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闽台产业对接的主流

时间:2022-09-24 06:26:00

高科技:闽台产业对接的主流

产业的对接,并不是单方受益的事,对接对方的同时,也为自己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放大自己的优势,应用别人的优势,这是产业对接的本质所在。

2010年3月6日上午,福建省科技奖励大会在福州举行,省政府拿出3800万元重奖两位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30位“杰出科技人才”。获奖者分别从省委书记、省长的手中接过了80万元奖金和一部价值30余万的商务车的钥匙。分管科技的副省长李川透露说,明年的获奖名单里将会出现台商的名字,省政府决定在原先科技奖的基础上,增设“闽台科技合作奖”。

新设这个奖项,是顺应这些年闽台高科技合作的发展潮流,在颁奖的现场,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就说,“闽台科技合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来自官方的数据说,近年台湾对大陆的投资约60%集中于高科技产业。在福建,这种势头更加强劲。现在,台商在闽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达600多家,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就有59家,超亿美元以上项目15家,形成以冠捷、中华映管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东南汽车为龙头、近百家配套台资企业为骨干的机械制造业,以翔鹭化纤为龙头的石化产业,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龙头的农艺产业等。

李川就此话题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两岸的科技加速融合有其背景,去年的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全球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累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解决危机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我认为要靠科技解决问题。在全球竞争中,关键看谁走得早,走得好,占有先机。其二,两岸的经济融合是大势所趋。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个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两地间单纯的产业对接容易产生波动,但科技的对接就不一样了,它具有前瞻的意义,对谁也不会伤害,彼此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东西,并对未来有个共同的预期。”

李川说,不可否认的是,在闽台产业合作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高科技产业合作逐渐成为众多产业合作中的亮点,特别是伴随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外移和福建对台高科技产业的承接,两岸优势互补,两地的高科技产业合作成为产业合作的主流。

科技合作机构“混编”

李川介绍,闽台产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地之间既存在垂直分工的可能性,也存在水平分工的可能性。现在,双方都有意愿创新科技产业合作的模式,正在组建的闽台科技合作混编机构,就是实际操作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说,在福建、台湾设立相应的共同办事机构,为两岸科技界、产业界的合作牵线搭桥。

“我们的想法是,借助这样的机构,瞄准未来,联合两岸的专家学者,借助全球的力量,共同研究新形势下促进两岸高科技合作共赢的特殊政策,力争在闽台的项目联合攻关,人才学术交流,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服务等政策方面取得突破,重点是开展科技发展的前瞻研究,分析各自的科技优势,联手制订科技合作规划。”

“具体的合作则以相关专案为主,每个专案以一个包括闽台双方的业界精英在内的群体来运作、推动,目前侧重新能源、新型显示面板、中医药、生物技术、太阳光电、汽车电子、通讯、机械加工等这些产业的具体合作和深度对接。”李川对此的思路相当清晰。

为在两岸间能顺当地成立这个“混编”机构,此前,李川主导成立了福建省高科技产业发展促进会,以此作为与对岸的协商机构,并请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担任名誉理事长,他自己因现任政府官员的身份,更多时候是在幕后推动。

去年11月,李川就以“促进会”的名义邀请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顾问、台湾大学教授蔡清彦博士,新竹科学园管理局原局长王弓,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林渝寰等台湾产学研界代表一行5人,来榕参观、访问、座谈和参加海西高科技产业发展论坛。

设立“混编”机构的构想双方都很赞同。蔡清彦博士认为,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潜力巨大,他明确提出“闽台一体,不分主客”的主张,强调当前闽台应加强LCD、LED两大产业的互补性合作,共同把握合作发展的先机。他与李川彼此商定,双方共同设立混合委员会,实行双主席制,委员人数对等。并在两地互设办事处,办事处人员实行混合办公模式,共同推动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蔡清彦返台之后,随即挑选岛内十几位LED的优秀专家准备与福建对接,而福建则计划依托中科院物构所(所址在福州)的研发力量进行承接。

李川告知本刊记者,“现在岛内也有对科技外移的担心,我觉得这是一种短视,因为这些年大陆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两岸间距离逐步缩小,有些方面大陆远远超过了台湾,比如我们厦门大学研究的传染病疫苗等等。所以,两岸的科技合作,是‘水涨船高’的态势,‘混编’机构的运行进入轨道之后,能够实现双方的先行先试、同行共试,成果共享,这种合作模式,在全国也是创新。”

把基地做大成阵地

随着台湾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西移和福建的承接,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将研发机构落户福建,如中华映管早期只是将生产体系的“加工、生产功能”移到福建,而近年来,其在福建的研发团队逐渐本土化,约有七成的科技人员是来自福建等地的大学毕业生。这表明,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已由资源领域深入到技术领域。

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两年前在泉州惠安举行奠基仪式。那天,在场的人见证了长照光伏、智尊科技、恩帝科技等5家台资项目人驻的隆重场景。按设计者的规划,该基地将引进高科技企业150家以上,引外资20亿美元,预计年产值可达300亿元。“这样的基地对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和对接起到了孵化和催化的作用,除此之外,类似的我们还有福州高科技产业合作基地等8个。”为此,李川还特别强调说,“此举还具有聚群效应。”

这样的效应在厦门同样明显。目前,在这座海滨花园城市,已经建立了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成为台商高科技产业密集地区。

几年来,厦门市承接台湾光电、软件、生物医药等产业的技术转移,尤其在光电领域,全球知名的台湾四大光电龙头企业已有三家选择落户厦门,使厦门成为台资光电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同时,厦门市还搭建厦门软件园产业基地、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闽台(厦门)花卉高科技园、海峡两岸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等科技平台。

厦门一台北科技产业联盟在厦门也大有作为。该联盟设在厦门的秘书处已经成为台湾电脑商业公会进入大陆的“绿色通道”,目前加盟厦门一台北科技产业联盟的台湾电脑商业公会,已经涵盖了全台湾近半数的电脑商业公会、上万家会员企业,对两岸科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对此,李川还告知本刊记者,“这样的基地不仅建在福建,也可建在台湾。去年11月,台湾经济部就依托工商总会来闽招

商,他们也希望我们的一些科技项目能够落户台湾,在岛内同样有孵化效应。”

不过,福建不仅有这样基地的孵化,还有许多阵地的催化,力促科技对接开花结果。该省每年在厦门举办的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福州举行的海峡两岸投资贸易洽谈会,已经成为两岸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阵地。

与此同时,李川还要求当地的海西研究院、海峡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各类专业协会、高校等,都要为闽台高科技产业对接发挥各自的平台作用。他说,“通过两岸高科技项目、机构与人才、知识产权、科技信息等有效对接合作,最终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闽台科技产业合作发展的基本格局。”

但李川也坦承,在科技和产业的结合方面,台湾的机制确有独到之处。

产业对接突出“高科技”

“产业的对接,并不是单方受益的事情,对接对方的同时,也为自己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放大自己的优势,应用别人的优势,这是产业对接的本质所在。”

李川进一步强调说,“产业对接带动的发展,是一种共同发展的概念,彼此瞄准的目标,不仅仅是闽台两地的市场,应该是全球的市场。”

高科技产业合作的效应最突出地体现在闽台间顺利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转换、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经济效益的优化,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促进合作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在合作中互惠互利,使各自优势的生产要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些年,福建顺应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外移的趋势,通过承接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形成闽台双方产、学、研一体化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建立经营联盟,达到优势互补、规避劣势、合作共赢,以共同达到高科技产业在市场的竞争优势。

目前福建确立的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其中的电子产业正是与台湾转移出的高科技产业相吻合。

李川告知本刊记者,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已经成为福建产业合作的一个重头戏,对于福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此,他作出这样的判断:“闽台两地加强合作,完全有可能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相关产业新的集聚优势,建立起在全国各经济区域中的优势产业结构和地理布局。”

事实上,闽台两地一衣带水,福建是台商重要投资区域之一,台商对闽投资的产业选择形成了闽台产业合作的格局,历经多年的分工与合作,闽台产业合作已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并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相对应的产业链。

对此,李川的看法是,高科技产业是关联性强的产业,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高科技产业领域,而是要充分发挥出其辐射带动和牵引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从而辐射更多的产业部门,同时通过产业波及效应的发挥,最终受惠于所有产业,形成较完整的不可分离的区域性合作体系。

破解金融难题

高科技产业是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没有雄厚资金作后盾不可能支撑起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高科技产业又是一个生命周期短的产业,需要不断投入高额的研究制造费。

对此问题,李川对本刊记者介绍说,“国务院支持海西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支持闽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这就为探索两岸科技融资提供有效途径,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合作,需要建立有效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化融资体系,破解科技融资难的问题。”

他同时认为,金融支持科技的发展,理应成为金融界现在及未来的侧重点之一,因为现在的大趋势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而这种转变要靠科技,所以说,金融业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往这个方向来走。

李川的这种理念得到国家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呼应,年初,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场新闻会上就明确指出,“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得到更专业的融资支持。”

先前在福建金融界任职的刘明康,今年春节返闽期间,对闽台高科技产业合作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解决高科技的高投入问题,李川的视野还不仅仅停留于银行,他认为融资的途径要更多地放在风险投资的领域。他告诉本刊记者,不论在福建还是在台湾,风投机构都非常活跃,他们到处寻找那些成长性好,有前途的科研成果予以转化。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突破和攻关技术的环节,缺乏资金,而这时较难评估,资金不会轻易投入,致使科技的研发碰到资金的瓶颈。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福建借鉴了台湾的做法,正在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为福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也带动福建资本市场的发展。

福建省出台的高新技术税收抵扣政策,前年和去年全省就分别抵扣了11亿和6亿多。此外,省政府设立额度为6亿的风险投资基金,以此解决两岸高科技产业对接中遇到的资金问题。

对此问题,李川举重若轻,他认为科技研发并非缺钱,而是如何改革体制和机制,如何给金融和科技的合作营造一条路子的问题。

事实如李川所言,对于高科技正成为闽台产业对接主流的时候,两岸高科技的高投入都离不开金融界的有效服务。

上一篇:铁矿石谈判“完败”:经济安全再检讨 下一篇:正义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