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语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时间:2022-09-23 12:56:36

浅谈教师语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与接受的活动,这一传输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师的语速是一个可控性因素。教师在教学时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正确把握速度与分辨率间的关系,准确理解内容、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用辅助手段等方式可弥补语速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语速;教学效果;工作记忆;反应时

大学英语课堂授课中教师以声音为学生服务,这种服务方式决定了有声语言表达的信息传递与学生的信息接收是同步进行的。教师语速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影响。语速过慢,浪费时间的同时也可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大脑皮层转入抑制状态,从而出现厌倦情绪。语速过快,大脑来不及处理收到的信息,会造成信息的脱落或积压,导致信息的传送与接收活动发生障碍。大量信息通过感官系统涌入大脑,很容易使学生烦躁不安,或大脑处理信息活动的中断或是禁止。

一、大学英语语速限制的影响因素

语速除了受性别、年龄、职业、交际环境及性格等主体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生理与心理方面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1.语言信息表达阈限。语速是指一个人在一分钟内所说出话的音节数量,但只有表达一定意义的音节才可称之为信息。因此过慢的语速可能使所要传达的信息成为不表达意义的音节;过快的语速需要有敏捷的思维为基础,然而脑的思维速度是有高限的。人脑的神经网络是由神经腱组成的,如果神经腱之间连接紧密,他们处理信息的速度就快,这个信息处理速度的高限取决于网络开关的密集程度。

2.语言信息接收阈限——人耳辨析率。北师大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可达每秒七八个字,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250字。超过这个速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

3.反应时。反应时是指个体从接受刺激作用开始到开始做出外部反应之间的这段时间。反应时由三部分组成:感觉神经传递时间、大脑加工时间、效应器反应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需时间最长。反应时的影响因素有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两类。其中刺激变量包括刺激的类型、强度、复杂程度和呈现方式等,机体变量包括适应水平、准备状态、练习次数、定势作用、额外动机、年龄因素、个别差异等。

4.工作记忆。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与加工的系统。它是一个临时的心理“工作平台”,在这个工作平台上,人们对信息进行操作处理和组装。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①基于语音的语音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负责处理语言信息;②视觉—空间图像处理器,主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③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

青春期和成年人的工作记忆持续时间在10~20分钟,随后就会出现疲劳或厌烦,注意力也随之下降。这时需要转换目标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有研究证明,语速通过间接因素影响学生工作记忆广度,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工作记忆缺陷是造成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

二、确定合适语速要考虑的因素

学生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教师的语速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特点,做到统筹兼顾,快慢适度,尽量使信息易于被学生接收接受,便于学生理解,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1.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不同,所要求的语速也不同。如果教学目的是介绍新知识,尤其是关键性概念、理论时语速要慢;如果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听力,语速就要适当放快。外语教师用稍快的语速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2.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的关注点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语速来提醒学生注意重点或需要做笔记等。讲授重要的、关键性的内容,如分析概念、原理、公式和语法等内容时,教师语速要放慢;在讲授非关键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学生信息加工可接受的范围内适当地提速。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不同,学生对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同,教师的语速都应有所不同。

3.教学对象。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对语言理解的能力不同,他们对信息的加工速度也不同。因此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上课,语速应该有所不同。

4.教学环境。大班还是小班授课、封闭空间还是开放空间、周围有无噪音影响会对教师的语速提出不同的要求。

时限机制理论指出,要想在一段给定的时间中及时、有效地完成需要进行的一系列认知操作时,较快的加工速度才能保证所有的认知操作都能完成。用较快的语速传递信息需要注意几点:①正确把握速度与可分辨率间的关系;②准确理解内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把握语速节奏;③注意观察学生对讲授内容的反应;④用其他教学手段来弥补讲课语速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洪.教师课堂教学语速新思考——从学生工作记忆广度的角度出

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5):23-25.

[2]周世杰.学习困难儿童的工作记忆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12(3):313-317.

[3]李振华.论课堂教学的语速[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9):

49-50.

上一篇:每日一学 第4期 下一篇:自主学习理念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