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产品价格攀升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24 01:41:28

浅析农产品价格攀升及其对策

【摘 要】

本文分析了200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建议:稳定供求关系,促进农产品的产销均衡与价格稳定;发展流通产业,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完善市场监管,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

【关键词】

农产品;价格高企;对策分析



2009年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全国CPI上涨5.4%,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16.5%,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高过了其他产品价格。在经历了“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玄宗”之后,今年两会期间又将十元大葱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但是实惠并没有落到农民手上,在济南的超市白菜价格上涨为1元一斤时,山东的圆白菜产地批发价却降到了7分钱一斤,“农民种菜赔,市民买菜贵”的现象同时存在。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城市的低收入人群难以承受,城市居民也是叫苦不迭,但是农民也没有在涨价中获得实质的利益。那原因究竟何在?

一、农产品价格攀升的原因分析

1、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影响了农产品价格

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如果在某一时段,某种农产品的供给大于需求,则该农产品的价格下跌,相反,如果供给小于需求,那么农产品的价格上升。各种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动,决定了其市场价格的变动。此外,按照经济学原理的解释,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即需求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农产品与食物等刚性需求属性明显,尤其在我国农村居民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农产品却拥有较大的供给价格弹性,供给量对价格很敏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必然导致市场的供给量和价格产生剧烈波动。由于农产品产量和价格波动呈现蛛网模型的特征,即本期的产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本期的价格又决定了本期的消费。如此往复,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就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

2、增长的流通成本推高了农产品价格

流通成本增长必然推高农产品价格。造成高流通成本的原因主要有:(1)高企的油价让农产品这种价格相对较低的商品运输成本猛增,而且越是低价的农产品品种,其运输费在最终的价格中所占比重越大;(2)过多的流通环节,过长的供应链,增加了流通中的各项费用。(3)流通过程中不合理的基础设施、监管的相关规定助长了流通成本的增长。

3、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粮食的生产费用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就会提高0.875%,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成本每提高1%,市场粮食价格也会提高0.75%。近年来,一方面,农药、化肥、大棚塑料薄膜等农资价格涨幅很大。另一方面,在农民工的工资得到了提高之后,对于农民而言,机会成本增加了,更多的人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推动农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同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如果生产成本提高,而农产品的价格并未发生相应的提高,农业生产者便会减少生产规模,导致市场上的供给减少,而需求又相对稳定,又会使得农产品价格上升,因此,在一个时期内,只要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产品价格必然上升。

4、游资炒作使得部分农产品价格上升

近几年的一段时期内,绿豆、大蒜、糖等农产品的价格甚嚣尘上,除了供给方面的客观原因外,游资炒作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以糖为例,糖的产地相对集中,炒作所需的资金较少,国家也没有相关的储备进行调控,于是导致糖成为了民间游资追逐的对象。

5、国家的相关监管措施不力助长了农产品价格的提高

我国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农产品价费监管重要性认识不够,监管时间滞后,轻事前预防,重事后,与监管相协调的服务体系不完善,在农产品价费监管工作机制上缺乏长远规划。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监管措施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面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有心无力。

综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对部分下游产业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养殖业、粮油加工业、饲料业等由于原料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随之提高,盈利空间压缩。当然,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这些影响都迫使我们根据产生价格波动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找到应对措施。

二、应对农产品价格攀升的对策分析

1、稳定供求关系,促进农产品的产销均衡与价格稳定

一方面,政府要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平台,切实拓宽供需渠道。另一方面,政府要着力构建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供求的公共服务体系,从政策上支持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增加,除了直接补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公共服务体系,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这种公共服务体系包括农用水利建设、科技推广、病虫防治、农业保险等。 

2、发展流通产业,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1)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运输线路设施、节点设施和信息设施是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三个方面,以蔬菜为例,允许货车直接进城配送,以降低蔬菜的运输成本,在城市建立一些公益的、不收摊位费的蔬菜批发市场,从现实情况出发,城市政府应适当给露天农产品市场留下一定的空间。

(2)保持必要的农产品流通环节,进行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 进行农产品供、产、销的资源整合,加快建立农户、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的合作关系,并逐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范围,降低农产品的集散成本,让市场价格更真实的反映农产品价格。进行农产品物流资源的整合,加快综合性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建设,以加快建立不同物流功能、不同区域的专业物流商的合作。

3、完善市场监管,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

(1)加大价格调节资金的投放使用力度,扶持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要拿出不低于价格调节资金总额的4%用于加强副食品基地、平价粮油店及菜店建设,支持大型商业企业开辟农产品平价销售柜台和本地蔬菜直销专区,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监控、预警体系,提高农产品价格监控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另外,增加粮食的直接补贴力度,这是WTO农业协议允许的“绿箱政策”之一,没有补贴的最高限额限制,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2)完善重要农产品的储备体系。 储备能起到“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通过在不同时期的买进、卖出重要农产品和吞吐库存,进行逆向调控,来调节市场供求,稳定物价。在主要的农产品产地建立应急储备体系,政府和企业单位都可以成为储备的主体,形成国家储备和商业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相协调的经营有效、运行良好的储备体系,防止游资炒作,稳定农产品价格。(3)制定最低保护价及最高限价以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尽管美国、欧盟的农产品价格是放开的,但仍执行干预价格。政府应制定最低保护价,在市场价低于最低保护价时,政府应给予农民补贴;在农产品价格上涨以致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程度时,则有必要制定最高限价,平衡两者的利益关系。

(4)建立农产品价格监管的机构体系。发达国家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行使农产品的价格监管职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也较高,在农产品价格方面拥有很大的权力。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价格监管的机构,而是由工商、价格、质检等部门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管理,我们要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有效地监督,必须建立适合我国农业发展的专门的农产品价格监管机构。

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发展农产品风险管理市场,建立并完善覆盖全国的主要农产品产区的保险机构,引导农户进入保险市场,管理价格风险。完善农产品衍生市场,将价格风险转移给那些更愿意承担风险的市场参与者。以防止出现过度投机、人为操纵和不正当交易的行为。

【参考文献】

耿莉萍.城市菜价中的高流通成本分析及解决途径.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

卢娟.农产品价格监管的法律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锐,李宁辉.农户借贷行为及其福利效果分析.经济研究,2004.12.

杨芳.美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机制与启示.江苏农业经济,2009.12.

【作者简介】

宋晓敏(1989-)女,山东德州,德州学院本科生.

宫爱萍(1968-)女,山东夏津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山东大学硕士,研究方向:食品经济与管理.

上一篇:最大的风险是没有风险意识 下一篇:何享健:不想管”是更美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