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2-09-23 08:42:19

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老年科收治的脑卒中(169 例)患者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86 例)和对照组(83例),对照组按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实施,实验组采用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实施。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前相关疾病知识、饮食、休息与活动、用药、特殊治疗知识掌握情况、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治疗的依从性。结果 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比较,均p

【关键词】医护合作;脑卒中;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46-02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护士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使患者学习、掌握相关知识,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以利于疾病恢复,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1]。脑卒中患者具有病情重、发病急、并发症多等特点 ,患者多有语言、肢体运动、饮食、排泄等功能障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对医、护人员不仅要求提供良好的医疗护理技术服务,而且要求能够及时提供疾病信息、饮食、休息与活动、用药、特殊治疗、康复功能锻炼等为主的健康教育。目前,多数医院在临床采用的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强调护士的绝对主导地位。笔者认为传统健康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应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加强医护合作、沟通,重视医生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为此,我们尝试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老年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专业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排除病历:死亡病历)169例。入选标准:首次发病,符合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患者及其家属;住院时间10天以上;患者或家属有良好的认知能力。169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6例和对照组83例。实验组:男49例,女37例,年龄41—75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5例,脑出血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42例,高中及以上44例。对照组:男47例,女36例,年龄40—77岁;疾病类型:脑梗死43例,脑出血 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9例,高中及以上4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即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护士进行入院宣教,包括环境、物品及设施使用、人员、作息及疾病、用药、治疗、护理等的介绍,其它主要治疗和护理措施、辅助检查、化验、用药知识、术前及术后治疗护理以及饮食、活动、休息、康复知识等也主要由护士在住院期间常规按阶段随时向患者及家属、陪员宣教。以口头讲解为主,发放书面宣教材料,需要时辅以协助、示范。(2)实验组 采用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以护士为主,医生参与。患者入院后,先由护士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入院评估、入院宣教。然后由负责医生进行初步诊断治疗,并完成第一阶段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治疗、用药、预后以及遵医嘱配合治疗护理的重要性。住院三日内责任护士根据《脑卒中病人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完成第二阶段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相关知识,疾病好转、加重的表现,预防措施及方法,检查、检验的指导,治疗措施、饮食、用药、活动与休息的指导。负责医生在第三日诊断前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完成第二阶段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介绍疾病诊断情况、主要辅助检查、用药、治疗措施、饮食、活动注意事项,并耐心回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有关问题。第三阶段为病情稳定期或康复期,部分病人需选择手术治疗。在此期间由护士完成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康复知识指导,术前、术后相关知识指导。负责医生在术前术后谈话或改变诊疗方案沟通时强化第三阶段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修改后诊疗方案、康复计划,需手术病人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大致手术过程、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和配合事项。第四阶段为出院前及出院后,护士完成出院指导包括所用药物及用药指导,出院后康复、饮食、活动、休息注意事项及预防复发,复诊时间。负责医生出院前向病人或家属说明在院整体诊疗情况、出院医嘱及出院后注意事项,随诊、复诊的内容及时间。出院后由经专门培训的固定护士在复诊时或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和对出院后用药、休息、饮食等情况进行康复指导。(3)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三日和出院前疾病知识、饮食、休息与活动、用药、特殊治疗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及出院后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4)调查工具 通过查阅文献,结合自行设计的资料量表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诊断等。(2)疾病相关知识 在入院前三天及出院前使用问卷分别对两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疾病病因、诱因、治疗、用药、饮食等,共设计题目10道题,答项为掌握、未掌握,分别赋予分值1分、0分,总分≥6分为掌握,总分

1.3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平为a=0.05,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前三天和出院前疾病知识掌握比较

两组患者住院前三天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比较,P

2.2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比较,P

2.3两组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两组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比较,P

3讨论

3.1传统健康教育模式不足之处 教育者是影响患者学习健康教育内容的三大因素之一,而满足患者的需求是高质量健康教育的基础[2]。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强调护士的绝对主导地位,临床医生作为患者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并没用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较低,健康教育的效果会大受影响。如患者认为护士只是按医嘱打针、发药、或做其它治疗护理,医生是治疗方案的制定者,所以对医生信任度更大,或者只愿意相信医生,对护士讲解指导的内容持怀疑态度,也可能使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以目前国情,护士作为住院患者的主要健康教育者,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健康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影响其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之一[3]。虽然中国护士队伍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学历、专业素质、沟通能力及人文素质等方面还不尽如人意,与患者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如能采用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就可能增加患者对医疗行为的信任度,促使健康教育取得更好效果。

3.2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的影响 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凸显了患者对医生的更大信任度。有调查显示[4]对最需要认识的工作人员93.3%的患者首选医生,可见对医生信任度极高,这可能与国内目前医疗状况有关,医生是治疗方案的制定者,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就医目的。而患者对护士认知需求较低,可能与护理服务的特性及标准化、班次频繁更换等有关,患者更容易忽略个体而偏重护士群体印象。由此,我们顺应患者心理,采用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3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的优点 医护之间有效沟通是落实健康教育计划的前提。医护合作式健康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医护不同的专业特点,为患者提供医疗、护理全方位的知识。在医护合作健康教育模式中,医生、护士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医生分担部分健康教育内容,医生护士的教育内容相互补充、印证,很大程度解除了患者对护士的不信任感,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更加融洽。

上一篇:培美曲塞单药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肺腺癌护理体会 下一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分析与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