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道之特性对传统武术的启示

时间:2022-09-23 07:44:40

论茶道之特性对传统武术的启示

【摘要】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载体,能够拥有共通的特性,其交点是以人为核心;站在武术学视角去观察茶道中对人之身心的影响,应用于武术而产生正面的作用,是不同载体、不同视角的启示,是对武术渐近于道的细致剖析。文章以茶道自有的俭、真、和等特性,通过静的运作氛围,提升对人之经验世界的认知,从这一认知过程中,观察对武术的启示。以此得出传统文化各载体之间相互包容与启发的结论。

【关键词】茶道;武术学启示;视角;茶道特性

【Abstract】Two distinct cultural carriers can have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whose intersection point is based on human-center. Standing in the martial arts angle to observe tea ceremony influence on man’s body and mind and it is applied to the martial arts and has a positive role is different carrier and perspective of enlightenment, which is detailed analysis of martial arts gradually close to the Tao. By taking the thrift, truth, and harmony features of tea ceremony, through the operations of the atmosphere improving the cognition of the people’s experience to the world, it observes martial arts from the cognitive process, thus it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carriers tolerant and enlighten each other.

【Key words】tea ceremony; enlightenment of martial arts; the angle of view; features of tea ceremony

引言

无论武道的刚柔相济,还是茶道的清素优雅,都离不开道之一途的直指本心。从行为与心性相合的角度来看,武,是“形动心静”以合道;茶,是“形动静心”以合道,武术形动而心静的过程,是更为高明的体悟方式,也更为复杂,这绝不是单指外形的动产生静心的体验,其中蕴含对道之认知的深浅。作为经验世界的人,其一切行为都必然从经验心开始,即对经验世界的自我之清晰认知;人由经验心向内展开从经验心向超验心的回归,从而使“我”的“性质”的直接改变而能力剧增,这里我们称其为彰显超验心。〔1〕所以,茶艺之形动而静心的行为,就是建构经验心以彰显超验心的过程;武术借鉴茶艺中更为简单的“静心”方式,则必定能够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

本文从茶所涵盖的三种特性入手,阐释茶道之特性的修心作用,并从武术学视角展开思考。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中,身与心是浑然一体的,修身养性,就要做到知行合一,茶道的特性,也必然是浑然一体的,这是任何传统文化都具有的共性。

1习而性定――俭

俭,是古人对自我的一种道德约束行为。从相对性的角度看,俭是一个中性词,存在物性和品性;单纯的物质之俭,是一种假象的俭之行为,并不能确定人的品性做到了“俭”;习而性定,是物性与品性相合的“俭”,即:用节省、不浪费的行为,透出人性的真实谦逊,其中,俭之本质:性定,并没有改变,所以,对俭的认知过程,就是性定为俭的过程。

茶道特性之“俭”对武术的启示,一则,如《茶经・九之略》所述,后天之工具均可舍去,武之套路繁多,似乎有些无用之技,武之动作的习练,也要做到对动作、器械等精简;二则,是对习武者心性的启示,茶之特性“俭”衬托出的“清心寡欲、戒奢从俭”,是从内而外展开的身心之体悟,然而,静心的方法,也是武存于道的外在条件,所以,武术的训练,也应由内而外地展开,以期达到内外相合,即习而性定的方式。

1.1俭以精行

精行,是渐近于道的自我行为要求。在俭之特性的关照下,对技艺的精细,是去除“色心”(即假象的认知)的前提条件,使之不陷入执着的误区中。

《茶经・九之略》中,从制作工具、用水环境等,介绍了茶艺过程能够省略的地方;〔2〕所以,茶艺行为之习中,存在清淡的俭之特性,而且,行为之俭必定以心性之俭为最终目的。

从“俭以精行”的自我态度和行为规则去观察武术,不难发现,传统武术训练的模式也是对动作的逐步精简。从重复的动作中,逐渐熟练动作的节奏,以产生逐渐自然的心静感觉,重复的动作训练,虽略显单调、乏味,却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训练时,人容易受到其他情绪的干扰,此时,可借鉴茶之俭的特性,精细武术之动作的训练,其实质就是从茶之行为的精细中,找到适合于武术的精细方法,以期通过精细的习练,降低武术训练过程中的负面情绪影响。

从茶艺的行为看,茶之俭的特性使人精细而求真,物性与心性合而为一;那么,武术对训练动作的精细,也是对人之形动而心静的精细,当然,俭以精行,不能说是合道的唯一法则,却是减少武术动作训练中对认知的误区。

1.2俭以养德

古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古人在尊崇天地自然之道时,也时刻保持对德的高度操守,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一直以俭以养德为立。

俭以养德,实质为生存论转化为心性论的过程,是有觉的养德而性定方式。〔4〕有觉性,即认知其行为的自觉性,并没有强制的要求,以俭养德的方式,即是心性之俭的正德行为,有德之处,必为向心性的修心方式。

茶道特性中的俭,是自然而然之道的德处,是人所寄托希望的载体,所以,茶之俭以养德,被用于许多文化载体中。

在对武德的培养中,拜师奉茶是必不可少的入门过程,是对德之完善的行为,故有“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奉茶在拜师中的出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因其特性的俭,故使之融入对德的性定之中,这是武术思考自我性定的一个途径。武之合道,必然存在通过行为而性定的方法,但在这其中,不能忽视茶道之特性俭的途径,即习而性定的核心――俭。所以,武术的训练、技击等,也可以从茶之特性的俭中,找到对武德之养的方法。

习而性定,对于茶来说,是物性与品性相合;对于武来说,则是行为与心性相合;茶之习而性定为俭的方式,是传统武术习练者应该高度重视而深入挖掘的。

2苦而求思――真

茶艺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饮茶。古书中记载,“苦茶久食,益思意”〔5〕,是在性定的基础上,对求真求实的长期而艰难的实践过程,因为求实而真的行为,是极难寻求的清晰认知的过程。

善饮茶者,不失茶的真实,这种真实,是不带故作或玄虚的。苦,既是一种具象的描述,又是一种抽象的比喻;苦茶久食,是为了认知事物的本相,给人真正的精神享受和体验。所以,苦茶久食,是求真的完整体悟过程,其中的启示,就是武术训练中要注意的地方:求真。

当然,无论是茶艺真实的行为,或是茶使人渐近于道的真实本性,都是武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流失传统的同时,也偏离了对人之本性中的真实;以茶之特性的“真”来观察武术,不会越行越远地偏离于真理,之所以如此,源于历史对茶道的印证――来自真实自然的产物。

2.1苦茶久食

陶弘景在《杂录》中记载:“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6〕西汉时有个叫壶居士的人在《食忌》中说:“苦茶,久食羽化。”〔7〕茶之性,中平而味苦,生于名山秀水中,乃是自然的产物;苦茶久食,是十分细致的过程,也是逐渐体悟“真意”的动态过程。

武术训练与苦茶久食,有异曲同工之妙。武术训练中,重复的站桩、手法、身法、步法等,就是对人之意志的磨炼,也是坚定自我意志的必然训练方式,如同茶之久食才能有深刻的体悟。所以,武术的体悟方式,重在对苦和久的坚持训练过程。

苦,本身是物性的表现,从武术中看,茶之性苦,和武术之训练过程的身心疲惫对应;久,则是对苦之物性的坚持行为。武之渐近而合道,首先是对身心之意的引导,故,武术的训练,是从苦、久而为之的行为中,明晰对有意之意的认知,如同茶之食而觉苦;从长期不断的重复训练中,渐渐消除对自我之身心的认知,即消除自我有意之意的执着,而变成模糊的无意状态,如同茶之久食则不觉苦;两个不同层面的体悟,是对合道之有意无意的真意状态的经验认知建构。

2.2饮茶思意

传统文化载体的特性,都存在对“我”之“性质”的清晰认知的作用,这一认知过程,即构建经验心而彰显超验心的特殊方式:体悟。

茶,使人神清气爽,达到心平气和的精神状态,让人从执意醒悟,回归对真意的体悟;所以,茶之特性的求真,有清心的独特作用,能够启示武者从武术之训练中,回到对静心的体验。《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说:“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8〕从中可以体会古人对饮茶益思的直言,即对自我之“性质”的体悟。

武术训练,放松、提气、发力等,都是由松到紧,再由紧到松的过程。体悟拳之本意,就是身心紧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做不到身心的放松;所以,在延续武术动作的基础上,注重招式的灵活性,武术的招式并非固有,而应善变。

武术的体悟方式,可借鉴品茶益思的方式,身心训练的过程中,或会因为体验的过分集中而对意之体悟产生执着。意拳宗师王芗斋在《大成拳论》中曾言:“今夫本拳之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之力的修炼。”〔9〕武术的训练不是循规蹈矩的固有过程;身心之意,是可以无限放大或缩小的,在武者看来,茶道体悟真意的方式,更加清晰,源于性定而求真的经验心构建之清晰过程;所以对武术来说,从行为之建构经验心的认知清晰到完全自然,即自我之“性质”的真实提升。

3自然而然――和

人之自然状态分为两种:身体自然与精神自然;两种自然统一而就,不能分开而言。

茶之生长的自然环境及其本有的自然特性,即是外向与内向的自然和合。武术所讲“天人合一”,就是经验世界中外向的体验与内心的认知的和合。内向与外向之和合,是对俭之性定与苦思求真而体悟的彰显超验心的过程。

天地之自然生长的茶,自然而然带有和的物性,跟武术之外向与内向相合,有着显而易见的启示作用。

3.1自然的茶境

茶境,是饮茶的动态环境,也是茶之自然的外在条件。

茶的环境分两类:自然之境和人为之境。不难发现,人为之境也是为了追寻自然的氛围,所以,茶之境的最终氛围,就是自然之境,从茶中寻找和合身心的内容,一定要对外在的自然环境有足够的重视。

从古至今,茶之环境是人们追求茶之合道的外在条件,天然的环境构造,最有和谐的韵味,以石为桌、鸟鸣为乐、山水为画,等等;从品茗中感悟自然和谐,由茶中作乐体悟自然的真意。

武术对环境的要求低,是因为自然的环境条件难以寻找,所以,传统武术对自然的追求,是从习练中逐渐对身心自然的体悟;武术的训练、击技、武德的培养,建立在对身心提升的基础上,自然之环境则是由外而内对人之心性的影响。

武术训练的自然环境难以寻找,则可以营造带有自然氛围的场地,如竹木地板、人造山水、音乐、字画,等等。现代一些武术场地中,有沉闷、不通风的情况,这更难接触到自然,将茶渲染自然的方式放入武之身心的提升中,以期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身心的自然而然的外在条件。

3.2自然的茶性

古人喜欢喝茶,源于对养生的探索和对自然之强大生命的崇拜。宋代吴淑的《茶赋》有:“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F之利,其功若神。”〔10〕茶道自然之和合的特性,可以延伸至武术的养生理论中。

从四季养生的角度来看,茶与四季的和合也适用于武术。春季,身体中所带寒气尚未消散,选用慢至平缓的武术拳种动作,渐渐驱散体内寒气,而白茶和花茶是以温和回甘出名的,可以辅助武之习练,利于驱除冬季的寒气;夏季,自然之阳气渐升,易湿、热,选用平缓至快的武术拳种动作的同时,可选用性苦而寒的绿茶(黄茶)、黑茶(半发酵,如生普洱、生茯苓茶等),可以消暑解热气;秋季,身体因渐寒的气候而自我调和,这时拳种中动作的节奏由快至平缓,可辅助身体的调和功能,而青茶(乌龙茶)性味介于绿、红茶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体内余热,又能恢复津液,亦适合秋季饮用;入冬以后,天气逐渐寒冷,选取平缓而慢的武术拳种及动作,可平缓地驱除体之寒冷而不伤身之气,红茶、黑茶(全发酵,如熟普洱、熟茯苓茶等)味甘而性温热,有较强的生津作用,适合冬季驱寒养体饮用。〔11〕

“心意作用”为导的习武理论,与阴阳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武学中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后发先至”〔12〕等,都以阴阳辩证思想为指导。从茶道中体会“和合”,将茶之自然的和谐观,用于武术之身心的训练,从局部互补到周身内外的调和,都有很好的帮助;这里,将茶道和合的特性作为一种精神式的向导,使武术之习练的过程渐近于身心平衡的和合。

4 结语

从茶道的特性中,寻找对于武术文化的深刻影响,能够带给武术文化更大的探索空间,不同的传统文化载体,从寻找道之一途的方法来看,都是一致的,即相互之间的包容与启发;因其本质和特性的不同,才出现了不同的对外表现方式。

茶道对于武道的启示,也是从不同的特性到相同的共性,二者在经验世界的认知中,都是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悟,在逐渐清晰的过程中,将会无限接近对自我超然的彰显超验心的体悟。既然如此,各传统文化的载体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包容的不同方式方法,即通过现象看本质。

从武术学视角去观察茶道,整合其对于武术文化学的另辟之道或改善之处,进行剖析式研究;从这一研究过程中,力求寻找传统武术文化精进之新道路的各种方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乔凤杰.中华武术与传统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5:2-10.

〔2〕〔唐〕陆羽撰,郭孟良译.茶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15:59.

〔3〕王静,化石.笺言〔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88.

〔4〕王斯斯.“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J〕.学理论,2013,7:77-78.

〔5〕曹希亮.中国养生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11.

〔6〕刘宇涵,雷丽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历史沿革〔J〕.大观周刊,2011,42:5-6.

〔7〕徐暗华.紫砂壶和茶的民族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6:65.

〔8〕林宇宾.《杼山集》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6.

〔9〕胥荣东.大成拳养生功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174.

〔10〕刘东.中华文明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452.

〔11〕吴树良.品茗养生与茶叶性用阐微〔J〕.养生月刊,2005,12:6.

〔12〕王锋.武术与中国古典舞――淡谈武术在中国古典舞中的演化〔J〕.科学时代,2013,14:10.

上一篇:我国体育学各学科博士生导师现状比较 下一篇:谢罗便臣:拯救黑熊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