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背景下,胶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23 12:00:55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背景下,胶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摘 要:在“蓝色经济区”的规划下,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海洋经济发展较快,都出现了“雷同化”问题,都存在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对海洋环境的破环污染。由于青岛、烟台和威海三个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因此三个城市海洋经济发展的侧重不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三个城市从地理优势到发展水平,从海洋经济状况到海洋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详细比较,能够清晰的看到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科技投入

2011年,国务院规划的"蓝色经济区"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区域发展战略。蓝色经济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胶东半岛地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威海等为骨干。提升核心区域的发展水平,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如今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青岛、烟台、威海在"蓝色经济区"的机遇下,各方面发展如何,尤其是海洋经济 ,三地区在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更好、更快的发展。

1 海洋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

1.1 青岛

(1)海洋科技存在专业优势和人才积淀。

截止2010 年末,青岛共有各类大专院校 28 所( 含民办高校) ,其中普通高校 25 所,在校学生27.9万人。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 465 处。青岛是一座海洋科技城,被确定为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驻青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机构占全国的40%以上,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占全国的30%左右,涉海院士占全国的42%。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28家海洋科研与教育机构和20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

(2)优越的地理位置

青岛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始建于1892年的青岛港,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拥有可停靠15万吨集装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可停靠30万吨级船舶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10万吨级的煤炭码头。2012年,港口吞吐量达到4.15亿吨(外贸吞吐量2.8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450万标准箱。青岛还是沿黄河流域最大的出海口,地处华北经济区和华东经济区的结合地带,与东北经济区跨海相连,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我国的五大外贸口岸之一。

(3)雄厚的经济实力

青岛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先后与61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城市,有2000多家海外商社、公司和金融机构在青岛常设办事机构。巴基斯坦的海尔-鲁巴经济区是中国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201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32亿美元,出口额超过4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到账46亿美元,累计有111家世界500强企业、219个项目落户青岛。完成境外投资额10.1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3.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0%和130%。

1.2 烟台

(1)地理优势显著,地区经济持续增长

烟台作为山东省惟一地处黄、渤二海的城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北与辽东半岛形成环抱渤海之势,突出在黄海之中,向西可以辐射山东省腹地,是连接东北和华北、华东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烟台市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是华北及山东的重要出海通道,是环黄渤海经济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烟台海洋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优势海洋资源有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海洋养殖资源、海洋矿产资源等。"十一五"以来,烟台市海洋产业获得较快发展,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烟台市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一衣带水,历史交往悠久,文化背景相似。烟台位于中国与日本和韩国经济合作的前沿,烟台在吸引外资上,韩国和日本是主要的投资国家。

(2)海洋科技人员充裕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良好,为烟台推进、发展海洋产业,提供了较为优越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强大的智力支撑。烟台2010年普通高等院校 10 所,在校学生14.64万人。有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烟台职业学院等高校院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是全国唯一的专门研究海岸带综合管理的研究院所,海岸带综合管理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海洋资源集约化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3)烟台--威海组团协同发展

两地组团协同发展,打造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为海洋经济集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烟台-威海组团,将加快推进烟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烟台、威海两地也可以更快的缩短与青岛的差距。

1.3 威海

(1)威海区位优势突出

威海港是我国北方著名的天然良港,自然条件优越,常年不冻不淤,四季通航。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北跨渤海同东北三省老工业区相连,东越黄海与韩国经济中心区相通,是我国距韩国西海岸最近的沿海主要港口,也是我国大陆通往韩国、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便捷的出海口,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港口条件使威海港在我国沿海港口中独具特色,港口发展极具潜力。

(2)丰富的海洋资源

威海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矿产和近海生物资源,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加工基地,山东省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全球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2010年,全市实现海洋产业产值1230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603亿元,水产品加工产值248亿元,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威海是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海参、海带产量居全国首位。通过走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威海崛起一批渔业龙头企业群体,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超过 40 家。威海拥有中国城市中最长的海岸线,海域广阔,浅海和潮间带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3)对韩优势

作为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威海具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地缘、交通、产业、文化基础优势。这些优势使威海与韩国的"同城效应"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在威海的外商投资中,有40%以上来自韩国,而3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贸易都与韩国有关。目前,全市在韩国投资且正常运营的项目共28个,合计中方投资额7550万美元,涉及交通运输、水产养殖加工、纺织服装、电子等多个领域。

2 海洋经济问题凸显

总得来看,青岛、烟台、威海三城市海洋产业的雷同化现象比较明显,在相互竞争中,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透支过度。烟台、威海海洋产业发展迅猛,并且有的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受"洼地效应"的影响,周边城市的蓬勃发展势必会给青岛的海洋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1)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型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如传统产业的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在海洋产业体系中仍占主导地位,而海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在海洋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偏低、规模偏小。一方面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是尽管未来市场前景乐观,但当前产品反响冷谈。

(2)海洋生物受旅游业影响严重。

由于青岛水上运动较多,如滑水、帆船、游钓等,而这些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假期和周末,导致海滩人口密度及二氧化碳的排出量过大,而游客中不乏素质低下者,乱扔垃圾、踩踏滩涂等现象非常严重,这些都会影响到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

青岛、烟台和威海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即由于三地区临海的优势,吸引游客的很多项目都是在海上和海边进行的,比如海上游艇、潜水、冲浪,海边烧烤、篝火晚会等,这些都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海上项目压缩、限制了鱼类等的活动范围,海边经营的烧烤等,一方面烟熏火燎对空气产生污染,另一方面用完丢弃的各种垃圾(海鲜壳、酒瓶、烟头等)没有被清理或带走,有些甚至被扔到或被水、风冲到海里,日积月累这会对海洋生物造成极大的污染。近年来,海洋鱼类锐减,有的鱼种濒临灭绝,就充分的说明了这类问题的严重性。

(3)与青岛相比,烟台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虽同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但烟台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仍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海洋产业仍以传统的海产品加工为主流,海洋经济发展的层次有待提高。

另外,烟台政府在蓝色经济区的规划下,总是感觉"雷声大,雨点小",或许对海洋经济有很多规划和投入,但三年时间过去了,目前海域上"动作"不多,让百姓看到的成果较少。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合力。

(4)与青岛、烟台相比,威海发展相对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和城市定位的限制,威海更多的是集中于海洋旅游业和传统的渔业加工出口。尽管经济发展缓慢,但换来的是好的居住环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是中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一;2003年,获得全球人居领域最高奖项《联合国人居奖》;2006年荣获联合国《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奖;2009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陷入"雾霾"困境,威海的空气和居住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

(5)三个地区对待海洋经济的态度,更多的是索取,忽视了投入。

海洋的生物和环境是需要维护的,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在政绩的指挥下,各地政府只是单纯的向海洋"要东西",渔业加工与出口,海洋石油的探测和开采,无不属于这一类。长期掠夺式海洋开发所造成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损害,海洋也"不堪重负",当他被掏干之时,就是人类后悔莫及之时。

3 海洋发展侧重不一

青岛、烟台和威海所处经济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运用的方式和解决的重点就有所不同。

3.1 优化青岛海洋产业结构

(1)加快青岛海洋产业的高度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海洋产品的品质和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海洋产业已经遇到"瓶颈"。增加海洋产业的高附加值,建成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的"海洋硅谷",形成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水产苗种等为主导产业的海洋科技产业。要加强企业研发平台的建设与培育,进一步扩大与重点院校的科技合作,积极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构建。

(2)渔业方面,突出发展特色渔业,搞好科技兴渔。既利用好本地特色鱼种,还可以适当引进、培育一些有市场需求、有前景的鱼种、鱼苗。

3.2 提升烟台海洋产业的竞争力

(1)政府要加大海洋科技投入。烟台海洋产业偏重于传统渔业,要加快整个海洋产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就要依靠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量。渔业是海洋产业的基础,也是需要科技武装的"重灾区"。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改善科技投入结构。应从政府、 企业等多渠道继续加大烟台的科技投入力度。

(2)涉海中小企业遭遇融资难等问题。任何一个大型的企业、集团都是由小企业慢慢发展、壮大去来的。但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资金、市场、生产等。良性互动发展。

(3)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要做好"引、培、用、留、激"五个环节的工作。 引,就是要加大引进力度,拓宽引进渠道。培,就是要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用,就是人尽其才。 留,就是能留住人才。 激,就是要重视对引进人才的激励。

3.3 威海实现海洋经济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

(1)保护修复渔业资源。严格禁渔区和禁渔期管理,有效控制、压减沿岸水域和近海捕捞强度。海洋生物得到休养生息的时间,让海洋鱼类繁殖、成长,这才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

(2)依托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重点扶持一批大型骨干海洋企业,激励企业加快发展,打造符合海洋特点的科学管理机制,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团。威海传统的渔业加工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生产向精细化发展,产品向高附加值发展,企业向集团化发展,这是威海海洋类企业的规划之路。

3.4 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海洋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和条件。所以维护海洋环境是每个临海城市的责任和义务,要做到"边预防,边治理",这既是政府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个居民的事情,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4 结语

青岛、烟台和威海,这三个城市,他们的区位优势和城市定位,就决定了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会被模仿、会被比较、会有竞争。一方面,三个城市都在借助"蓝色经济区"这个平台,大力发展自己的海洋经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海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他们对海洋过度开发,海洋遭受工业污染,海洋滩涂污染较重。我们希望三个城市能够共同面对海洋,合理发展海洋经济,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护好海洋这一不可再生资源。

参考文献:

[1]郑巧玲.打造蓝色人才高地--试论青岛市海洋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育[J].地方经济,2013(5):387.

[2]张士军,刘群.基于结构调整的青岛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初探[J].中国渔业经济,2010(3):32-36.

[3]宿爱梅.将海洋经济培育成青岛新经济增长点的路径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1(4):20-23.

[4]谭欣欣,张金平.蓝色经济发展模式定位研究--以烟台市为例[J].环渤海经济望,2013(2):8-11.

[5]林战平.蓝色经济区视角下的威海优势产业选择及布局[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6):30-35.

[6]孙志毅,等.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其对策建议--以烟台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13):39-41.

[7]刘静:烟台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 环渤海经济望,2013(4):6-8.

基金项目:2013年度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2013RKB01148)。

上一篇:宜春市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影子银行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