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9-24 04:09:20

地图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历史地图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在导学式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还能根据地图中的知识点,补充、解释教材正文的内容,真正起到以图补文的作用。根据地图分析归纳,把历史知识系统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地图 高中 历史教学 运用

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意思即左图右史,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历史地图作为图片的一种,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亦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学校倡导的导学式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运用地图才能在历史教学中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下面笔者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鸦片战争》中涉及的三幅地图为例,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敬请方家指导。

一、图文对照,互相补充

即在教授、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可把地图和文本材料两者相互对照,以形成呼应和补充。

1.据文读图

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后各自开辟的通商口岸的记忆,一般可要求学生在《十一口通商图》中找出其分布的规律,可得出:《南京条约》里五个通商口岸可以由北往南按省份记忆:江苏上海(清朝时隶属江苏),浙江宁波,福建福州厦门,广东广州,都是东南沿海省份的城市;《天津条约》里的10个口岸分为3类,长江沿岸的从东往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沿海的从北往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位于岛屿的有琼州、台湾、淡水;《北京条约》增开了一个天津口。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帮助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以图补文、释文

如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中可知:(1)1856年10月英国侵略者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入侵路线;(3)《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内容。然而教材正文中并没有涉及这些知识点,根据地图来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过程以及《中英北京条约》内容等问题就能使学生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明了。

上述是指地图中明显可见的知识点,其实地图中还经常隐含着一些隐形的知识点,同样能很好地补充、解释正文。如在“据文读图”中分析的通商口岸分布规律的基础之上,可得出列强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中国腹地,还一度入侵清政府的都城,这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的一个体现。

3.以图说文

以《鸦片战争形势》图为例,即可根据地图复述战争时间、地点、参战国、意图,进而复述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如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战争性质、影响等)。

二、据图出论

即根据历史地图加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类方法重在分析归纳,对学生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以培养他们的历史敏感性,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1.历史知识系统化

例如把《鸦片战争形势》、《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以及《十一口通商图》这三幅地图进行比较分析,就容易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然后根据战争时间、参与国、入侵程度、战争性质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掌握两次战争的异同,进而把本来独立分散的知识形成立体、完整的体系。这种方法应结合不同历史阶段同一方面的地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在专题复习时这种方法的作用尤为突出。

2.归纳以呼应概念

例如《十一口通商图》中可见两次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这种以受辱方式被迫的“对外开放”,与之前清政府自诩为“天朝上国”而闭关锁国形成了反差,与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也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通过对不同时间段相似事件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不再是单纯地感受地图上所示地理位置的空间感,而且还可以形成更为开阔的时空观。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的地图,不论是运用哪种方法来解读,教师都不要拘泥于形式,要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他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习能力,真正做到“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参考文献

[1]葛剑雄 《左图右史,以图识史》[N].《北京日报》,2006,7,7,(19)。

[2]洪兆荣 《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N].《学知报》,2010,5,11,(A03)。

[3]李兴《浅论中学历史地图的功能》[J].《内江科技》,2009,(5),200。

[4]催姣姣 《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变“阅读”为“悦读”三策略 下一篇: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