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和区际协调

时间:2022-09-23 10:49:59

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和区际协调

摘要:城市功能是指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对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城市空间结构决定城市功能模式,而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城市功能的空间结构。区际之间开放协调是城市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一是与周边地区的协调,二是区域协调;三是全球协调。

关键词:城市功能;城市主导功能;城市功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I)-01-46(10)

城市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大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聚集。现代城市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发展始终是人类文明程度的标志,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城市,就出现了对于社会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城市是经济社会活动开展的地域依托,在城市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就赋予了城市一定的功能,使城市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其转型发展影响决定着城市的盛衰存亡。自人类创造了城市聚落以来,城市功能的演替转型就永不停息。在城市主宰世界、主宰人类发展的2I世纪,城市发展备受关注,适时探讨城市功能内涵、城市功能转型问题,意义非凡。

1、城市功能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1 城市功能的内涵

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汉书・杜钦传》的“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记述中的“功能”之意为“能力”;在表达器官和机件的功能时,功能之意为“功效”、“作用”;而在自然辩证法中,“功能”同“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由此推理,从自然辩证法视角分析,城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关系或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包括对内功能和对外功能两部分。城市功能作为一种属性,表现在城市经营管理过程中各实施要素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能力,是城市运营对城市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强度;作为一种效用,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城市实体地域及其经营管理过程,同时表现在其对国家或地区及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关系、能力及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

由《辞海》中“功能”的辞意,推论而得的城市功能是一种静态的表达。但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细胞,其矛盾冲突和变革发展,将决定区域社会经济的盛衰。因此运用发展观阐释动态的城市功能表达是必要的。城市发展演进历史,表明城市功能是驱使人类集聚在城市的生活需求、愿望在更高水平上的实现,并建设一种没有内部矛盾、完全能以丰富、促进人类发展的新型聚落。可见,城市功能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自身的发展条件和外部环境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城市功能有可能发生变化;另外,城市发展也有其内部规律性,随着城市规模的增长,一些城市功能随着城市规模增长逐渐加强,一些城市功能逐渐变成为城市自身服务,城市功能的复合性和等级性会发生变化。因此,城市功能在某一历史时期相对稳定,但随着历史发展,城市功能有可能发生改变。

城市功能是由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城市功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有不同的界定,社会学中功能主义学派认为,城市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类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他们将人类社区视为一个整体,城市社区的各种制度规范以及习俗相互配合,以维持城市生活的协调进行。文化人类学者强调城市的文化功能,城市的文化功能是指一座城市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机构及其思想产品、文化遗产,在全世界或全国的地位和作用。他们认为城市功能在于对人类文化的保全、整合传递乃至创造。城市历史地理学认为,城市功能变迁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一个城市发生了变化,我们一定可以从城市的政治功能、交通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的变化上找到最后的答案。城市管理学理论则提出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其所具有的承载体、依托体、中心主导性、职能特殊性等方面,认为城市功能体现为文化承载体、社会生活依托体和经济中心。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认为,城市功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从经济基础理论来看,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包括基本部分和非基本部分其中城市功能的着眼点是经济活动中的基本部分。城市功能是一个复合体,包含城市承担的功能类型和功能作用的空间范围不同类型的功能具有不同的服务空间范围。因此,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起主导作用的城市功能类型不同。不同的功能类型与其服务空间共同构成城市的功能体系。城市经济学的观点则提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认为城市就是市场的集合,城市存在的最大功能是服务于交易的实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论述了分工导致城市的出现,城市的扩张促使分工的细化,进而使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步显现。可以看出,城市功能是内生于城市经济发展,不同的城市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城市功能与之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功能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尽管各种理论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城市的特定功能,但城市经济学从城市的形成和本质来界定其功能,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城市经济学指出,城市的形成过程集中体现出两种经济效应,即区域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城市功能正是在这两种效应基础上得以实现。城市将一定地区的人口流、智力流、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起来,通过城市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要并向其他地区扩散,此即城市功能的本质。

最早提出区域经济效应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他于1955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上的一篇题为“经济空间:理论与应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增长极理论”,指出增长并非在所有地方同时并进,而是集中在一些增长点上。各个增长点的引力和斥力各不相同,通过不同的发展途径,向各自的经济腹地扩散,并对一定的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各“增长极”自身产生“城市化趋向”。城市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其增长极作用便凸现出来了,这就是佩鲁所说的,城市作为地理上集中的综合产业极“改变了它直接的地理环境:而且如果它足够强大,还会改变它所在的国民经济的全部结构。 作为人力、资本资源的积累和集中中心,它促进了其他资源集中和积累中心的产生。当这样两组中心通过物质的和智力的高速公路相互联系在一起时,广泛的变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经济视野和计划中就显示出来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虽然涉及产业和企业的不平衡发展,但最终归结为城市和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并且强调聚集和吸引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地理、区位和中心优势。他的理论打上了德国地理学家瓦尔特・克里斯塔勒(WaIter Ch 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的烙印。后者指出了关于城市区位的抽象理论和城市布局的具体模式,并根据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研究在均质平原区域内如何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区组成的网络体系,强调城市趋向于设置在六边形市场范围的中心,由此能有效地组织物质和财富的生产和流通。这是增长中心理论的雏形。增长极(即城市)带来的区域效应表现为通过资源与产业的集中来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社会成本,带动地区发展。集聚经济效应是指因集聚而造成的有利环境。当人口和产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定的范围,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费用就比处于分散状态要低廉得多;同时,集中的产业和资源为经济个体提供了更多的交易信息和交易机会,降低了交易费用,而信息外溢(information spillovers)也需要较近的空间集结,其效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而迅速递减。英国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KJ.Button)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划分为10个方面,即“增加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减少实际生产的费用;降低‘输入’本地区原料及延伸的费用;促进辅工业的建立;积累起职业安置制度;有才能的经营家和企业家集聚;金融等行业机构条件更优越;提供范围更广泛的设施如社交、教育;工商业者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改革。”城市在本质上是集聚经济,聚集经济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企业内部聚集经济,其形成原因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第二个层次是企业外部、产业内部的聚集经济,也被称为“区位经济”,主要是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性而形成;第三个层次是多个行业(产业)向城市地理集中形成的聚集经济,也称“城市化经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产业间的外部性。城市经济学强调城市中产业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均衡点是积极外部性和消极外部性相同的时候。在城市化达到一定规模之前这些优势会产生一种拉力效应,拉动产业向城市集聚。社会生产力带动社会分工,加速了城市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城市完善便利的交通和服务设施,充分的经济要素,使产业聚集在城区。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利用城市经济资源以及生产协作、配套与专业分工,节约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城市产业的聚集增强了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

根据城市经济所体现的集聚效应和区域效应,可以将城市功能分为对内、对外两个层面:对外指城市对特定区域内资源发挥吸纳作用,并随城市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内城市功能则表现为市场环境功能、服务环境功能和服务能力三个层面。城市功能的经济实质就是提供各种外溢效应。城市外部功能实现的前提是内部市场功能的实现,而外部吸纳功能的强化又进一步提升其内部各项功能。城市对内对外功能是其基本功能,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从不同角度细分城市功能,如根据城市主导产业划分为制造型城市、服务型城市等;根据资源环境特征划分为资源城市、旅游城市等,但这些划分只体现具体城市提品的类型和城市职能,是城市基本功能的扩展。

2、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

第一、整体性。城市功能是各种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不是各种功能的简单相加。各种城市功能作为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按照城市整体功能的目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且,各种城市功能的性质和作用是由它们在城市功能整体中的地位和规定性所决定的,它们的活动受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制约。因此,必须着眼于城市全部功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对待城市整体功能中的每一功能要素。第二、结构性。城市的整体功能是由其内在结构决定的,这种城市的内在结构是指城市系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要素之间、各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式。城市内部包含着多种要素,而且城市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出一种功能,城市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才形成城市的整体结构,各个要素表现的功能的有机结合才形成城市的整体功能结构。第三、层次性。城市功能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一种特定的城市功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服务范围。不同的城市功能类型具有不同的服务区域。高级功能具有较大的服务区域:低级功能具有较小的服务区域。功能体系的复杂性导致服务范围在区域上的复杂性。城市功能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功能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其中城市功能的子系统相对于它的下一层次的小系统而言又是母系统。城市功能系统和子系统隶属关系不同而形成的等级,就是城市功能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既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又互相区别、互相制约。第四、开放性。城市的各种功能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区域而言的。扩散是城市的一个显著特性,扩散与带动作用是城市的基本功能。主观上,城市作为一个确定的利益主体,它总会不断地以自己所具有的实力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市场:客观上,城市以其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优势提高和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对腹地的主导性作用。伴随着经济发展,一定区域内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各种方式汇集于城市,经过城市的优化组合产生了能量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从而形成了城市的各种功能。而城市功能的发挥过程,实质上是城市与外部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因此,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是全方位开放的过程。

3、城市主导功能定位: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

在城市的功能定位方面,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ongres Internationaux Moderne,简称CIAM)在雅典发表的有关城市发展的《雅典》(Cha rterof Athens),提出了城市与周围地区共同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概念,提出了城市的基本功能在于解决城市居民的居住、工作、游息和交通等四大活动的问题。1978年12月该协会又在秘鲁开会通过了《马丘比丘》(Cha rter 0f Miachu Picchu),充分肯定了《雅典》的城市发展理念,并着重提出在城市急剧发展中应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以及如何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使现代城市规划更具有人类生态学的意义。上述两个“”对于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城市功能定位产生了重大 影响。一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往往是对城市与其他区域所要建立的经济关系的一种前瞻性的把握,是对将要发生的经济和社会作用的一种科学预见。在确定城市功能类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细致、准确地区域定位,是城市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首要环节。

一个城市可以同时具有作为工业中心的生产功能,作为科教基地的文化功能,作为贸易中心的商业功能以及作为信息中心的服务、管理功能,等等。城市的功能是多样的,可把城市的各项具体功能看作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现代城市的功能是综合性、多元化。合理的城市功能结构有助干单项功能的发挥,并强化主导功能,产生协同效应。城市的各种功能并不是等量齐观、平分秋色的,而是存在着一般功能和主导功能之分。一般功能是指一切城市都具有的生产、流通、分配、社会、行政等共同,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城市的特殊性或个性决定了城市的特殊功能或主导功能,这种功能构成了区分这一类城市与那一类城市的主要根据。在各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城市的主导功能定位一向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主导功能是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一个城市的主导功能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支柱,是城市经济起飞的动力,通过主导功能,形成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优势行业、优势产品,并利用主导功能的相互渗透开展经济交流,更好地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城市的主导功能有与其物质内容相一致的两大特性:一是对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即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支配作用,城市因其盛而盛,因其衰而衰;城市的性质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功能的选择和培育以及城市功能的布局,而城市性质主要决定于城市主导功能。二是对区域作用的外向性。即该城市的特殊功能是以满足自身以外区域的需要而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它是城市经济成长的基础。

城市只有在一般功能的基础上,有主导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因此,城市不能盲目扩展规模。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警告我们:“一个大城市,盲目扩展、壅塞的结果,将逐渐丧失它吸引与聚合多种构成因素的一些特有功能,完全变成一群乌合之众,看起来活跃热闹,实际上日益解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倘若说这种“集聚性”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发挥各项功能的基础,那么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一般功能是相对城市周围的乡村而言的:主导功能则是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的。

在城市功能关系结构中,主导功能与一般功能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主导功能是一个城市的优势所在,是决定一个城市整体功能的主要因素,而非主导功能则是围绕主导功能来发挥作用。一个城市的主导功能往往是这个城市的支柱,是城市经济起飞的动力,通过主导功能,形成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的优势行业、优势产品,并利用主导功能的相互渗透开展经济交流,更好地发挥多功能的作用。

城市功能,尤其是城市的主导功能是由分工决定的。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分工和分工所决定的功能也就不同。因此,分工和分工所决定的功能是动态的、发展的。分工产生了不同城市的城市功能,确立了不同的城市定位。美国芝加哥大学地理学家哈里斯(C.D.Harris)曾把美国的988个城市分为8种类型,即大学城、观光和休闲城市、批发城市、制造业城市、运输城市、零售城市、矿城和杂业城市。原苏联学者B・C・霍列夫按照经济职能的分类标准,将城市分为工业中心、交通中心、多职能城市、地区组织中心、疗养中心、其他等6种类型。日本学者小笠原义胜按照城市的主导功能,将城市分为商业城市、矿业城市、工业城市、交通运输城市、水产业城市、公务自由城市和其他产业城市等7类(见表1)。

每一个城市都要由自己的主导功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不同,城市的主导功能也应有所变化,功能辐射强度、作用范围也各有差异。可以说城市的主导功能是不断发展变异的。所谓变异就是指已有的主导功能被新的主导功能所取代,使整个城市的结构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也使城市的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是在变异进化过程中,城市功能得到进化,城市得到发展。主导功能变异进化是城市功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只有变异,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才有发展前途。城市主导功能的变异表现为城市主导产业的变异,造成主导产业的变异通常有三个原因:一是自然资源优势的变化,二是地理区位优势的变化,三是产业结构的变化。

城市主导功能优化就是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寻找并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功能的形成与发展要有相应的产业来支持,实际上城区经济功能的演化是城区产业不断分化升级的过程。城市经济功能的完善迫切要求城区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合理且高效的产业结构。

从城市经济学分析,区域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要素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更多是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进行,并且是以城市产业联系作为载体来实现的。但在一定时期,城市的功能、主导功能是一定的,寓于城市的产业之即城市功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体现出来。因为产业,特别是工业制造业,是形成城市的最主要的经济基础。城市功能与城市产业相辅相成。有什么样的功能,就必然有创造这些功能的产业,有什么样的产业,一般就具有相应的功能,并且主导功能往往是由城市的优势产业创造出来的。如钢铁城鞍山、石油城克拉玛依、汽车城十堰、旅游城桂林、日本的科学城筑波等都是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起来的。明确并且处理好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配置最佳的产业结构,是发挥城市功能作用的关键所在。

产业结构是产业类型及各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的有机整体,产业结构决定着生产要素资源在城市各产业间的配置方式,决定着产出的类型和产出的水平,从而也决定着城市功能的性质和水平。首先,产业结构的性质决定了城市功能的性质,确定了城市的“能性”。人们在确定城市功能类型时,都是通过对主导产业的甄别进行的。其次,产业结构的水平决定了城市功能的辐射强度,规定了城市的“能级”。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往往由生产效益较高、创新能力较强、带动力较大的产业充当主导产业,产业问的投入产出链条环环相扣,基础产业部门和非基础产业比例协调,基本上不存在“瓶颈产业”,城市经济系统整体运行效率较高。高水平的产业结构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高效率增长,使城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城市的竞争力迅速提升,城市功能的辐射力迅速增强,城市的区域地位不断提高。最后,城市产业结构通过基础产业(主导产业)地域分工专业化的发展, 并非单向传递的,而是双向互动的,区域发展对城市功能提出的要求也会对产业结构的发展产生导向和推动作用。

城市功能不是虚无缥缈的,它有服务的区域,同时还要有这种功能的空间载体,即要落实到城市的某一地块。而落到地块上的城市各种功能类型间具有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相互促进,也可能是相互排斥。相互排斥的城市功能类型,若在空间上安排得当,能够共同发展、互不影响。因此,相互排斥的产业,只要空间安排得当,可以在同一城市布局。因此,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需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朗索(willam AIonso)提出的级差地租理论,反映了城镇空间结构增长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一基本原理。城镇土地级差收益的客观存在,必然吸引各类空间经济要素的向心集聚。按市场供求均衡的原理,城镇中心区段的地价就会上升,从而产生排异现象,将附加值低的产业依次向聚集体排斥,以控制城市积聚规模的自动平衡和保持积聚结构始终处于高效益的运行状态,从而使各类用地布局按产业的不同呈现出明显的区位特征。

城市功能空间结构的优化,实际上也是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不同性质、职能的城市以土地为载体的产业配置是不同的,从城市整体布局上对其合理化程度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而且各种用途的土地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结构也不合理,城市土地配置效率低下。这就要求对城市用地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一般来讲,第三产业适宜分布于市中心区、工业区、住宅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则宜分布在城区边缘。这样有利于实现城市土地价值,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比如,从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单一城市功能带来的后果及世界大城市地域空间发展的趋势来看,上海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优化重点在于优化城市的用地结构,搞好城市用地平衡以及扩大城市用地规模,选择好城市空间伸展轴,便提供更宽敞的空间,使城市产业、人口、土地开发与环境容量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是依托长江三角洲的各城市,建设一个包括浦东在内的主城一辅城一县城一中心镇构成的“多心、多层、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5、城市功能的区际协调:提升城市价值的重要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迅猛出现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全球产业空间布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其最重要的表现至少有三:一是随着发达国家产业资本的外移和大量的FDl流入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呈现出更加分散化的全球配置特征;二是发达国家越来越集中于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其城市的生产要素配置也越来越集中于现代服务产业,从而使这些国家服务经济的特征更加鲜明;三是跨国公司出于对分散化运行的产业的指挥和控制的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把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业(APS)为主的城市作为全球化的节点或据点,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之间形成不同的等级体系,并在这个有机体系的内部形成紧密的要素联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不断加强。城市一般都是人口与生产力高度密集的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协调组织的市场及行政作用,其发展对周边的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员等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日益凸现出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重要性,经济功能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反映了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和分工状况,体现着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城区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心脏所在,而基于功能导向来发展城区经济的优势产业是城市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辐射力,其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促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以及活跃区域经济。

开放协调是提升城市价值。和城市功能优化的重要途径:一是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城市带和城市群是相邻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形式,处于同一产业链上的不同集群分布在同一城市群内的相邻城市,这种现象很普遍。相邻城市要素禀赋相似,城市功能状况相当,通过城市间的功能协调能共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密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维联系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城市流的空间流动得以实现,这是城市群体空间功能联系的产物和表现形式。城市群体空间的产业形态表现出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集群经济并行不悖、交错发展的新趋向。从而,城市群体空间内部产业整合的方向不仅在于形成垂直分工的产业链,水平分工的产业集群将日益成为城市间分工的主要模式。例如,组团式城市群就是走出传统的高度集中、大一统的城市规划观念,按照局部与整体协调、分工与整合相统一的城市发展新理念,突破原有的城市空间,根据地缘特点将城市整体功能分解为相互联系的不同局部的组团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在大空间上的重新整合。组团式城市的出现扩展了城市的空间概念,特别是在现代的交通、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可以使高度集中的城市功能进行分区设置,形成明显的分区特色,同时也不影响各分区对城市各种功能的共享。由此形成了大空间范围内多元功能相互组合的现代组团式城市。二是区域协调。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中心城市就要发挥自己增长极的作用,通过自身经济的辐射和扩散,与周边城市加强资源、市场、人才等要素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其他城市主动向都市圈经济靠拢,逐步形成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市圈的出现,改变了资源配置的空间,形成了都市圈中不同类型城市之间优势互补,扩展了城市间的社会分工体系,使产业要素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上进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都市圈成为提升中心城市竞争力和地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区域的竞争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都市围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实现资源优化。大城市为什么能够吸引那么多的企业?原因就是公共设施、产业生态链等配套比较完善,还有周边产业的支持,产业之间可以实现互补,从而大大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区域要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需要有一个特大城市的辐射,否则难形成固定、强大的产业集群。只有强化中心城市的市场和服务功能,成为功能完善的服务中心、繁荣活跃的市场中心,才能够带动周边城镇的共同繁荣。如能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前瞻性地统一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引导中心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区实现对接,则无疑既有助于产业的集聚与整合,也有助于城市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增强。三是全球协调。城市功能全球化,既是一种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趋势,又是一种取决于多种因素综合渐进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进程使现代都市及其城市群的中枢作用非常突出和显著。现代城市群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的控制能力,随着全球化影响的逐渐深入和更加广泛,现代城市群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加显著。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将越来越控制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运行,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将进一步逐渐演变。现有的具有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等作用的综合性城市群: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海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美国中部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城市群,等等。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功能定位与发展日益考虑全球范围内的协调,发展中国家通过城市功能有针对的调整,以集群的形式接收国际产业转移,是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途径。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创新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他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城市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与全球产业链或全球市场的大背景相结合,只有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GlobaI VaIue Chain,GVC)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城市产业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上一篇:浙江省城市群形成机理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下一篇:挪威特色小城镇――莫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