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浅谈

时间:2022-09-23 02:01:44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方法浅谈

随着整体护理不断应用和推广,心理护理显得越来越重要,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熟悉其心理特点,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方法,只有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笔者于2006年5月至12月护理的责任患者65例,均为2010年1月至7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随意分为两组:实验组33例,男25例,女8例,年龄62~90岁;对照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60~89岁。两组间职业、文化程度、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定期作心理卫生宣教、健康教育、心理评估及心理疏导等心理护理;对照组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满足患者正常所需,不作心理干预。

2 心理特点分析

在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发现因个体差异,老年患者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2.1 焦虑、恐惧 因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疾病,病情复杂,加之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住院后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患者甚至有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语或多语、多疑等以致食欲减退、睡眠差。

2.2 孤独、忧郁 多见于失去配偶或家庭关系、经济条件欠佳或刚离退休的老年患者,这类患者常郁郁寡欢、倦怠、懒于活动、喜独处。

2.3 偏执、暴躁 多见于个性较强的老人,表现为自以为是,顺从性差,固执己见,不听从治疗和护理安排,心胸较狭窄,好猜疑,妒忌,自尊心强,易激惹。

2.4 自卑、自弃 多见于病情较重、疗效不明显或病情反复者,亲属及单位对其关心少的老人。这类患者常较悲观,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治疗,有的患者甚至有自杀念头。

3 沟通方法

不同的心理个性,其临床表现不同;相似的心理特点,其临床表现也存在着差异。面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

3.1 交谈法 ①询问式交谈。责任护士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或单位同事,并查阅病历,使之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交谈时护士应举止端庄大方,态度和蔼,平易近人,可以从患者病情入手,以拉家常的形式展开;②理解式交谈。首先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体谅患者的心态,对患者充满同情和耐心。当患者向护士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或单位的烦恼时,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或姿势显出对患者充分理解和同情。使患者视护士如亲人,愿意向护士倾诉,渲泄内心的痛苦;③鼓励式交谈。此法适用于孤独、忧郁和自卑的患者。在热情关心、体贴患者的基础上进行交谈,并多用肯定、赞扬和鼓励的语气,消除患者孤独、自卑心理,同时与患者家属或单位取得联系,并让他们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及心理状态,动员周围人群共同关心、鼓励、体贴患者;④批评式交谈。对于那些偏执、暴躁或自弃的患者,除了采取上述几种交谈方式外,适当的时候运用专业知识,采取善意的批评式交谈。向患者介绍心理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不良的心理状态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失去平衡,可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交谈过程中巧妙适时善意地对患者的错误观点予以否定,既不伤害患者的感情,又可赢得患者的尊重和信赖。

3.2 问卷法 从患者疾病、心理、生活、社会等方面的需求及对医疗护理的意见等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调查,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所需,及时修改、补充、完善护理措施,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状态。

4 评价方法及结果

4.1 评价方法 ①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均发一张调查表,调查内容系笔者根据护理学基础[1]、临床心理学[2],并参照Zung编制的SAS及SDS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15个问题,通过对患者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调查,了解患者所存在的焦虑、恐惧、孤独及失望等心理障碍;②患者出院前发给主管医生一张调查表,以了解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配合情况,配合程度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的心态分为4类,Ⅰ类积极配合;Ⅱ类基本配合;Ⅲ类勉强配合;Ⅳ类不配合。

4.2 结果 实验组经心理护理后其心理障碍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除。Ⅰ类心态25例,Ⅱ类7例,Ⅲ类1例;而对照组Ⅰ类心态6例,Ⅱ类15例,Ⅲ类10例,Ⅳ类1例。两组经χ2检验,χ2=5.89,P0.05,表明老年患者入院时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出院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5 体会

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笔者深切地感到要做好患者的心身护理,不仅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应有一定的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知识以及与患者正确的沟通技巧,才能密切护患关系,做好心理护理,促进患者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甘兰君.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830.

[2] 黄怀钧,王凤霞.临床心理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3136.

上一篇:术前访视在护患沟通中的应用及体会 下一篇:口琴疗法结合护理干预用于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