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机械基础教学方式探究

时间:2022-09-23 06:02:43

中专机械基础教学方式探究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内容不但涵盖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等内容,而且概念较为复杂,理论较为抽象,对于一般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学生在机械基础课程上学习得好坏,又将直接影响该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在教学中,如何教授好这门课,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现在能够上技校学习的学生无非是有两类,一个是高考失败,没有被录用,但是还需要继续学习的,才到技校进行学习。二是本身就想学习一技之长,想提前走出校门,拥有一身本领之后,早日投入社会,在经济上能够自食其力。这两类学生大多呈现一个状态,那就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信心不足。所以在对技校的学生进行教育的前提是要掌握他们的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出现不同的状况,合理的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现阶段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朋友,在心灵上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了解他们,从而深入他们的内心。在心理上对他们进行疏通开导,让他们打开心结,这样首先在思想上放下包袱,才能全身心的去学习,才能够接受老师对他们在思想和知识上的灌输。在思想认识上的提升还会有助于他们以后走上社会自信心的树立,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升教学实效

在我们所接受和常规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未停止过,翻转课堂和微课堂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所接受,学生的主体性逐渐的体现出来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师的教只是一个引领的作用,更多的应该是自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交给学生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教会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么他们即使不依赖老师,也能学会很多知识。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树立动态教学本位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合理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轴的结构的时候,需要从轴上零件的安装和定位的角度理解轴的结构的合理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轴上各个零件的功用是什么,然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零件组装起来,再拆卸下来,这时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然后分析轴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不理解的学生及时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时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谁是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教学实效。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其自我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好一门知识的关键,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为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好这一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摆动导杆机构原理时,可将学生带入实习车间的刨床旁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刨床滑枕可以做往复运动呢?”先让学生讨论,学生对机器感兴趣,讨论就会热烈,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利用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把机械基础中的有关内容做成课件,在计算机上边演示、边讲解;有些机械运动还可制作成三维动画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地理解这些机构的运动特征和工作原理。通过这样的具体措施,引起学生的好奇,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四、狠抓课堂,改变教法,提高效率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第一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爱好的基地。如何利用课堂搭建师生教与学的桥梁,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改变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手段与途径。作为专业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新或调整课堂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营造学习的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热情。例如,“螺纹的形成及基本参数 ” 这节内容 , 螺纹的形成是把底角为λ的直角三角形缠绕在直径为d2的圆柱体上,使其一条直角边和圆柱体的底边重合,则斜边在圆柱面上便形成一条螺旋线。如果还是单纯的 “一支粉笔一本书、外加黑板和挂图”, 采用传统老套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尽管教师讲得很卖劲,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肯定达不到教学目的。这时必须要改变教学方法,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其画面生动、直观有趣、表现力强等优点, 直接、生动地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螺纹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 轻松愉快地理解此概念。当然, 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 如创设情境法、 深入浅出法、温故知新法等。可以单独采用一种方法,也可融合多种教法, 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即可。当然,这需要教师自身努力,只有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五、实践教学

该课程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在学习过程中多安排实训练习,既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对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例如学习了齿轮传动及轮系之后,可以安排减速器的拆装实训。中职学生虽然基础知识薄弱,但动手能力较强。

在实训之前首先要摸清每位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分组,把学习积极性高、基础知识掌握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分在不同的小组,起到组织和带动其他学生的作用,避免差别太大导致有的学生失去兴趣,促使每个小组的实训任务都能顺利完成。

整个实训过程包括任务准备、任务实施、学生反馈自评、教师点评四个过程。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对减速器的拆装,了解减速器的功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齿轮结构以及齿轮啮合传动的认识。

总之,“机械基础”教学虽有难度,但要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低起点”,恰当地处理好教材,运用好教学方法;对教师“高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运用校本和周边资源让教学“贴实际”,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专业介绍和心理辅导,让学生“树信心”。相信绝大部分学生会对机械基础产生浓厚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对“机械基础” 这门学科才能更好地完成理解和掌握,教师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上一篇:从目的论视角探析国内高校网页英译中的“文化...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问题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