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患者的康复疗养

时间:2022-09-23 10:17:59

心肌梗塞患者的康复疗养

心肌梗塞多发生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下的患者死亡率约占13%,60岁以上可达17%。一般认为心肌梗塞后1~2年是一个关键时期,其间有10%~20%的患者因发生再梗塞而死亡。因此,除了病前预防、发病时及时送医院治疗外,经医院抢救好转的心肌梗塞者,不可忽视继续医疗保护,确保安全度过梗塞后的两年相对危险期。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即血管壁上有粥样脂肪颗粒沉积,使血管失去弹性),管腔逐渐变窄、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最终形成心肌坏死。

心脏是人体的泵。它泵出的血液,通过动脉血管把氧和营养物质送达各组织器官,又通过静脉血管把各组织器官的废弃物回收、排出。而位于心脏上的冠状动脉,则是专为心肌输送氧和营养物质的通道。这个通道如果长期受阻,心肌会因得不到氧和营养物质而坏死,临床上即出现心绞痛,疼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发烧。以及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人呼吸困难、紫绀、烦躁)等一系列症状。

经医院抢救好转后的病人,病情虽已稳定,但病变部位的恢复,却需要一定的时间。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继续医疗保护,可减少或避免再梗塞等导致的死亡。

某疗养院曾将经抢救好转后的心肌梗塞患者(均为60岁以上的老干部)分为两组。入该院康复疗养3个月者为甲组,因故未住该院而在家自行服药3个月者为乙组。治疗效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甲组和乙组胸闷、心前区疼痛、疲劳、走路气急等自觉症状的好转率分别为89%和59%;心电图异常项目的好转率分别为61%和40%。这一结果说明,经3个月治疗,两组的自觉症状和心电图异常项都有改善,但程度相差显著。两年后追访,甲组患者均健在且病情稳定;乙组患者9.5%因再梗塞等而死亡,9.5%因再梗塞而住院。结论:心肌梗塞者抢救好转后,继续康复疗养3个月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在家自行服药3个月。

疗养院对入院者进行的是全面、系统地综合治疗。其内容有心理治疗、自然疗养因子治疗、饮食调理、药物治疗和体外反搏或超声波心前区治疗等。通过心理治疗,增强患者的抗病信心,充分发挥抗病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然疗养因子治疗,增强抗病能力;通过饮食、生活调理,有效地监控与消除烟、酒、高脂、高糖等致病因子;通过药物及其他治疗,促进患病器官病变好转、功能恢复。

空气、植物、景观等自然因子是生理作用因子,能改善和调节机体机能。疗养院植被丰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使患者精神轻松、情绪稳定、睡眠良好、体质改善。负氧离子并可强化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调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多种自然疗养因子同时作用于机体,可发挥综合效能,进行扶正固本的整体治疗。

体外反搏对缺血性心脑疾病疗效显著,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人体四肢有节律地加压,增加心脏血流灌注量,改善心、脑血液循环。冠状动脉血液灌注量的增大,改善了心肌缺血状态,提高了心脏的血液排出量,促进了侧枝循环(梗塞处血流不通,另在附近建小通道)的形成。超声波心前区治疗,则有扩张冠状动脉、促进心肌侧枝循环形成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故可限制和缩小梗塞区,改善心肌功能,减轻症状和防止心肌再梗塞。

心肌梗塞者发病的严重程度。决定于梗塞范围的大小,梗塞的部位和数量。在心肌梗塞病情稳定后,采取继续药物治疗措施,可使梗塞范围逐步缩小、梗塞部斑块逐渐消退或建立心肌侧枝循环。但这需要较长的时间。康复疗养通过全面、系统地综合治疗,在发挥药物等外因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人体内因作用,能极大地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使梗塞范围缩小与斑块消退的时间缩短,促进心肌侧枝循环的早日形成,以改善症状,避免再梗塞的发生。

康复疗养,是心肌梗塞者抢救好转后的继续医疗保护措施,对于帮助病人安全度过心梗后的两年相对危险期,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穿过沼泽的柯罗莉小姐 下一篇:新认识的丙型肝炎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