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建设推动农村初中校整体变革

时间:2022-09-23 11:12:22

以课程建设推动农村初中校整体变革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顺义区仁和中学自1971年建校以来,始终是一所地处农村的普通学校,40年来虽几经改革,但收效甚微。2005年9月,仁和中学和顺义一中联合办学,初步形成了“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课程领导”的办学思想。我们在课程上做足文章,紧紧围绕课程改革,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全面实施富有区域特色的地方课程,挖掘适应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1.以共同愿景实现课程引领力

仁和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新课程计划实施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全校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形成依托课程建设,打造京郊名校的共同愿景。我们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立足打造学校课程品牌,从整体上构建仁和中学的课程体系。

2.以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实施力

学校在几年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打造高质量“精品课”的研讨模式,即“三二二一”模式:三次备课―两次说课―两次上课―一次总结。课堂教学是教师成长的演练场。每学期每个学科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向全校教师献课。课前发挥全组智慧磨课,全校教师现场听课,课后做课教师现场说课,其他教师评课并撰写“同说一课”材料。通过集体磨课,不仅授课教师收获大,听课教师更是受益匪浅。

3.以制度保证学校课程持久力

为保证学校新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贯彻落实北京市课程改革的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制定了相关配套文件,指导协调三级课程的整体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调整,通过《仁和中学课程评价体系》和《仁和中学教师培训细则》,对教师进行监督,保证课程的“原汁原味”。

4.以课程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大胆取舍教材,做好初高中知识衔接。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以数学为突破口,选派参加六年一贯制教学的优秀教师(这部分教师既教过初中,又教过高中),成立专门的教材研究小组,对初中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并把在高中常用的知识点与初中教材对接,尽管有些知识点在中考中不做要求,但是我们依然会在教学中重点讲解,不给学生吃“夹生饭”,为学生的高中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按需开掘,创新发展校本课程。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我们按需开掘,创新发展校本课程,确定了“综合阅读”“兴趣数学”“艺术鉴赏”“科技探秘”“阳光健体”“社会实践”六类校本课程项目,先后开设了语文阅读课、英语阅读课、机器人制作课、生活中的数学、生活实践课、卫生与健康、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编织、篆刻、足球队、乒乓球队、长跑队、篮球队等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5.以评价助推课程建设深入发展

学校“课程评价小组”结合新课程的实施,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五个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评价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评价体系强调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进步,开发学生的潜力,突出发展性的评价思想。

在评价体系的监督与指导下,学生、教师和学校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的评价方式对课程建设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全面助推的作用,并有力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点评 张爽,《京郊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研修》项目大学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

顺义区仁和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校,如何寻找到激活学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是摆在所有仁和人面前重要的命题。孟朝晖校长和她的团队敏锐地把握住了“课程”这个关键命题,并做出了有益探索。孟校长不仅是在做课程,更是通过做课程推动学校整体变革。因为课程改革涉及的决不仅仅是课程问题,学校发展愿景、管理方式、组织成员交往形态、专业成长途径、评价标准、资源平台的搭建等,都是我们伴随着课程建设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当然,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通过课程和教学给所有学生和教师丰富多元的成长平台,仁和中学从愿景、能力建设、制度、资源和评价几个方面系统推进,协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上一篇:教师专业发展的探路人 下一篇:以柔克刚――改善师生关系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