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9-23 02:13:12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课程的应用研究

摘要: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有利于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的融合。结合SPOC的原理与方法,利用现有丰富、优质的资源,在学校搭建的高校云平台上建设“校本化”高职平面设计课程的资源。为在高职学校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支持。

关键词:SPOC;翻转课堂;平面设计;MOOC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3-0151-03

Abstract: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 avail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he Combining with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POC, People can use of the resources of existing rich, high quality. In the school of "school-based" cloud platform,The teachers can construct higher vocational graphic design curriculum resources. To flip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rovides favorable support.

Key words: SPOC; flip the classroom; the plane design; MOOC

1 研究背景

“大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强调知识的生成重于知识的吸收。[1]MOOC的优点在于使用起来简单;费用不高;进入门槛低;支持学生自觉学习;学习资源共享且种类繁多。但是MOOC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强制要求,会发生学生中途放弃的问题;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体验;不易实现针对每个同学的难易度要求。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SPOC)。同MOOC一样,SPOC也是全球学习者都可申请的免费在线课程,SPOC 不同于MOOC的是“Small”和“Private”,“Small”要求课程的注册学生数量限于几十到几百人,而“Private”则明确规定了学生的准入条件和严格的审批流程。SPOC可看成是MOOC衍生的一个分支,其混合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传承了MOOC的优势和特色[1]。SPOC能够提供完整的学习经验[2]。SPOC是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深度融合,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3]。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SPOC中的应用

MOOC拓展后进入SPOC阶段,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采用MOOC讲座视频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Flipped Classroom) 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逆序创新,指的是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颠倒,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新课程的视频和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问题讨论,完成作业,达到对课程内容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4]。学生需要在课前学习相关的知识点,课上老师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辅导。学生课前一般要观看视频,视频可以老师制作,也可以利用优秀的MOOC作为课程资源进行改变。SPOC平台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提升高职学生学习的约束力,在课堂上保证有效的学习效果,课堂下也有了及时反馈保障持续学习的真正发生。

SPOC在高职教学中也能体现出优质资源共享的表现和方便学生灵活自学的方面。也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也给学生带来灵活学习的自由度。高职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高职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也促进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

3 SPOC平台在高职中的复用

高职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高职教师在课堂内外需要高效率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督促。特别是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学生课上和课余的学习情况的追踪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高职学校如果能高效利用现有的MOOC资源,在此基础上复用资源并创建SPOC课程。并组织高职学生学习SPOC课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高职老师的教学改革热情。SPOC在高职课程中的复用步骤,如图1所示。

4 对高职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过程突出“以生为本”,体现“教学做合一”。高职的教学内容强调和实际的工作想结合,“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

高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理念要求首先分析调研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人才市场,获取各个职业的情况分析。[5]接着提炼本课程所设计的职业行动领域。最后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构[6]。

例如,高职平面设计课程涉及的职业岗位是平面设计师。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能按照岗位的需求安排教学知识点。平面设计师的职业能力要求有:负责公司日常宣传、策划设计制作、公司展览会议布置;广告平面设计、制作及其它图文处理;企业宣传资料的设计、制作与创新。协助其他部门人员对设计及美学方面的工作顺利完成;协助网页设计人员对公司网站风格的把握,色调搭配,布局合理性,图片整理、企业徽标处理等。按照平面设计工作过程分为绘制图像项目、调整图像的色彩和色调项目、字体设计项目、设计产品外包装项目和网页图片的美化项目。每个项目营造出“实境化”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使教学内容和工作岗位零距离。每个项目分解成了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在使用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掌握,目的明确。

5 SPOC平台的基本教学过程

依托SPOC平台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在线学习和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SPOC让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改革重新回归校园,回归课堂。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需要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和线上线下交互相结合。激发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将教师从细枝末节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关注每位学习者,增强学生的成功感,也能实际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学生课后拖延实验的制作,沉迷不良网上习惯的问题。SPOC的基本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有的高职校借助MOOC网、网易云课堂及本校教学资源网等作为课程网络学习的平台[7]。有的高职教师通过SPOC平台主要实现微课程建设,课程资源编辑及分享,开展教学及管理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学评价[8]。目前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爱课程网站提供了很多免费的MOOC资源,但资源设置了开课时间,和学校的教学过程不一定能完全同步。高职学校要投入财力建立促进教学改革模式的SPOC翻转课堂系统。例如W校可以搭建高校云的网络平台,同时支持手机APP端,方便学生登录到平台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图3所示。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是深度的自主学习。实施翻转课堂需要制作出吸引学生的学习材料并掌控课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建立录播室,进行多机位拍摄SPOC平台的网络视频,后期简单合成,同门课程有一个教研组负责,录播室的录制视频如图4所示。

利用SPOC平台准备丰富的多媒体学习内容,使高职的学生被精致的动画、视频等吸引,同时提供便捷的扩展学习途径,使学生能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提供趣味的交互练习和社交学习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开展互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计入学生的成绩,推进学生的过程性考核。课前布置学生利用SPOC平台观看相关视频并完成相关作业,可以查看学生的课前学习记录,课堂上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合理利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课外及时将和课堂内容相关的资料通过SPOC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在课外通过平台随时发起提问,老师可以马上给予帮助或统一给予线上答疑。

6 结束语

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MOOC资源以及学校教师的多样性教学资源,推动高职老师开展模块式教学、项目任务式教学,进而推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真正有效地改变高职学生不爱学习,教师教学繁重,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 曾英姿. “OCs在线课程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基于MOOC、SOOC及SPOC的探索[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25): 59-63.

[2] 张永林, 肖凤翔. SPOC:MOOC与校园课程的深度融合[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18): 14-18.

[3] 李海龙, 李新磊. ”后MOOC”时代基于分布翻转的SPOC体验式学习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1): 44-50.

[4] 陈维维. MOOC、SPOC、微课、翻转课堂: 概念辨析与应用反思[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6): 117-121.

[5] 陈莉.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课程开发模式探究[J]. 职业教育研究, 2010(7): 138-139.

[6] 朱启家.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 2010(4): 121-123.

[7] 郭洋. 基于混合式学习和翻转课堂的SPCO模式设计研究[J]. 高等教育, 2016(1): 105-106.

[8] 尹合栋. “后MOOC”时期SPOC教学平台的设计[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5(4): 45-50.

上一篇:构建“多元融合”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下一篇:基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排序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