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略例》学术特色探析

时间:2022-09-23 10:19:28

《阴证略例》学术特色探析

摘要:《阴证略例》专论阴证,采掇元代以前医家,如岐拍、扁鹊、张仲景、王叔和等有关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逐条予以评论和阐微,全面介绍了有关阴证的以脾肾内伤为主导的理论和具体临床症状,详细辨析了阴证的辨证及假象,对阴证的治疗重在温补脾肾阳气,共有方剂约50首。其撂因之确、辨证之精、治疗之慎,弥补了《伤寒论》详于阳而略于阴,且论多方少的不足,而且融通了外感、内伤。所以,《阴证略例》不仅为现代传染病后期的寒性衰竭性病证所设,而且对研究杂病阴证颇有价值。

关键词:阴证略例;牌肾内伤;王好古;学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9)06-1170-02

《阴证略例》系元・海藏老人王好古所著,其生卒年代约是公元1200-1264年,赵州人(今河北省赵县)。其代表作尚有《医垒元戒》、《汤液本草》、《此事难知》,曾师从张元素和李东垣,因张元素是河北易县人,故称其为易水学派,该派以张元素、李东垣、罗无益为代表,私淑者有王好古、薛己、李中梓、张璐、赵献可等名家。王好古受到张元素脏腑虚实辨证的影响,尤重视脏腑虚损之论;受到李杲脾胃气虚说的影响,重视三阴之阳虚的一面,两者结合,便奠定了王好古阴证学说的基础。《阴证略例》于阳虚的三阴证独有发挥,详述于下。

1 探因之确

王好古认为阴证的发病,责之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外在致病因素十分广泛:①过食冷物;②误服凉药;③感受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此三者均可损伤人体阳气,而造成阴证。雾露雨湿的性质同于生冷,侵入途径不仅仅是从皮肤腠理,也可以从口鼻而人,雾露入腹,虽不饮冷,与饮冷同;内伤生冷,虽非雾露,与雾露同。即雾露饮冷同为浊邪,是阴盛阳气不能升于上,故脉皆阴而寸口微小。在研究外在因素时,王氏借鉴张子和火邪、地邪、人邪的三邪理论,将天邪、地邪中的阴邪,加以总结研究,认为不仅天之六气中的寒邪可致阴证,而地之六气更易导致阴证,且地邪发病不仅在下,即对仲景的浊气中于下焦的理论加以扩充,伤于湿者,虽然下先受之,从内感而求其类也,但上中下三焦都可发病。

在阴证的发病中,王氏更重视人体“本气虚实”在发病中的作用。平夙气弱之人,以其内阴已伏,或空腹晨行,或语言太过,口鼻气消,阴气复加,所以成病。反之,少阴得藏于内,腠理以闭拒之,虽有大风疴毒,莫之能害。腠理的开合与人体的抗病能力,特别是卫外之气有密切的联系,而卫气虽开发于上焦,却根源于下焦,肾气盛衰与否,与阴证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阴证的内因本质为元阳中脱,而元阳中脱有内外两途:①阴气内盛,阳从内消;②阴气内盛,逼阳于外,阳从外走。

王氏重视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亦认为外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即人体本气虚,虚人内已伏阴,外又感受,内外俱病,故阴病病重难治。

2 辨证之精

阴证形状杂,假证多,王氏继承内伤三阴学说,分为-肾阳虚损、脾阳虚损、肝阳虚损。肾阳虚损者,面自或黑,脉沉浮不一,皆细而微,并可见默默不欲语,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身表凉如冰石等证。脾阳虚损者,面黄或洁,脉浮沉不一,皆缓而迟,并可见时腹自痛,腹满而吐,手足自温,自利不渴。肝阳虚损者,面青或黑,脉弦而弱,并可见四肢厥逆,爪甲青,或自汗不止等证。

根据阴证的基本病机,元阳中脱有内外两途。阳从内消主要表现为身表凉、四肢冷、脉沉细。阳从外走,除了具有诸如头痛、心下满闷、腹中疼痛、内感拘急、身体振摇、自利不渴、不欲饮水、呕哕间作、倦卧欲寐等内阴证的表现外,还可见头痛壮热、面赤目赤、两胁热甚、肢温自汗、大便秘、小便闭、口干咽燥、语言错乱或发斑、出血等外阳证的表现。

对于阴证的辨证,王氏尤重望色。如对阴血证,主要是通过望血之色泽进行诊断。血色鲜红者,多为阳热实证,血色紫黯如豚肝者,为阴寒证,即下血如豚肝者,饮冷至极,脾胃过寒,肺气又寒,心包凝涩,其毒侵渗于胃,亦注肠下,所以便血如豚肝,非若热极妄行而下行鲜血也。

王氏非常重视诊脉。提出了阴狂与阳狂的鉴别关键在脉,阴狂脉虚而不实,阳狂脉皆洪实,按之有力。虽然《内经》云:“谵妄悲笑,皆属于热”;《难经》谓面赤、喜笑、烦心之证,亦属于热,但此等脉象必皆洪实,按之有力。若此等证脉按之无力,即阴气内充,阳气外游于皮肤之间,是无根之火也。阳气及心火,入于皮肤之间,肺主皮毛,故有谵妄、面赤、喜笑、烦心之证,说明阴狂乃是内感伤冷、阴盛阳衰、心气不充、心神失守所致。其云:“有内感伤冷,语言错乱,世疑作谵语者,神不守舍也,只是阴证,此特脉虚而不实耳。”

另外,王氏亦重视经络辨证。经者,所不可见者,络者所可见也,外之沟渠是也。邪热于阳络,则为鼻血,邪热人于阴络,则为后血。少阴肾与太阳膀胱经,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王氏注重机体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客观反应,并通过这些客观反映了解其内在联系。

3 治疗之慎

仲景《伤寒论》涉及三阳病证272条,但仅8条提到“难治”和“死”,而三阴病证虽只有108条,就有19条提到“难治”、“不治”和“死”,可见三阴病证治疗之难。

因三阴证乃本气虚,内已伏阴,用药多温补。其温补三阴法是:①阴证在厥阴肝经,用仲景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其组成是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再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以增加温中散寒之功。②伤在少阴肾经,常用通脉四逆汤、四逆汤。③伤在太阴脾经,常用理中丸、理中汤。治疗分急缓。阴证中急重证,名阴毒,阴气独盛,阳气暴绝,表现为手足逆冷、脐腹筑痛、咽喉疼、呕吐下利、体如被杖或冷汗烦渴、脉细欲绝。治当温养脾肾、回阳救逆,选方多为仲景、朱肱之方,如阴毒甘草汤、白术散、附子散、返阴丹、回阳丹、肉桂散、正阳散以及真武汤、姜附汤、海藏己寒丸等。对于阴盛阳证,则用霹雳散和火焰散进行治疗。

缓者,①首重太阴,自制黄芪汤、调中汤、神术汤、白术汤等。并常选理中汤,其对理中汤的加减八法,不用寒药,腹痛者,加人参;寒者加干姜;渴欲得水者,加白术;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或四肢拘急腹痛者、腹满下利转筋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理中汤加桂枝,即人参桂枝汤,治太阳未除,下之成协热利,心不痞,表里不解;再加青陈皮,名治中汤,治胸膈病。②重视温肾。善用附子、干姜。王氏认为干姜止而不行,附子行而不止。单用温中,则用止而不行的干姜;内外俱寒,则干姜、附子合而并进。王氏虽常用附子,但强调慎用,书中专设《用附子法》,提出用附子,不得已也,皆为身凉、脉沉细而用之。若里寒身表大热者,不宜用,用

上一篇:银僵汤治疗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10例 下一篇:慢性肾衰竭从痰瘀论治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