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语文密切结合上好地理课

时间:2022-09-23 07:19:56

与语文密切结合上好地理课

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播各种科学知识的工具。现行初中语文课本在教材改革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编者在第一册《写在前面》的序言性开篇话中就明确指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在学习其他学科的时候,一定能找到语文的‘丝缕’。”在后面各册中都指明:“学语文,也在学其他学科;学其他学科,也在学语文。”这些话语就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为各学科进行融会贯通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我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语文课文进行学习,使地理、语文知识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融会贯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七年级上册学习“地球的面貌”、“世界的气候”等知识,介绍地球的面貌、天气气候的相关知识。讲到这些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落日的幻觉》及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等文章。《看云识天气》用形象的语言说明了气象学中云气的现象;《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的物候学知识,是气候知识的组成部分;《落日的幻觉》写落日现象,其原理主要是由于影响气候的因素造成的;《雨说》用形象的语言赋予降雨以生命,体现了水资源的珍贵。地理八年级上册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知识,涉及到的语文知识有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写的是9・18事变之后的思乡之情,从中表达了对土地的无限眷恋。通过结合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更加珍惜土地。八年级语文上册《黄河颂》及“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对黄河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歌颂,也对黄河的相关知识做了介绍,学生会对“中国的河流”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语文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写的是我国登山健将1960年5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这就涉及“中国的地形”一节对珠峰的介绍。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用绮丽的语言描写了长江三峡不同季节的景象,从中反映了长江及重庆市夔门峡的相关地理知识。八年级语文下册《敬畏自然》一文,揭示了大自然的神秘而伟大,这与我们地理中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样本册语文《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介绍了我国罗布泊消失的环境恶化悲剧,为我们学习“中国的水资源”及新疆的内容作了很好的补充。

各册语文课文及后面的练习中,还涉及到不少相关地理知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这些知识的相互渗透性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我们对各科教材系统性认识的问题,也是教给学生一把学习各学科知识的金钥匙。我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了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使学生学得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对所谓的“副科”地理也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笔者所教的地理科中考成绩连年获市级一等奖,而且促进了语文成绩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整体成绩上了一个新台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地理教师要通读整套初中语文教材,全盘进行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点,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如果教师的目光仅限于所教学科,那只能是井底之蛙,是不可能做到学科间融会贯通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是帮语文的忙,这种认识更是错误的。学校、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的文化知识,哪有帮谁的忙之说呢?因为每一学科都有其特殊性,我们不是通才,所学的知识都有单一性,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虚心向语文等学科的教师请教,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知耻者近乎勇。知道自己的欠缺,又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就会变得博学多才。人不可能生下来就是通才,但是通过学习,是可以学到许多学科的知识的。现代教学实践也需要我们这样做,不然就会落伍。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做好了地理、语文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一,预习自学的点拨。我们懂得这两科间存在密切联系,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就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要求他们把二者联系起来学习,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比如,学习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就叫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使之对珠峰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第二,指导对相关材料的朗读或背诵。老师可以在对某一课进行教学前或后,组织学生朗读相关语文内容。比如上地理“中国的河流”中的黄河部分,师生先一起朗诵光未然的《黄河颂》,大家必定情绪激昂,既对黄河有个回顾,又调动了感情因素,为学习该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像《黄鹤楼》、《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钱塘湖春行》等诗歌,我都择时和学生一起背诵,地理、语文学习相得益彰。

第三,在分析课文时适当联系二者进行讲解,增加知识的融汇性,同时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比如讲解环保、低碳生活等保护地球的问题,可穿插八年级下册语文《敬畏自然》一文进行。

第四,在作业中结合训练。我在布置一些地理训练时,注意结合学生已学或正在学习的语文知识来进行,有时还和语文老师商量共同出作文题进行训练。这样既使得知识贯通,又可解决学生写作无米下锅的窘境。

第五,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也注意各科知识的沟通。如文艺晚会,有传统的歌舞内容,也可以穿插语文和地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你可以编一个小品,说明某人不懂地理知识闹出的笑话。在野游时,可以结合现实讲地理故事,如此等等,尽可发挥。

在教学中做好地理与语文的相互渗透,效果显著,大有作为。有些学科同样可以而且也应该这样做,这样会使我们老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学生更加全面发展。

上一篇:不容忽视的化学实验安全问题 下一篇:意象写生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