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市众创空间发展

时间:2022-09-24 08:08:08

浅析重庆市众创空间发展

【摘 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的增长动力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宏观背景下,国家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同时也大力鼓励众创空间的发展。重庆市打造众创空间时间较早、成果也较突出,本文对重庆市目前存在的一些众创空间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国外孵化器的对比,发现目前重庆市众创空间总体上仍处于早期阶段;同时借鉴学界最常用的四要素分析模式,对众创空间给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重庆;众创空间;创新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同时,为刺激创业者热情、降低创业的门槛、增加市场创业主体,国家又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通过推进“三证合一”、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等,创业热潮不断兴起,市场活力不断高涨。以重庆为例,2015年上半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80.6万户,资金总额为26236.45亿元,其中包括39.98万户微型企业,全市市场主体总量比去年底增长5.06%。

“众创空间”是一个新词,但作为其起源与实质的企业孵化器事实上早已有之。世界上第一个孵化器于1956年由美国人曼库索(Mancuso)创立,但直到1975年后美国的孵化器才迎来快速发展。中国第一家孵化器则为1987年开办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988年8月,中国决定开始实行专门为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而设立的“火炬计划”,从而启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立和发展。据《2013-2017中国企业孵化器产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底,我们企业孵化器数量已由2000年的164家发展到894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孵化器大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孵化器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由实体到网络、由单一向综合的发展,尤其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后,更是发展迅速,涌现了加速器、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业园区等,这些都是众创空间的表现形式。

一、重庆市众创空间的发展情况

目前重庆在建、已建成运营的众创新谷、创业大厦、YOU+国际青年创业社区等众创空间达30多家。来自重庆市发改委的计划显示,到2016年,各区县至少打造3至5家众创空间,各高等院校至少打造2至3家众创空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500个以上,建成首批示范性众创空间300家;2020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000个。

从美国孵化器(国外“孵化器”的广义涵义即众创空间)的发展来看,发展阶段可分为“着眼于企业组织创立的阶段、孵化功能系统化阶段、孵化器的企业化运作阶段、专门孵化互联网服务企业的创业孵化集团的出现”四个阶段 。

总的来说,重庆市众创空间大体上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展现出中后期阶段的特征。

二、重庆市众创空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

(一)政府角色定位的问题和原因

1.缺乏区级层面的系统规划。目前,重庆市众创空间的发展主要以工商、街道、园区、企业等自己打造为主,缺少区级层面的总体规划。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众创空间的发展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发展目标仍以增加数量为主。第二,资源束缚严重,只能以现有资源为中心,以资源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打造众创空间。2.仍以政府直接投入为主。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中力量发展众创空间,固然为中小微及初创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但同时,这种“自上而下”式的政策布置,也会使得各地在发展众创空间时,过分运用行政思维而非市场思维,把做大做多众创空间看作政治任务。政府机构的直接投资管理,也往往导致党政单位刻意追求数量多、产值大、门类广,没有从自身辖区产业集群及功能定位出发,设置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性准入标准。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新形势要求加大力度发展众创空间,而以政府之力直接投资是最快速的手段。

(二)众创空间运营模式的问题和原因

1.客户定位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客户(即服务对象)的细分度不够。目前,重庆市大多数众创空间都对入驻的新创企业有业态方面的要求,但由于众创空间单个体量较大,而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束缚严重,因此在执行过程中难以严格遵守业态要求;同时,一些新技术和业态的规定也难以完全精确定义,例如,拥有专门网站的快消品企业是否属于“互联网+”?2.价值主张问题。价值主张即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的服务,价值主张问题主要表现在为企业提供的服务的专业性不够,商业配套、导师培训、流程代办、融资扶持等配套服务大多停留在理念层面,或缺乏扎实的落地措施,“圈养”变成了“散养”,或与企业实际需求无法对接,搞成了“拉郎配”;对于缺乏有形资产来抵押和担保的初创企业,没能开辟对应它们成长周期和市场特点的直接融资平台,资本市场支撑不够强。主要原因在于:众创空间自身缺乏创业、资本、新技术等专业人才,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弱,同时也难以通过有效手段介入企业运营、了解企业资本情况。3.动态能力问题。众创空间动态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制度的完善程度、团队的完善程度和学习能力。制度方面,目前多数孵化器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或执行不严,尤其是退出机制,包括对发展能力不强的企业的清除机制和补贴政策的退出机制。在团队建设方面,孵化器的工作人员往往为一般行政人员,缺乏经济、金融、市场等专业知识,且由于资金问题,很难对现有职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4.现金流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型孵化器上,由于其资金来源多为财政资金,且扶持力度较大,因此不存在现有现金流的问题,但未来现金流的获取能力却较差,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孵化器以公益性和非盈利性为主,除少量房租收入外无其他收入来源。

作者简介:李洵,女,汉族,学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单位:华夏银行,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闫傲霜.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的新选择.人民日报.2015.4.7

[2]孙亚芳,梁嘉骅.从美国孵化器的发展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方向.科技与管理[J].2006(05):40-42

上一篇:中小企业实施品牌营销策略的研究述评 下一篇:起于兴趣 兴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