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冲击力到精神感召力

时间:2022-09-23 11:48:12

从视觉冲击力到精神感召力

百年奥运,意义非凡。2008年8月8日晚间和9日凌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晚报》等陆续出版了纸质版奥运开幕号外、特刊。综观全国各地报社,在最新信息的获取、印刷方面,能够迅速出动,让号外、特刊在奥运会开幕式结束的最短时间内与受众见面。这是一场报媒之间的“奥运会”,最终谁将取得这场“奥运会”的胜利?本刊记者9月12日在北京全国报纸奥运号外、特刊首批评选活动中,采访了活动主办方中国报业网总裁黄菊芳女士。

《青年记者》:9月12日由中国报业网、中国新闻史学主办的全国奥运报纸号外、特刊首次评选活动在京举行,您能介绍一下这次活动的概况和意义吗?

黄菊芳:全国报纸奥运号外、特刊评选活动是由中国报业网、中国新闻史学会主办,中国报协集报分会、中国收藏家协会报刊收藏委员会协办的。第一期征集评选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报社的500多份号外、特刊,经过网上一个多月的网民评选和最后专家评审,确定了25种报纸奥运号外、40种报纸奥运特刊分别入围“最具收藏价值”和“最佳版面”奖。第二期也已在10月底结束。

这次号外、特刊评选活动意义重大,首先,这些号外、特刊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既可作为历史见证,为新闻研究留下史料,又为收藏家提供了奥运报刊收藏的好机会;其次,反映了媒体在世界性的活动参与中体现出的创新力和品牌影响力,总结表彰他们对促进媒体的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青年记者》:可以说号外和特刊也是报社、报纸自身的一张名片,要做好号外、特刊的奥运营销,达到提升媒体品牌形象的目的,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呢?

黄菊芳:综观这些号外和特刊,我们认为要做好号外、特刊的奥运营销,需要从三方面下手。

第一,需要以鲜活的新闻图片和新颖的图片视角取胜。如《新华每日电讯》号外,使用了8日当晚新华社记者现场采写的9条文字稿件和现场拍摄的10幅照片。文字稿件《为北京自豪 为奥运骄傲》道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按开幕式章节采写的8篇短文,细腻叙述了现场演出的主要内容。图片稿件不仅有国家体育中心开幕式现场焰火、文艺演出以及场外观众合影留念的照片,还以时空连线的方式报道了印度尼西亚当地群众看到奥运开幕消息喜笑颜开的画面。

第二,除要有震撼的视觉包装、精练而有弹性的文字图片说明,还要有好的内容相结合。如《东莞时报》从8月4日起,连续23天推出《圣・地》、《欢・颂》和《骄・奥》等一系列特刊。

《贵州都市报》6月13日的号外“人人都是火炬手”既彰显了其版式的感召力,又体现了区域报文化的特色,它的正面可以卷成一个火炬的形状拿在手中,背面是优美的贵州景点图片,配上“贵州欢迎你来”等文字,让贵州的风貌随着“火炬”号外的传递而向世界传播。

第三,主题创意需体现精神文化内涵,这也是号外、特刊最重要的一点。比如甘肃的《天水日报》奥运开幕式号外,正面设计联袂成一页且分割成五个版面的样式,其寓意是表现出世界五大洲运动员携手的深沉用意,五个福娃舞出一条行书“龙”字,表达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契合人文奥运理念,寓意龙城天水与北京一起舞动。将地方性和奥运这一巨大的信息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文化味非常浓厚,有品位,耐品读。

《青年记者》:在这次评选活动中有没有您印象最深刻的号外或者特刊,通过创新,从视觉冲击力上升到精神感召力,使您为之震撼?

黄菊芳: 有,应属《羊城晚报》。《羊城晚报》推出四连大张奥运会珍藏纪念版《盛世龙腾》、《华夏凤舞》。8月8日《盛世龙腾》为中国军团所有体育健儿绘出“中国龙”;8月25日姐妹版《华夏凤舞》聚焦华夏奖牌英雄,为他们照一张“全家福”。这种号外的创意和版式的创新已经远远超出视觉冲击力了,已经达到人们的心里,刺激了人们的精神,感召了人们的某种精神力量的焕发和行动。因此,《羊城晚报》“龙凤特刊”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青年记者》:奥运会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次提升报纸品牌形象的契机,对各报而言又是一场新闻的较量,同样是一场“媒体奥运会”。奥运号外、特刊设计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报纸在读者心中的整体形象和地位。您认为是这样吗?

黄菊芳:是这样的,中国主场上演了两场大战,一场是体育竞技,一场是新闻传媒,两场同样精彩。

上一篇:2008记者节业内调查报告 下一篇:由“对外媒开放”期待“对内媒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