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要的互联网

时间:2022-09-24 03:14:29

我们想要的互联网

当新一批的中国互联网精英们,带着形成具体行动的种种想法,忙着去跟VC约会的时候,似乎很少有人会有心思回归这样一个非常初级却很本质的问题:网络用户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互联网?目前正在不断改变面貌的互联网领域里,又会涌现出哪些让人兴奋的新明星?

叶群峰的维基网站网络天书()最近又遇到了一些麻烦,这也是最近几个月中最严重的一次。从11月7日开始至今,每天晚上7点左右,网络天书都会受到不间断的黑客攻击,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导致网络天书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无法访问状态。“我们不知道原因,”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叶群峰颇为无奈地说,“由于目前wikipedia(维基百科)中文站点无法正常访问,以及之前发生的事件,目前国内的wiki(维基)发展总体上给人一种很浮躁的感觉。”

叶群峰所体会到的浮躁感觉,其实并非只孤立地存在于国内的维基领域。相比并不太为人所知和稍显得冷清的维基而言,博客的出场要高调得多,群众基础也深厚。而且在近几个月中,由于大笔风险资金的投入、各色博客大赛以及名人博客的刺激,博客又以一种文化现象的姿态再次成为热门名词。资本、话题和文化混杂而成的美妙组合,也让博客乃至播客等个人媒体平台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势头。

但是热闹并不是商业。知名博客王建硕说:“只有当一个新生事物,不是以‘文化热’的面目出现的时候,才会有商业上的多种可能性。什么时候媒体对blog不再感兴趣,其商业模式才可能真正成熟。而现在早早起来排队讨论的只有风险投资商、IT创业者和媒体,没有别人了。”真正需要博客、长期坚持写博客的人究竟有多少?这一群体的规模迅猛扩张会给互联网带来些什么变化?

尽管浮躁的感觉难以避免,但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的面貌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改变,人们通过网络已经可以完成比之前多得多的工作,得到更丰富、更精确、更迅捷的反馈,以及更加美妙的体验。我们不仅可以写博客和录制播客文件,或是在维基站点上自由添加和修改词条,还可以选择Google的各项搜索功能、用各种图片共享站点便捷地欣赏照片、加入网络书签的信息库和别人共享知识、订阅电子杂志、在分类广告网站张贴一切你所需要的信息、通过电子支付平台安心交易、利用社会交友站点得到友情甚至爱情、借助各式P2P下载工具获取媒体资源,你还可以把在互联网上得到的多种体验,随时随地地直接在手机这样的终端上呈现出来。“互联网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Socialtext的CEO罗斯・梅菲尔德在他的blog中这样写道,“互联网已不再是个场所,也不再是什么名称,而已经转化成了具体的行动。”

出现在理性的人眼前的互联网应该有这样的轮廓:这里不再是某个场所或新闻发散地,而更像是通向各种服务的大门,这些服务包罗万象,你可以随需随取,门户也会因此逐渐淡化“户”的意味,而只留下“门”。其实这和Sun公司的“网络就是计算机”,还有IBM、微软、Oracle等各大IT厂商一直挂在嘴边的“像使用水、电等公用服务一样使用计算机”的“公用计算”、“Web服务”远景一脉相承,只是那些IT厂商由于自身定位的原因,重心放在了基础设施和运算能力上,目标相对更为宏大。

这里弥漫着浓重的共享和协作气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也会为创建某个临时性的中心不遗余力。“BT采用了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达到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目的,由此显示出Web 2.0的一个关键原则:用户越多,服务越好。”Web 2.0概念的发起者、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Tim O'Reilly)这样说道,“有一种隐性的‘参与体系’内置在合作准则中。在这种参与体系中,服务主要扮演着一个智能的作用,将网络上的各个边缘连接起来,同时充分利用了用户自身的力量。”

这里还充斥着大量的原创式热情和个性化思考方式,对权威缺乏幻想。个人媒体的膨胀为此提供了鲜活的例证,同时RSS、SNS等等新兴工具的粘合效应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很多人说,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Web2.0。其中有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将会是一系列社会性软件,你可以由此将其称为人格化的网络。”Gartner的分析师Allen Weiner评价说。

一旦这样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将会不可避免地重构众多行业既有的面貌、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美国《商业周刊》认为,从软件业、电信业、媒体业、市场营销业到娱乐业,几乎都已经受到了这股趋势的强烈冲击,并且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已经聚集了足够关注度和资本热情的中国互联网而言,这或许会是一个蜕变的起点。

上一篇:武汉、上海、杭州、西安 下一篇:分类广告,在细分与扩张的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