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发展刍议

时间:2022-09-24 03:02:11

便利店发展刍议

在日本的零售业中,便利店作为一种追求便捷的业态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这一新型零售业态中,7―11公司可以说是最为成功的,在2001年,它摘取了日本零售业第一的桂冠,不要说在日本,就是在全球也堪称典范。进入2003年以来,我国的便利店发展走向黄金时期,如何借鉴日本7---11便利店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便利店的良性发展是当务之急。

首先,作为微观主体的便利店经营者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连锁经营,争取规模效益。7---11便利店开到200---300家的时候能自负盈亏。在我国,据估计,广州市可容纳的便利店在1000---1500家之间,而到2002年底,连锁便利店总量才有100多家。从便利店的发展体现看,抢占店铺资源、快速扩张是获得规模效益的先决条件。在这方面,上海的一些便利店公司通过特许加盟形式,已走在国内的前头。以上海联华快客来说,它计划2003年在珠三角地区开到200家,2004年开到500家,到2005年开到1000家。

开设新型便利店,突出商品的个性化。在日本,许多便利店都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和特定的目标市场。“进百家如一家,进一家知百家”是我国便利店的现状,定位雷同、经营无特色的便利店,其竞争力必然弱化。商店是卖商品的,个性化必须首先在商品上得到体现。只经营常规品牌商品的店,其销售额和毛利率注定要下降。除自主开发商品外,便利店也可与品牌商品共同开发。在店铺开发方面,日本有非常成功的经验,一般来讲,店址、时间、备货和快速是店铺开发中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中店址是首要的因素。在店址选择上,7---11的出发点是便捷,从大处讲,就是要在顾客日常生活范围内开设店铺,如居民区附近、上班或上学途中、停车场附近和办公室附近等。由于强调店铺的便捷性是所有便利店共同关注的出发点,因此,极有可能导致选址地点一致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7―11侧重通过细微的对比寻找差距,追求最优的地点。如有红绿灯的地方,越过红绿灯的位置最佳,因为它便于顾客出入,又不会造成店前拥挤的现象。并且非常注意避免在下述地点建店:道路狭窄的地方、停车场小的地方、车流量过大不易引起注意的地方、入口狭窄及建筑物过于狭长的地方等。

增加服务项目,改变服务方式。7---11除传统的服务项目外,现又增加了网上购物、旅馆预定、报纸订购、搬家公司预约、大学考试资料查询预定和订票等服务;便利店的ATM机还增加为顾客提供信贷的服务内容,发放便利店公司创办的银行信用卡。便利是便利店最大的服务特色,便利店必须不断在服务的便利性和便利性的服务上做文章。目前,上海的一些便利店已提出了传真、复印、代办彩照冲扩、销售报刊杂志、IP卡交通卡、代收部分公共事业费等服务项目,深受市场好评。

其次,作为宏观主体的政府职能部门应作好相关工作:

加强物流基础建设,完善社会化的专业配送中心。规模小、网络化滞后、自办配送中心费用高,难以取得规模效益,是制约便利店连锁化发展的瓶颈。从目前看,发展社会化配送,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连锁店在物流配送方面遇到的难题。具体说,可在现有大型工业品批发公司基础上,将物流机能分离出来,成立日用工业品专业配送中心;可以在大城市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食品、副食品公司,加以改造,进行食品、副食品加工、配送专业配送中心;也可在果菜批发市场的基础上,设立蔬菜、水果和其他农产品的专业配送中心,根据便利店业务的需求,及时、准确、高效地商品配送。

合理规划便利店的网点布局,制止恶性竞争的蔓延。上海在便利店的发展中已出现无序竞争的苗头,譬如故意抬高房租价格、争抢网点,以至一条不长的街上同时出现了3家不同公司的便利店。发展便利店业务,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比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相关零售业态的发展与成熟,规模性消费者群的产生和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超前、脱离实际的发展必将付出昂贵的代价。因此,政府部门要认真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的便利店市场准入制度和政策,优化便利店的布局与选址,促进与其他零售的合理匹配,控制数量,便其健康发展。

作好协调工作,让便利店更便利。比如在上海,尽管便利店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许多棘手的问题。在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局等9部委下文允许连锁店经营常用药品、香烟和酒等商品的情况下,但有关职能部门就是不让经营或审批过严;有些便利店想增加代收水、电和煤气等公用事业费服务项目,有关部门都不予支持。看来,便利店想打好服务牌仅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援与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宋华《日本7---11》.[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

2、李东贤《日本现代流通产业》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5

3、顾国建《便利店发展的时机把握和趋势展望》(《商场现代化》2002.1)

4、顾国建《日本零售业潮起潮落》(《商场现代化》2002.4)

5、谭亦芳、谢思佳《广州便利店群雄争霸》(《中国商报连锁超市导报》2003.1.17)

上一篇:温州零售业如何“洗牌” 下一篇: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