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口语教学的突破性策略

时间:2022-09-24 06:17:47

交际口语教学的突破性策略

摘 要: 文章针对文章针对交际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方法陈旧、教材不适用、教学班过大等问题,提出了分组教学策略和真实情景策略,分析了分组教学及应遵循的话题介绍设计原则。

关键词: 交际口语教学 分组教学策略 真实情景策略

一、现存问题

目前,总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因此,大学里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然而,在校大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毕业后走上社会的需要,可归为以下三点原因。

(一)口语教材不适用:目前口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然而“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尤其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教材稀缺”[1]。大部分教材都是先罗列一段或若干段英文对话,然后附上中文注释和对话的中文译文。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为了词语达意,口语教学前的语言知识输入是必要的。同时,因口语练习部分提供的活动形式单一,而且以“Wh-”问题居多,无法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二)教师教学资源短缺: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教学环境包括人均教师拥有量、视听设备使用率、课时安排的科学性等方面内容。近年来,由于大学连年扩招,教学资源短缺现象严重。语言实验室座位多达一百多个,学生坐在里面也只是听听录音而已,而且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听的。常常一个教学班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七八十多人,一曝十寒。

(三)方法教学:教师需要创造一个产出性使用英语的实践机会,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口语实际应用能力。真正的交际行为应该有具有相对的不可预测性,包括:与事能即兴(IMPROMPTU)阐述个人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但“许多口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为了交谈而交谈”的层面[2]。为了让学生开口说英语,有些教师乐于在每节精/泛读课开始之前让一两个学生做“What’s new today?的课堂报告。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的表现往往是令人满意的,然而交际行为却不是真实的。因缺乏不可预测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达不到交际目的。如何教才能达到目的呢?我认为模拟生活情景、分组活动是可行的。

二、突破性策略

(一)真实情景策略。口语交际教学应摒弃以往只单纯地进行听说训练,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绝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一定的话题,展开交流,或抒感,或陈述事实,或议论评析,从而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确立话题时,应考虑到话题的价值、现实意义、难易程度等因素,这直接关系到此话题能否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能否产生浓厚的交流气氛,甚至可预测到学生在交流中闪现的连珠妙语。语题的确立应是多元的、开放性的,贴近生活。总之,无论选取哪种话题都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不切合实际的话题都会挫伤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二)教学分组策略。分组活动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在大学里,一节课通常为五十分钟。即使教师用五分钟时间进行热身提问(Warm –up Question)和讲解活动步骤,那么在一个三十五人的教学班里,在所剩下的四十五分钟里,均摊到每个学生的讲话时间仅为一分多钟。在需要大量实践 的口语课上,这点时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将四十五分钟的时间用于三四个人的小组活动,那么每个学生就可获得约十几分钟的说英语时间,情况将大不相同。而较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学生产生英语交流愿望,增强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设计口语活动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1.设计的话题要有助于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设计的话题应向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真实环境,并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开口实践的机会。

2.设计的话题要有时效性。由于设计的话题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事,可用于口语讨论的话题源于生活,把它们设计成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的话题,因此他们会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3.设计的话题要宽窄适中。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大多能举出一两件实例。话题太大,易造成学生反馈的杂乱无序。因此,学生会积极踊跃地献计献策,小组讨论会变得十分热烈而活泼。

三、教师的职责

口语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所有的内容、环节都应该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所谓“以学生为中心”并非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让学生进行闲聊,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4]。我认为教师的职责应包括以下几点:组织分组工作,提供各种素材,参与小组活动。

为避免有的小组谈得热火朝天,有的小组出现冷场局面,在人员的分配上,可考虑在口语活动开始前,教师先用精练的语言讲解活动内容,并根据不同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编排。(1)把性格相近、关系融洽的学生放在同一组;(2)把水平较为接近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3)给不善言谈的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4)尽量让每组都男女生混编。(5)每次适当调整小组成员,以保持新鲜感。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在口语活动开始前提供一些与讨论话题有关的词汇,但是讨论开始后还会有学生不断向老师询问,如何用英语描述某一事物,如何用英语表达某一抽象事物,等等。彭青龙(1999)曾在200多名学生中就英语口语的困难作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87%的学生认为,词汇量是他们学习口语,尤其是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最大障碍。为了保证学生口头交流的准确性,每当讨论开始后,教师就要在个小组之间不停走动,及时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与汉语思想相应的英语表达法。个别小组有时还会因思维枯竭而先于其他小组结束讨论,开始用汉语聊天。教师要及时发现,在了解到他们确实已经完成规定的任务后,可向他们再提出一些追踪性问题,引导他们把讨论的话题引向深入。

教师变换身份,加入到小组中,像学生一样参与讨论,其益处有三:(1)有助于活跃小组气氛,丰富讨论内容。(2)从学生的言论中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活跃的思维,拓展思路。(3)在参与中检验所设计话题是否适合,及时调整或总结经验。

四、结语

口语交际教学正处于探索阶段,刚刚起步,不断丰富口语教学资源,包括配置音像教材、多媒体语言室,建立语音实验室,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提供给学生多种话语环境,便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另外,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追求更高效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从课堂中获益,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彭青龙.思辨与创新——口语课堂上的演讲、辩论初探[J].外语界,2000(2):39-44.

[2]王艳.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策略能力[J].外语界,2001(3):41-45.

[3]穆可娟.从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J].国外外语教学,2000(2):44-46.

[4]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能力之初探 下一篇:自主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