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观分析幼儿教师对幼儿评价行为的研究

时间:2022-09-04 10:32:51

基于儿童观分析幼儿教师对幼儿评价行为的研究

【摘 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根据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推断其观念或想法,这在无形中说明了,观念和行为的重要联系。有研究者认为,观念一旦确立,就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1]。在本文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所以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重要他人”, 在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决策总是以他们对相关教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为基础的,他们的评价行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其教育观念的影响,老师对幼儿的看法及观念都会影响教师的评价行为,进而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毕竟,幼儿的未成熟性决定了他们对成人有较大程度的依赖,这就更说明幼儿教师观念的重要性。而在教师的教育观念中,儿童观占据重要地位,儿童观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所以探寻行为后不同的儿童观对于提高幼儿教师评价行为以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都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主要梳理有关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相关研究以及如何利用儿童观来提升幼儿教师评价行为。

【关键词】幼儿;儿童观;幼儿教师评价行为

一、什么叫做教师评价行为

目前对于教师评价行为的研究有很多,关于教师评价行为内涵的研究有,赵希斌(2005)[2]将教师评价行为定义为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做出判断,并为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行为。叶平枝(2010) [3] 认为在日常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除了存在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判断、监控、调节以及对幼儿学习效果的判断这类正式的评价活动之外,也存在着大量的及时、主观、模糊的评价行为,与正式评价相比,这类评价关注“人”,关注“生命”,与教学有机结合,对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马会梅,丁凤琴(2012) [4]认为教师教学评价的过程是一种评价行为活动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对构成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价值判断和建构的活动,价值是教学评价行为的核心要素。

有研究者是从教师评价行为类型来探讨的。如吴康宁等(1995)[5]把教师的评价言语行为分为肯定、两可和否定三个类别,为其课堂角色的划分奠定基础。孙玉洁(1996)[6]通过观察统计,认为教师常用的评价有四种类型,即恰当鼓励型、盲目肯定型、放任无评价以及权威型。杨海燕(2003)[7]根据评价的性质将言语评价分为肯定性言语评价与否定性言语评价。有关文献中涉及到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教育行为包括教师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具体又涵盖了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理答行为、应答言语行为、反馈等等。对于教师的理答行为,研究者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表扬、赞许、接受学生的观点,属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积极反应;而教师对学生的不赞成、训斥、责问、批评、反对等则属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消极反应。不论是教师的积极反应行为还是消极反应行为,在一定意义上可看成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或消极评价。[8]

笔者在该研究中认可该定义:幼儿教师的评价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情境中,通过言语、表情和动作,对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做出具有肯定或否定倾向的价值评判行为。本研究中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行为指发生在教育情境中的,评价行为有言语的也有非言语,教师对于幼儿的反应有积极的反应也有消极的反应。这是本文关于幼儿教师评价行为定义的说明。

二、儿童观的相关研究

大部分文章都是有关儿童观的历史变迁或儿童观的嬗变以及对正确的儿童观应是怎样的进行思考。如虞永平(1995)认为儿童观包括社会主导、学术理论和大众意识三种形态的儿童观,并从儿童是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存在三个构面对儿童观的结构进行分析,指出了科学儿童观内涵如下:儿童是稚嫩的,独立的,完整的,正在发展中的以及成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蒋雅俊(2014)认为儿童的成长是儿童自身的“内在自然”朝向“自然目标”的展开,社会文化是这种展开的必要条件,因而在不同的社会或文化中儿童的社会或文化表现会有所不同。儿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可以改变儿童成长的轨迹和速率。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成人不宜随心所欲地“设计”或“塑造”儿童。儿童与成人一样享有“目的”地位,成人应“跟随儿童”而非“创造儿童”。还有研究者研究杜威、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并揭示对当代幼儿教育的影响。

当前关于教师儿童观的见解与研究比较零散。李辉(2003)[9]通过对个案的观察、访谈,从对儿童的感性认识、评价、身心发展目标、内容、特点、发展规律、发展途径及影响因素、权利和地位等方面对幼儿教师儿童观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研究了影响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的内、外在因素。李雪晗(2010)[10]以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常见与典型片段进行分析,总结出幼儿教师教育行为所反映的儿童观特点:认识比较欠缺、模糊或不稳定,且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并对幼儿教师儿童观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幼儿教师儿童观的形成可以从自我建构和文化建构(即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教师教育、文化传统)两方面阐释。

在已有儿童观的研究中,没有以儿童观作为视角分析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研究,已有的研究也只是把儿童观作为其中一个因素进行阐述,这是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三、目前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

(一)相关的研究

当前关于幼儿教师评价行为的研究中指出,幼儿园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这种现象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叶平枝(2010)[11]的研究发现: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忽视幼儿自我和个性的发展,趋向于简单化表面化,可能存在“评价偏见”以及情感投入不足等。另有一些学者(杨海燕,2003;张虹,2003;陈娜,2005;沈娟,2006;沈小婷,2006;赵红霞,2008;李雪,2010)分别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指出教师评价行为存在如下问题:评价内容单一、片面,评价方式传统,缺乏激励性且不具体、不公平,标准不一,评价时机不当、主体缺失、层次较低,评价角度不当,缺乏横向比较及过程评价等。可见,主要问题是评价的单一性和有效性的缺乏。[12]

(二)分析案例

1.一日游戏活动时间,幼儿们都在一起玩玩具。一位小朋友跑来给教师告状说:某某抢了她的玩具,教师 A 立刻把幼儿叫过来:“你干什么,抢谁的玩具呢?”孩子重复着教师 A 的话语:“小朋友抢玩具了”,教师将其带到活动区外宽敞的场地上,要求他将幼儿操的大象伯伯走路的样子按节拍学着走一遍,该儿童没有按照节拍走,教师:“你连大象伯伯走路都学不会,傻子。”幼儿愣愣得看了一会老师,低下了头。部分玩玩具的幼儿都在观望刚才这一幕。

在该案例中幼儿教师看到幼儿某种突出的“坏”品质时, 受一种消极的“晕轮”影响,也很自我地认为该幼儿其他品质都坏。例如,教师认为该儿童是特殊儿童,听不懂老师的话抢小朋友玩具,不改正自己的行为,那么对于她发现的幼儿操跟不上节拍的事实也不会有所改变。用儿童观来分析A老师的行为就是,该老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用否定的评价来否定儿童的一切,他对于儿童的的发展阶段是不了解的,而且对于所谓特殊的儿童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侯春在(2001)[13]研究了影响教师评价行为的负面因素――晕轮效应,认为晕轮效应会造成教师评价的态度误区,对儿童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儿童自我意识成长的影响方面产生负面作用,导致评价行为失去客观、公正。由此可以得出幼儿教师树立正确儿童观对于提高教师评价行为以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尹丽英(2008)[14]也认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是影响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主要内部因素,指出教师在自身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的潜在的教育观念顽固地左右教师的行为。这也是大多数幼儿教师对于幼儿做出不适当评价行为的关键.

四、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提高幼儿教师评价行为

(一)正确认识幼儿的地位与权利

每个幼儿都是社会人,都享有同成人一样的社会地位,他们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与价值,不论什么种族和性别的儿童应具有一切基本的人权[15]。同时,每个幼儿都是权力的主体,拥有包括出生权、姓名权、国籍权、生存权、发展权、学习权、游戏权、娱乐权、休息权、教育权等在内的一切人权,并且这些权利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应该得到我们的承认、尊重与保护。幼儿教师如果正确认识幼儿的权力和地位,将幼儿和成人平等对待,而不是让幼儿处于服从地位,在评价幼儿的时候就会更客观,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泛泛的表扬和批评。

(二)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是熟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关键期的。要认识到幼儿是不断发展的,幼儿有无限的发展潜力,老师只有认识到了这些,就会再评价幼儿的时候,减少评价的单一性,不会随意的评价幼儿。

(三)正确认识幼儿期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展特殊时期,是个体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和技能发展的塑形和奠基阶段;幼儿期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人生任何其他发展阶段所不能取代的。所以幼儿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时期发展的重要性,在评价幼儿时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将幼儿的发展引入到社会要求的轨道上来,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这样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幼儿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有些教师只重视幼儿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发展,忽略了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造成幼儿发展的畸形化,严重影响了幼儿的整体发展。

(四)正确认识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认识到,幼儿发展具有差异性,在评价幼儿时要根据幼儿现有发展水平,进行不同的评价和指导,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讲,人的智能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八种智能的发展不是均衡发展的,每个人生活环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教师在接受差异的同时,要培养幼儿的独立个性。这就要求老师了解每个幼儿,在评价时根据每个幼儿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做出具体、多样、能促进幼儿长远发展的评价。

参考文献:

[1]赵昌木.教师成长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17

[2]赵希斌.中小学生对教师评价行为知觉构成的研究[J].教育学报,2005(6).

[3]叶平枝.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究,2010(6).

[4]马会梅.丁凤琴.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内涵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

[5]吴康宁等.教师课堂角色类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6]孙玉洁.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1996(Z1).

[7]杨海燕.课堂教学情景中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施良方,崔允都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5章.

[9]李辉.幼儿教师儿童观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0]李雪晗.幼儿教师教育行为中的儿童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叶平枝.幼儿教师日常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与问题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0(6).

[12]韩春红.教师评价风格及认可程度对幼儿自我概念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侯春在.晕轮效应――教师评价行为中的态度误区[J].教育科学,2001(11).

[14]叶平枝,陈立秋.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及其类型特征[J].教育导刊,2011(8).

[15]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1.

[16]陈立秋.幼儿教师日常评价行为的转化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上一篇:让音乐成为孩子行为的好伙伴 下一篇: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