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归因理论的运用

时间:2022-09-24 06:03:21

浅谈体育课堂教学中归因理论的运用

【摘 要】本文通过文献学习和行动研究的方法,将归因理论合理运用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校正不合理的归因倾向,逐步建立正确合理的学习态度,最终达到提升体育课堂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课堂学习效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归因理论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160-02

一 前言

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学习互动的双边活动,双方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活动是体育教学的内在动力。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虽与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职业技能、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关,但更与学生的心理能量有关。学习有关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合理地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使体育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学习法

查阅相关归因理论的专著和文章,记录学习笔记。

2.行动研究法

将查阅学习的“归因理论”尝试转化为可实践操作层面的设计,并将其应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记录自然实践研究的切身体会,做好瞬时性和延后性课堂教学反思。

三 归因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体育教师能正确地对待学生体育学习的差异性,而大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并不清楚,正因为归因有偏差不贴切于个体实际情况,在学习时很难有预期的效果。作为体育教师,在传授给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必要时结合学习的内容、学生学习的感受和实际状况,从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视角进行解释或解读,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的过程存在差异性的事实,重要的是个体在体育学习时的归因合理与否对其后续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正因如此,归因理论的实践运用显得很有必要。

1.归因理论的文献学习

归因问题的提出始于20世纪40年代,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 Heider提出的。之后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所研究的重点是个体如何对周围事物和行为结果进行解读,这种解读又是怎样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归因就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以及发现,并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产生原因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育运动领域的归因研究日趋增多,并逐渐成为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2.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归因状况

第一,多数学生对体育学习结果的归因不合理。体育学习中,无论成败,学生都常常把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归结于稳定的原因,把不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归结于不稳定的原因。从学生对于成绩所做的归因来看,我们基本可以预测到他对下一次体育活动成绩的期望值。如此看来,假如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糟糕的运气,那就说明他认为自己下一次可能会赢;但是假如学生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那就说明他认为下一次依然会失败。另外,还有归咎于“笨或聪明”、“喜欢或不喜欢”、“学习任务难或易”等诸如此类的归因。

第二,少数学生对体育学习结果的归因较适宜。少数人相信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失败是由于努力程度不够,这种类型的归因属于内控类型的人。如果相信所有事情的成败由外界决定,将成败归因于运气的好坏,这种类型的归因就属于外控类型的人。内控类型的学生倾向于将成败归结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而外控类型的学生则更倾向于把成败看作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差别,也势必会影响到他以后的运动、学习。研究证明,内控类型的学生比外控类型的学生体育成绩要好。究其原因,是因为内控类型的学生认为胜败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认为经过不懈的努力付出势必能影响成败,即使这次失败了,他也依然会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取得下一次的成功。

3.归因理论运用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的引导,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行为和情绪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体育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学生对于学习成绩和运动成绩的正确归因,是激励个体积极主动地学习、训练,并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

研究表明,当学生把成功归结于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因素时,就表明学生对于再一次获得成功拥有期望;当学生把失败归于稳定的、不能控制的因素时,则表明他估计自己还会失败。大量实验证明,个体对学习成功的归因变化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来看,初中以前的孩子比较看重个人努力的作用。可是一旦当学生进入初中时,他们努力的价值逐渐被贬值,他们感到努力会表明自己能力低下。这种感觉逐步增加,到了大学阶段时,人们就已经把能力看做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因素了。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对成败做出恰当的归因。对于成功的学生,建议他们将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明显有利于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自我效能感;对于失败的学生,建议他们把问题归结为努力不够,使他们认识到失败是可以扭转的,这种归因引导也会使学生学会对结果勇于承担责任。

研究发现,正确的归因更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不正确的归因则会降低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假如把成功归结为个人能力,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把失败归结为个人能力不足时,则会很大程度削弱自我效能感。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逐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归因,

学生应学会正确的分析失败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主观能力不足,努力不够,或者是客观难度太大导致的,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乐观的学习态度,逐步引导他们通过正确的归因方法,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四 结论

体育课堂教学中归因理论的正确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运动技能及提高身体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这恰恰也体现了体育学科在课程改革时代对培养学生的全面性、多样。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2~170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02~201

[3]祝蓓里.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68~290

上一篇:全面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下一篇:幼儿园和小学双向衔接提高幼儿入学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