,缓交、减交或免交诉讼费。这一规定的出台,为实施对弱势当事人的司法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据。而法院巨大的诉讼成本负担使这一制度难以真正全面落到实处,还需要国家财政手段的支持。除人民法院的诉讼费以外,有关鉴定机构也应当在勘验费、鉴定费等费用的减免上,作出相应的救助规定,使农民等弱势当事人不仅能打得起官司,还要打得赢官司。

其次是要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一项司法制度。在我国,这项制度虽已建立,但受利益驱动和其它因素的影响,法律援助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受援层面很窄,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当事人根本无法取得援助。因此应当制定科学的法律援助受援标准,加大法律援助受援层面,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渠道,加强农村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法律援助工作,让更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法律和社会的温暖和帮助。

3.在农村中进行法律保护的宣传

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把农村留守妇女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与工作计划之中,将各项权益保护列入《妇女发展纲要》监测评估体系,置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切实做到维护留守妇女的司法权力。

4.保护留守妇女合法权益的建议及措施

妇女是目前农村最大的劳动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关系到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针对留守妇女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帮扶活动,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关爱留守妇女的社会氛围。

(1)加强政府及部门作为,关注重视留守妇女问题

要把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管理和权益保护问题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建立相关工作机构,提供有利条件,抓好统筹协调,出台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真正形成保护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制定涉及农民工利益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男性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2)加强对留守妇女的技能培训和资金扶持,鼓励留守妇女自主创业

继续大力加强妇女技术培训,举办留守妇女技术培训班,让留守妇女懂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种田,科技致富,提高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劳动、妇联等部门要继续坚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要大力扶持留守妇女创业项目,在用地、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使其能够敢创业、会创业、创成业。同时,政府要尽快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在农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合理流转土地,使农村留守妇女从繁重的土地劳务中解脱出来。

(3)应完善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逐步推行农民工带薪休假制度,给外出农民工带薪探亲权;鼓励引导发展妇女互助组织,在农村逐步推进“家务劳动社会化”行动,成立“妇女家政服务中心”,减轻留守妇女劳动强度;进一步加大维权力度,提高留守妇女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保障留守妇女合法权益;实施“留守妇女阳光关爱工程”,以“留守妇女阳光家园”为载体,开通绿色渠道,使之成为学习培训的阵地、互帮互助的组织、情感交流的平台、诉求表达的渠道、化解矛盾的机构、文化活动的场所。

(4)加强人文关怀,解决留守妇女的后顾之忧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既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贡献,又为留守妇女家庭的婚姻关系稳定、抚养赡养尽责、家务劳动分担带来了积极作用;鼓励夫妻共同外出务工,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网络,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协调力量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真正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监护网络;完善农忙时节互助组织,在各级政府加快机械化进程、减轻农民劳动强度的同时,要多成立乡村互助组织,在农忙时为留守妇女排忧解难。

(5)加强防控力度,打造农村社会治安避风港。

要给留守妇女安全感,就得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要加大对农村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对农村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要尽快处理,鼓励农民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弘扬正气;从人员、经费上予以保障,扎实抓好治安防范各项基础工作,构筑预防体系,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宣传普及工作,提高留守妇女自我防范能力。要组织留守妇女参与平安村庄创建和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使广大农村家庭特别是留守妇女家庭成员更加充满活力,家庭关系更加和睦,乡亲关系更加文明融洽,村庄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我们在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弱势地位的同时,要看到经过多年独当一面的生活磨砺的留守妇女们的可塑性和创造性,看到她们努力改善生存状况的主体意识和坚强毅力,给予她们更多的人性关怀,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使她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响应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建设更强大的祖国。

参考文献:

[1]邱秀珍,肖芳艳,刘行一.“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及其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汪拥政.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保障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唐定.城市弱势群体现状调查及心理救助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4]朱桂琴,农村“留守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思考[J].天中学刊,2006,(04).

作者简介:肖丹桂,(1990-)女,汉族,湖北咸宁人,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法学专业,研究方向:刑法学。

上一篇:谋求可持续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新策略 下一篇:快,避开那些“烂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