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探究

时间:2022-09-24 05:12:22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探究

摘 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高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连年增加,因此,研究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有利于政府在复杂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制定并实施有效的货币政策来控制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对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协调、稳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收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数据,通过回归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提出有效改善二者关系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06-02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确实给中国社会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较,中国还有一定差距,还有许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2006―2013年间,我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货币政策,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是否能有效地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伴随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的同时,通胀预期不断加剧,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两个目标面临两难选择,研究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变的尤为重要。

一、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一)相关理论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论

该理论主张货币经济只不过是实物相互交换的实物经济,货币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启到媒介作用,对实际经济不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将统一的经济整体机械地分为实物方面和货币方面,他们一般把货币作为与实体经济没有内在联系的“外生变量”,强调货币的中性,即货币的供给变化不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从而形成了传统的两分法和所谓的“货币面纱论”。在“古典”学派经济学家看来,经济的长期发展完全是由实物部门决定的,因而政府任何积极的货币政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有害的。货币政策任务只是在于控制货币数量,稳定物价水平,维持货币的购买力。

2.威克塞尔货币非中性论

威克塞尔在1898年首先对货币中性的问题提出质疑,他认为,货币只有在银行利率和自然利率相等时才是中性的,否则经济就会发生累积性扩张或者收缩,货币就不是中性的。威克塞尔是在对古典货币数量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这个理论的,他指出,货币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主要是由于货币在资本形成和资本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研究现状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都是金融界非常热门的话题,有很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各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实证分析中对于在现实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了不同结论,在国外方面,科沃尔(1992)通过实证分析美国二战后的数据,得到正的货币冲击几乎不影响产出的增加,但是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起到减少作用。在国内方面,刁硕文(2008)基于协整理论研究了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影响,指出我国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均对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洪欣和吴少波(2009)通过对1991―2006年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是不同,M0最弱,M2最强;另外,货币是非中性的,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影响。申帅(2010)从相关性角度对1984―2008年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关系进行了分阶段研究,发现我国货币非中性,并指出三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有时也存在失灵的情况。

货币供应量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才可以促进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到底货币供应量如何影响经济的增长,是否只要保证高的货币供应量就能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什么样的货币供应政策对经济增长最有效。对于这些问题,下面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来具体分析。

二、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实证分析

文章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就是研究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依存关系,即研究一个自变量是如何直接影响一个因变量的。

(一)研究方法

第一步,样本的选择。样本的选择包括样本期的选择和样本的确定。本文通过收集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中国经济增长率的数据,研究样本期为2004―2013年10年期间20个数据的分析。文章数据主要是由《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的有关数据计算而来。

第三步,根据SPSS软件分析得出的结论确定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的系数。

(二)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实证分析

三、完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建议

综上数据研究结果的结论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的关系,而这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实施中具有极大的意义。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措施。

(一)以稳定物价水平为目标的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当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增加时会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后,普通民众会预期物价将持续上涨,销售者积极卖出货物赚钱,购买者积极购买货物防止涨价,这样会促使利率连续上涨,经济长期处于太过旺盛的情况,可能导致经济泡沫;相反,物价长期处于下跌,民众相反的行为使利率持续下跌,最后也会使经济面临危机,这种影响的过程是缓慢而且长期的。所以,为了消除物价的极端情况,保持物价稳定是必经之路,而这可以通过改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率与推动物价涨跌间稳定的关系来达到这个目的。

(二)根据经济的长期预期增长率来指导货币供应政策

实际的劳动力增长率、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等非货币因素决定着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为了防止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长期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引发经济的不稳定,因此我们就必须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紧紧的跟随真实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从而进行连续、平稳的供应货币。而且稳定,连续的货币供应还会使民众建立起对现行货币政策的信任,使货币当局的政策在推行时可以更为有效果和易推行。

(三)加强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的主导地位

货币的需求量相对利率更具有弹性,然而,对于财政政策而言对利率反而缺乏弹性,这样就会使财政政策相较于货币政策来看,对经济影响是相对效果较弱。因为财政政策仅对现存的货币总量进行再分配和使用,它排挤了“私人”投资而转为“政府”投资,这种投资的“乘数”效应会大大降低。根据长期的真实经济增长率所确定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实施时,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的经济增长。

上一篇: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票交易制度风险防范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