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2 16:03:59

学术道德论文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科研不端行为学术道德科研评价防范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中国科技教育水平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科技界科研道德失范、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屡屡被新闻媒体披露。目前,高校学术腐败现象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学科建设,阻挠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发展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是极为重要的。

1科研不端行为的界定

美国联邦政府2000年12月通过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OSP)了科研不端行为联邦政策,其中对科研不端行为作了如下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准备、实施、整理以及发表等科研环节中出现的造假(fabrication)、窜改(falsification)以及剿窃(plagiarism)行为。美国联邦政策除了对作假行为做出界定和分类之外,还规定了判断作假行为的基本条件:①是否明显背离相关科学研究共同体的规范;②行为是否具有故意、明知以及草率特征;③是否有充分的证据。

中国科协已出台《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专门对科研不端行为做出了具体界定:科研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剿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表现是: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求职和提职申请中作虚假的陈述,提供虚假获奖证书、证明、文献引用证明等;侵犯或损害他人著作权,抄袭他人作品;成果发表时一稿多投;参与或与他人合谋隐匿学术劣迹;以学术团体、专家的名义参与商业广告宣传等。

中科院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六条认定标准包括:在研究和学术领域内有意做出虚假的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包括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剿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研不端行为,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同时明确界定,在研究工作中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如对评价方法或结果的解释与判断错误、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错误和失误等,不能认定为科研不端行为。

2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

与社会生活中道德环境恶化现象同样,国内的科研活动中,科研不端行为虽说不上泛滥,但也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行为不外乎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2.1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

科学家缺乏学术道德,不重视学术规范。科学工作者的人品、高尚的科学道德是科学家之魂。科学道德对于科学工作者自身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自律作用不可替代。一些科学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比较注重科学知识地运用却忽视了自身科学道德和素质地培养。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中为了得到成果便不择手段,明知是不正确或违法的做法,但是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置科学道德、国家法律于不顾,缺乏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缺乏诚实、公正的科学道德和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对科学道德和科研精神的无知,是科研不端行为泛滥的内在原因。

科学家受急功近利思想的支配,为在科学职业化地位竞争中取胜而不择手段。科学研究是一个厚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必须经过多年的积累,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每一位研究人员除了运用正确的方法外,还要能够苦学深钻,持之以恒。在现代,科学的体制化、科学家角色职业化,使得追求真理不再是科学活动的惟一要求,功利性已开始成为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由于科学内部的运行机制是通过奖励系统实现的,谋求独创性的成果,争取社会承认,自然会成为科学家行为内在的激励因素。当科学家有了被社会承认的强烈渴望以后,就难以用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科学研究,因此就出现了科研创新中急功近利的现象。急功近利对我国科研创新的危害十分严重,常常导致违反科研设计实验的程序和要求;导致不尊重客观事实,甚至伪造实验数据和结果;导致研究者在研究创新中对同行封锁信息,不愿合作;甚至导致学术腐败、抄袭、剿窃、弄虚作假的严重后果,使研究动机扭曲,科学精神丧失。一些科研人员为了申请经费、、岗位升迁、工资待遇等,忽视了对知识的追求,淡忘了对民族、国家、社会的责任,只热衷于追逐名利,忙于资源的获取、占有和垄断;不在研究和学问上下功夫,而是擅于捏造事实、编造数据、骗取科研经费。

科技管理部门揭露不力和有意庇护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一些科研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在工作中违背职业道德,或是视而不见,不制止、不纠正,或是根据自己的好恶对某些科研人员予以“特别”关照或报复,故意制造了一起起不公正事件。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通报处分了一些在项目申报中的科研不端行为,部分是在申请中伪造人员信息。作为高校科研处或高校院系科研秘书是非常清楚本校有关人员情况的,完全能够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为了能充实项目组的研究实力,增大项目中标的可能性,高校科技管理部门表现出了听之任之的“不作为”。一部分高校为了获得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奖励,而许多项目暂时又不能达到相关要求,特别是距离相关要求差距不是太远的时候,科技管理部门便协助项目申请者隐藏或伪造一些信息,表现出非常积极的“作为”态度。高校科技管理部门揭露不力和有意庇护在无形中为科研不端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土壤”。

2.2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客观原因

科学作假行为不只是学术现象,也是社会现象。一系列具体而实惠的科研奖励诱使部分“学者”身在学术界,心在学术之外;学术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不端行为的处罚制度不完备使得一些科研工作者敢于并且能够成功地挺而走险。

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是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的体制原因。在现行的科学体制中,缺乏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科学奖励系统在运行中失范。上世纪80年代末,以量化为指标的学术成果考评体系从管理部门借鉴到了高校科研改革中来。由于这一方法改变了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无秩序状态,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实事求是地说,此项改革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发展到今天量化指标考核体系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现行的学术科研量化考核制度的核心是,根据的数量确认学术研究成果的大小,根据学术论文所发表报刊的行政级别来判定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而且学术评估和科研考核的周期很短困。在这种轻质重量的量化评价机制下,数量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现实目标,由此造成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追求数量而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剿窃,甚至以不正当手段骗取信誉。

奖励应是对科研工作者首创性工作的强化激励,是实现科学价值目标的手段。奖励重要的是精神性荣誉,而我国的奖励制度却侧重于功利性的物质奖励,且奖励与报酬挂钩,报酬产生派生效应,与个人的晋升、福利、分房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奖励就失去了其以精神激励人们追求真理,进行科研创新的作用,而蜕变成为人们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这种目的和手段的本末倒置,就有可能导致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正是由于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的失灵使防范科研不端行为失去了外在的屏障,这是科研不端行为普遍发生的体制原因。

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罚的透明度和力度不够,是造成科研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我国,对很多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缺乏公开透明性,譬如对汉芯事件的处理不了了之,说明对处理科研不端行为不够公开透明,尽管对陈进个人有了处分,但是对他能申请到巨额资助的幕后原因,以及责任负责人并未进行相应的处理。尽管某些人的科研不端行为经过了媒体曝光,但是处罚却没有达到同其实施科研不端行为相当的程度。1997年12月2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青岛某大学教授侵犯著作权案做出终审判决,要求侵权者向被剿窃者赔礼道歉。但是在结案一年时间里,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依然稳坐破格教授的交椅,并仍然保留“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的头衔。这种处罚结果所造成的后果不仅不会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相反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造成科研不端行为的大量出现、屡禁不止。

“官本位”的不良思想侵蚀了神圣的学术殿堂,污染了学术环境。在一些高校与科研院所,无论是校级课题,还是部级、部级课题的申请、审批、考核等诸多环节都难以摆脱“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结果是领导者科研课题多、科研成果多、奖励奖金多,“官大学问大”成为这种现象的经典解读。所以,不论学识高低,只要弄上一官半职,就可以凭借现有的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轻而易举地搞到项目和经费,晋升高级职称,继而很快就成为“学术名流”。而且,官做得越大,越容易获得高层次的项目和奖励,越有人为之捧场。这种“官本位”思想对科学研究的侵蚀,污染了学术环境,衷读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成为某些当权者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科研人员从事学术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出版与编辑环节存在的漏洞及某些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为科研不端行为摇旗呐喊,助长了学术造假之风。我国期刊、论著的出版与编辑环节缺乏制度管理。不少学报和期刊每年都编印增刊或专辑,花上几百元至上千元版面费,任何低劣论文都可以发表。交上个上万元,就可以出版一本专著,而论文审查人和责任编辑一般都不承担因发表的论文系抄袭剿窃之作而事后追究的责任,使得论文审查者和责任编辑的责任心大大降低。新闻媒体对某些不负责任或失实报道的行为缺乏法律监督与约束机制,在出错甚至违法而不受惩罚的背景下,有的新闻媒介为了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和时效,对一些虚假的科研成果甚至是伪科学及一些靠弄虚作假出名的“学者”进行报道和吹嘘,其中不乏有偿新闻。这些传媒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不端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摇旗呐喊的促进作用,助长了科研造假之风。

3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

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防范和治理,可参照国外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3.1重视对科研工作者的科学道德教育,重视科学道德的自觉培养

科研不端行为本质上是一个伦理问题,很难通过规范来防范所有的不端行为。因此,我们需要提倡道德自觉意识、加强舆论的引导,特别是要重视对年轻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教育。在极端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更应倡导求实、创新、自由、独立的科学精神,无私、诚实的科学道德。只有当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内化于科学共同体每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科学共同体获得了自身道德伦理的主体地位,才会使科学共同体对其成员产生道德上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才不会致使其成员由于道德上的迷茫、价值观的混乱而在金钱和权力的魔笛声中翩翩起舞。加强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应当加强正面教育,强调在学术研究中加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强调在学术活动中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同时,针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和人员,要严肃对待和认真处理。

3.2建立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形成科学、透明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与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中国现行的学术管理制度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行政式管理方法,过于量化和僵化。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建立一套规范的学术管理机制,以法治、法律的力度从根本上遏制恶性竞争。另一方面,科研过程中的不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项目、课题经费分配的行政化,以及学术评价体系的形式化。所以,除了合理的学术管理制度之外,还要建立相关配套的透明、科学的学术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制定严格、严肃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和检查的条例规定。以期严格、公平、公正地进行学术资源分配,从而杜绝学者、教师为了争取立项,分得高数额的科研经费而不惜违规甚至违法做出不端的科研行为。此外,还可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的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曝光力度,倡导政府机构和民间机构,甚至个人对学术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实行真正的自治与法治、大学微观管理与社会宏观监督相结合。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于日前表示,科技部计划为学术造假者建立“污点”档案以遏制日益猖撅的学术不端行为。此举对于净化社会风气、荡涤学术氛围、提高学者的学术道德、加强学者自律有重要意义。

3.3加强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做好学术期刊的“守门人”

根治科研不端行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作为学术期刊“守门人”的广大编辑最终决定着读者能够看到哪些内容。因此,他们的责任重大,更应该对各种科研不端行为提高警惕,不给学术不端者以可乘之机,守住学术领域的一方净土。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加强编辑工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增强编辑职业道德意识。确实坚持双向匿名审稿制,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树立诚信意识。对管理部门来说,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刊物扩版。此外,还应控制审批增刊数,加强编辑的道德建设。有些杂志学报的编辑不讲职业道德把办增刊当作创收的手段,只要交钱什么文章都敢发,甚至于出版盗版学报,从而导致学术质量下滑,平庸乃至劣质文章遍地。作为编辑不能为讲人情而不讲原则,应本着对读者、对刊物负责的态度,树立诚信意识,不发注水文章,切实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4结语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给国家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以求真务实为基本精神的学术研究规则,损害了知识分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污染了学术环境,阻碍了学术进步和科研创新,而且危及下一代科研人员的诚信观念,进而对整个科研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学术诚信,当其不端结果成为医疗指导原则时甚至会直接危害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对于这些不端行为和作风,我们既不能因为存在外在的社会因素而宽容那些道德失范的个人,也不能只追究道德失范者的个人责任而看不到这些失范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根源。对待科研道德失范问题,既要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努力建立社会各方面的监督约束机制,为科技人员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创造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当然,由于科研不端行为涉及到科研主体、主管部门、政策、机制等许多相关因素,要遏制学术界的造假风气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立净化的学术环境任重道远。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1.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增强药学研究生有效抵御各种错误、腐朽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到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功利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使得一部分药学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为了走捷径、快速出成果或是其他特定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有时不惜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比如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一切以自身为目的,实用为原则,奉行无利不起早、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的腐朽价值观,为了实现个人利益,不惜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尤其在科研活动中,不讲诚信,抄袭、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药学研究生群体加强学术道德培养与教育。

2.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其不断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立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术道德也是每位药学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品质和素养,它在理论上应该从属于思想道德素养的范畴和领域。德才兼备,是衡量研究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德就是重点指思想道德品质,包含着一个人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在研究生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接受外在的、一般性的道德教育外,不能忽视或否认学术道德培养和教育。

3.加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是不断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这是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来的。如何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符合社会、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药学研究生作为药科大学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将会成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社会中坚力量。毋庸置疑,他们会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医药卫生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现状

近年来,药学研究生学术培养与学术建设方面失范现象日趋严重,致使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不断下滑。为了真实反映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运行现状,我们对沈阳药科大学部分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是通过发放问卷和参与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2份,主要涉及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机制相关问题。

1.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与研究生日常教学培养工作相脱节。根据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0.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能够有组织、常态化地开展学术道德规范教育,69.5%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通过相关讲座或是有关活动进行的,另有10%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在关于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的问卷调查中,有29.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所在学校有着浓厚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环境,51.2%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学校基本不具备这种环境,存在着大量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另有19%的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2.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不能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有效衔接。在调查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能否在教学实验、学年考评、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协同展开时,有16.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能够与研究生教育的其他环节相协调,71.7%的研究生认为不能协同开展,另有11.5%的药学研究生选择了“不太清楚”。

3.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学校培养和提高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实际需要。在关于“捏造数据、图表,抄袭他人成果”、“学术造假和一稿多投”、“伪造和修改实验数据”、“论文署名混乱或请他人”的选项调查中,分别只有6.3%、23.5%、20.4%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在上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方面“好,没有再提高的必要”;而34.8%、59.7%、43.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自己“一般,需要进一步提高”;49.9%、10.5%、35.8%的药学研究生认为“不太好,有必要进一步提高”。

三、构建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的有效途径

1.加快研究生学术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的、健全的学术法律体系,如果想彻底切除日益盛行的学术腐败的“毒瘤”,必须将学术治理的行政规章上升到法律效力的层次,将学术行政规章转变为学术法律。一方面,要强化学术道德对学术行为的约束,进一步完善教师的学术道德,急需法律保证;另一方面,通过学术立法的形式对高校学术治理机制进行严格管控是最根本、最有效的现实保证。尽快将高校教师、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纳入相关法律体系,配套相关政策法规,这样才能使得国内的学术活动有法可依,学术成果得到有力保障。

2.加强药学研究生诚信道德教育,发挥其诚信道德主体作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要把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列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诚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在高校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诚信道德主体作用。而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外在的社会道德教育手段,要着重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充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加强诚信修养,提高诚信道德的认可度与践行度,不断提高诚信道德境界与水平,以诚信实现人生价值与立足社会。

3.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教育、监督与处罚力度。当前药学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与保障体系构建处于不健全的状态,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较差,对学术失范行为的主观恶性与危害性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要强化研究生导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不断提高药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与能力。此外,还要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无法采取全部盲审的方式进行,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督主要靠研究生导师及论文评阅人,监督力度不够。为此,应该加大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教育、监督与处罚力度,真正实现让不讲诚信者想而不敢、敢而不能、能而必究。充分利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TMLC)加大对科研论文的检测力度,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揪出论文制假造假行为。

4.充分发挥药学研究生导师的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药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作为导师而言,应该把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毕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每位导师的神圣职责,导师应以其高尚的师德师风、渊博的理论学识给学生教育和影响,大力倡导认真严谨、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品质,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成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各高校应加快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遴选机制,选拔教育技术精湛、学术造诣深厚、师德师风高尚,并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导师给予严厉处罚,坚决撤销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永不录用。同时,严格落实导师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如果学生出现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其导师理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将受到严惩,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切实改善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落实到各行各业的工作中去。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所在,针对现在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作者认为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这是一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等中央领导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还强调必须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因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有了人才,社会才能进步与发展;有了人才,国家才能巩固与强大;有了人才,民族才能兴盛和繁荣。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应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落实,在于要把中央关于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具体化。高校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人才,确切地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造就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而衡量人才要从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品德被列为评价之首,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而且清正廉洁、奋发有为的条件。

建国几十年来,高校为祖国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他们活跃在建设行业的各个部门,为祖国做出了很大成就。但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200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不容“七宗罪”砧污科学》的文章,文中列出七种不端行为的表现:

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剿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

2.伪造墓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丧失“求实、诚信”的职业道德,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正确地开展科技工作。

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相互挂名。

4.重复。通过一稿两投,甚至一稿多投的方式把同样内容的一篇论文同时投给多个刊物。

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的不负责任。部分学者为提高自己论文的数量,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的科研成果,分为多,.ni投稿,降低了论文质量;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在挂名发表大量论文的同时,无法全面有效教育培养好研究生。

6.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科研成果评审、科研基金与项目的申报和评定、科研成果和科技产品广告的宣传过程中,因人情关系、利益驱动等原因,不能正确评价他人的成果,利用自身的职务权力和学术地位,走关系、拉选票。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

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噪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如客座教授、名誉教授、顾问教授、兼职教授、委员会委员等等,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重复获取各类资源,如项目经费、房屋、汽车、工资、资金等,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所列七种现象,还只是常见现象,严重程度已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并予以杜绝。而要杜绝和防止科学道德及学术研究中不端行为的出现,最重要的还是教育。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主任刘恕说:“特别要加强对青年一代,尤其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读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学术培养同步进行”。

因此高校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重视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工作。

三、加强道德教育的必要措施

1.加强道德教育,不仅要倡导教师认真上好“邓小平理论”课和“品德教育”课,而且要结合社会活动宣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宣传“三个代表”的根本理念,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只有充满正气的学习氛围,洋溢着精神文明的生活环境,才是健康的校园环境。

2.教育者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各级领导和教师首先要洁身自好,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对高尚品质的认识,不只局限在理论上,而是在自己身旁,就有可学习的榜样。

3.建立一支学术评论队伍,有如影评、书评家一样,专门评论学术界的各种优良品质和不良行为。

4.建立诚信档案,对于有不良行为者要记录在案,对于不良行为也可以起到制约的作用。

5.建立建全学术规范制度,明确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并定出道德与违法的界限;使违反规定者有所顾忌。

6.学校还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予以监督,或纳人纪检部门进行管理。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20-02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愈演愈烈,前景令人担忧。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缺失,败坏了校风和学风,扭曲了诚信治学的学术氛围,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铲除培养学术道德失范的温床,全面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首要内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课程学习、科学实验阶段的学术道德失范表现

研究生在上课阶段,就已经会采用各式手段瞒天过海,胡编滥造:期末考试时携带小抄,作弊以获取高分;窃取他人实验成果,偷换数据,抄袭实验报告;从互联网上下载论文,稍作修改即作为期末论文上交。

2、及毕业论文中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

大部分高校在评奖或毕业所需的条件上,都会注明或撰写毕业论文的要求。这导致研究生不论是否侧重于理论研究,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专业性科研论文成果。于是,各种类型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集中于此,具体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或者“越境”翻译国外学者的成果后据为己有;在未实际参加的研究成果或论文中挂名,或引用有关参考文献未说明,或标注“伪注”,盲目列出并未引用的参考书目;一稿多投或一稿多用,将自己待发表的论文或者已经发表的论文,改头换面,更换题目,继续在其他刊物上投稿;找“”,出钱雇“”贯以自己姓名的论文,或充当“”替人论文等等。

二、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

1、受社会不良影响较大

现今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唯利是图、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利益已逐渐成为人们新的座右铭。这些扭曲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投射到高校科研学术的净土,从而转化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动因之一。职称评审、职务认定、学术地位水平的评价,对名利的过度追逐导致学术规范的边缘化,传统学术道德规范体系的道德约束力日益削弱,学术泡沫、粗制滥造、弄虚作假、人情送礼、任人唯亲、暗箱操作、学霸威慑等现象大有越演越烈之势。另一方面,面对研究生扩招,就业压力逐年加大,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大环境,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无法平心静气的进行学术研究。为了日后能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他们只能在公务员考试、各种考证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也无暇顾及学术研究,到真正交稿之时就只能敷衍了事,东拼西凑。

2、高校缺乏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1)缺乏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

一些高校往往注重“科研能力”、课题论文的数量,而常常忽视对研究生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其后果是第一,使研究生不了解学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译、署名、引据、注释等概念模糊不清,致使很多学术失范行为成了“无心之过”。第二,道德教育的缺失致使研究生的知识产权意识淡漠,缺乏学术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不能以正确的学术道德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

(2)监督惩戒机制不到位

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大都只集中在考试中防抄袭、作弊的措施上,对于论文的剽窃、侵占,并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和惩罚方法。这样致使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察觉、揭发和惩治。

(3)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单一

现阶段对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非常单一,一般以所发论文数量与发表刊物档次结合考察。思想政治状况考核弱化,却以作为评奖评优,乃至是否能够毕业的唯一标准。有部分研究生不学无术,运用各种学术失范手段大量制造劣质论文,给予出版社适当“稿费”就可直接发表。最后,却能够挤掉很多真正潜心钻研、刻苦用功的同学,摘得奖学金的荣誉。而那些踏实做科研的研究生,则因为研究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学术成果,而与奖项擦肩而过。而在另一些高校里,在读期间,不完成论文量化的标准,研究生就无法实现学业,甚至严重影响了将来的就业。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现实性很强的研究生当然“急功近利”,想方设法走捷径,提高论文数量,忽视质量。这也造成了滋生学术失范的温床。

三、对于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的思考

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项措施,依靠学生、老师、学校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根据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现状及其问题的成因,结合本人多年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从制度上杜绝学术失范现象的产生:

1、强化学术道德教育,形成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的研究氛围

(1)充分认识学术道德教育对培养合格研究生的意义。

合格研究生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水平,扎实的学术功底;更为重要的是,他所撰写的论文不是建立在剽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而是踏踏实实由自己努力完成的。过程的清白,才能彰显结果的珍贵。所以,必须首先认识到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切实提高学术素质的具体措施。

(2)积极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活动

秉承先入为主的规律,在研究生入学后的新生教育课中,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第一课,优先进行讲解。从而给研究生打下必须自觉遵守学术道德的深刻烙印。同时将学术道德教育放入《研究生培养手册》,并设立必修课专门对此进行解读。以保证学术道德教育的常态化、长期性。

研究生在读期间,要结合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运用正反面典型事例,有针对性的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做到警钟常鸣。使学生牢固树立以遵守学术道德为荣,以学术道德失范为耻的荣辱观,使之在正确的学术道德观的熏陶和指引下成长进步。

2、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监管机制

(1)合理使用惩罚手段

合理使用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最直观的表现学术失范人员的不利后果,对周围同学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按照规则做科研,不跨越红线。同时也能使遵守学术诚信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努力能够得到尊重和回报,通过造假走捷径将最终受到残酷惩罚。

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不同情况规定轻重缓急的处罚措施。例如考试作弊,将给予记过处分,并取消当年的评奖评优资格;学期论文抄袭,取消学科成绩并重修补考;毕业论文的摘抄率过高,将推迟毕业,重新修改论文。其次组建由学生、导师和主管领导构成的学术道德监督小组,对研究生的作业、考试、论文、科研等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对学位申请、评奖选优、出国推荐等过程中需要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及进行严格审查和核实。将学术诚信纳入学生的相关考核体系中,直接与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与能否毕业挂钩,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工作的联动性。

(2)充分发挥导师作为学术道德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研究生导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他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成才,教会他们学习方法,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道德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学术道德指导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导师在日常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注重研究生的德育教育和学术规范的示范与引导,向学生积极倡导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及人格力量教导和感染学生,培育学生养成恪守学术规范的优良风范。

(3)转换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标准

第一,要在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学术道德素质要求。学术道德规范不是空有口号,也有量化标准。例如发表的学术论文抄袭率超过了多少百分比,就必须要取消学术不端研究生评奖评优的资格。将这些学术道德要求切实在评价标准中提出,可以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起到良好的现实制约作用。第二,取消要求研究生在规定的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的规定,给研究生一个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学术研究是一种体力活,很多时候必须在大量阅读参考文献的基础上才能产生自己的观点。而部分高校动辄要求发表2-3篇学术论文才能毕业或申请奖学金的规定,一方面使研究生缺少时间静下心来做科研,从而产生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另一方面助长研究生浮躁的学风,在人格上形成诚信缺失。所以,应该根据多元化培养目标建立相对应的研究生评价标准,不应以学术论文数量作为唯一标准。考虑不同学科特点以及行业特性,应在培养环节上各有侧重。对学术研究型人才的评价应侧重考察理论基础和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评价应侧重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不同类型的人才各尽其能。

参考文献

[1] 戴雪飞. 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2] 季为民. 学风及学术道德建设的深层设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10).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分类培养模式 艺术院校 学术道德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研究生培养质量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高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严重,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势必会造成不利影响。目前,艺术院校的研究生中存在一定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一、艺术院校研究生学校道德问题的提出

1.学术道德和学术失范简介。

所谓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性研究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创新性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所谓学术失范,就是指从事学术写作的作者故意违反学术写作规范,制造学术伪劣之作,并试图通过作品的发表从中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它是关涉到学术道德的重大问题[1]。

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或拼凑他人的学术成果、虚假标注引文及参考文献、一稿多投、请他人论文等。

2.艺术院校培养的研究生类型。

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培养的研究生大致分为四类:博士研究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艺术硕士和在职艺术硕士。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又细分为理论类专业方向研究生(如音乐教学、中国美术史、设计艺术史等)和技法类专业方向研究生(如钢琴表演、中国画、室内设计等)。

为了使研究具有针对性,本文主要探讨全日制硕士的学术道德问题,即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学术道德问题。

3.艺术院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存在的主要环节。

目前,艺术院校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失范主要存在于两个环节:

一是在读期间的环节。当下,各高校都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与本专业方向相关联的学术论文,这已经成为通行的做法。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理论类专业方向在读期间需发表至少2篇与本专业方向有关联的省级期刊论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技法类专业方向和专业学位艺术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至少1篇与本专业方向有关联的省级期刊论文。

二是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环节。学位论文的撰写不仅是研究生在读期间必经的重要培养环节,而且是研究生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证书的前提保证。笔者所在的学校规定:学术型硕士中理论类专业方向要求撰写2―4万字的学位论文;学术型硕士中的技法类专业方向和专业学位艺术硕士要求撰写不少于8000字的学位论文。

二、艺术院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单个交谈等多种途径,了解在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现状及对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看法。其中,对“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方面做了细致调查,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较差、缺乏学术规范教育。

艺术院校的高考招生录取依据的是考生的文化课分数和艺术课分数的综合。很多报考艺术类专业的高考考生因为文化课基础比较差而选择报考艺术类专业。而艺术类的研究生录取的基本上都是艺术类的本科毕业生。这样看来,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生来说,艺术类研究生的人文理论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加之部分研究生学习态度比较差,专业知识水平比较低,因此,很多艺术类的研究生在进入了研究生阶段后,其理论水平不足以支撑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

另外,艺术类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知识知之甚少,不知道如何进行规范的学术写作。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学术论文的结构,注释、参考文献的标注等方面基本不了解。而之前,学校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教育也不够重视。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部分艺术类研究生既缺乏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又缺乏学术规范知识,他们出现学术道德失范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2.目前艺术类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尚不完善。

自2009年国家开始招收第一批全日制专业学位艺术硕士,谈到艺术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即可分为两类:艺术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艺术硕士。

艺术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其应主要培养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艺术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突出对其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科研能力和方法的系统严格训练。而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主要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并具备独立进行高水平艺术创作或表演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艺术人才。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更突出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

目前大多数艺术院校的学术型硕士中包括一些技法类专业方向,这些本应该划归到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类型中的专业方向,被学术型硕士的有关培养规定所羁绊,如发表至少2篇省级期刊,学位论文也大都是理论研究。不合理的培养体系,导致部分研究生不能适应专业学习和学术创作研究,因此难免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现象。

另外,在读期间对的数量作硬性规定,而不太重视质量要求,导致部分研究生迫于压力而出现学术失范行为。培养方案对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生的学位论文要求和学术型硕士雷同,这会导致众多专业学位硕士生空谈理论,不结合毕业创作,必然会迫使部分研究生走上论文抄袭的套路。

3.学术道德失范的惩戒力度不够。

目前学校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的监督不够,对发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惩罚力度也不够。

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于每年的博士毕业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毕业生的毕业学位论文都要求进行“学位论文不端检测”和“双盲评审”。在进行这两项工作前,总有极少数研究生提前和在论文查处问题后,通过各种关系打招呼,希望对自己的毕业论文网开一面。试想,如果自己的学位论文不存在学术失范问题,何苦托关系打招呼呢?而最终,总有些问题论文的作者会逃脱相应的处理及惩罚。

然而,合理利用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因为惩罚的存在可以使诚实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努力是受到尊重并有价值。同时,也向不诚实的学生表明企图通过造假而逃避学术工作的行为将最终会受到应有的制裁[2]。

三、艺术院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解决措施

通过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

1.导师加强学术研究的指导,学校重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

由于艺术类研究生的人文理论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加之有部分研究生学习态度比较差,专业知识水平比较低,因此,很多艺术类的研究生在进入了研究生阶段后,其理论水平不足以支撑他们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写作。导师作为研究生学术研究生的主要指导者,应切实担负责任,加强对所带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指导,夯实研究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导师也应该重视对研究生的学术规范知识的传授,为研究生进行科学规范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学校可以考虑把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及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课程纳入培养过程中,并可设置相应的学分。笔者所在学校一直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始《学位论文写作》的公共课程,该门课程由学术经验丰富,学术道德高尚的教授担任授课教授,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该做法应该一直坚持下去。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及热心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教师开展本学科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类的学术讲座,引导研究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规范、理论和方法,结合科学研究方法的讲授和指导,使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其研究能力[3]。

2.进一步区分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首先,由于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突出应用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因此应当把学术型硕士中包括的一些技法类专业方向划归到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类型中,让这部分的研究生能安心进行艺术创作。

其次,为了防止研究生纯粹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的任务而抄袭、拼凑论文,减轻研究生的科研压力,应对培养方案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修订: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可规定在读期间,只需要发表1篇与本专业方向有关联的省级期刊论文;而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则可以取消在读期间的硬性要求。

最后,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侧重艺术创作的培养,为此,学校可考虑将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学位论文字数从原来要求的不少于8000字减为不少于5000字,另外,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艺术实践和艺术创作,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专业特点,具体形式可以是:对本人毕业作品的创作思考和理论阐释、实践报告、案例技术与风格解析等,也可以是本专业领域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

针对我校研究生的不同类型,根据他们不同的培养目标,对培养方案中的有关学术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订,从而减轻研究生的科研压力,激发他们的艺术创作兴趣,从源头上遏制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3.加强监管,严把论文质量关。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它集中反映了一名研究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扎实性、系统性,反映了学生在本门学科中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了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更是如此。

一是做好学位论文的过程监控。特别针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要加强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过程监控,防止研究生突击写作,降低出现学术失范的几率。二是坚持学位论文不端系统检测。对检测中出现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依据情节的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三是继续坚持学位论文盲审评阅制度,每年毕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论文,隐去其个人信息,送至外校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评阅,对发现问题的学位论文,要求及时修改,情节严重者,要求延期毕业,重新撰写学位论文。四是积极协助省教育评估院做好毕业后学位论文的抽检工作。对于我校被抽中的毕业学位论文,发现不合格的情况,依据有关处理规定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可考虑撤回已授予学位,并对该论文的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结语

艺术院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产生的原因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在分类培养模式的背景下,以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结合学校的学术道德教育,必将会对艺术院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失范问题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新华.学术何以失范――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0.

[2]戴雪飞.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和学术道德教育机制建设的再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3]俞建光.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研究[J].大学教育,2014(4).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71-02

由于学术制度的不完善是导致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主要根源,因而,加强学术制度的供给,进行社会制度的创新,是我们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的主要策略;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考核标准是衡量研究生学术道德的重要指标;有了相应的学术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同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违反制度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举措。下面从制度建设、考核标准和制度实施保障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从制度层面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

一、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实施细则的建设

学位授予工作中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体现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以塑造优良学风、加强学术建设为主旨,从制度建设出发,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和体系,通过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加强课程管理、严格考试管理、控制培养环节、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等方面的工作,使研究生在接受学术研究规范性教育的同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

1.优化培养方案,积极倡导学术规范类和研究方法类课程。把学术规范作为学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高度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和论文写作的教育和指导,倡导不同学科的资深教授和热心学术道德教育的教师主持本学科的研究生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类课程,既管又教,把学术规范教育落到实处,优化培养方案,开设《科研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包括学术研究要求的基本素质、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写作技巧、研究生学习和写论文中常见问题、如何从小处着手利用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等内容,既重视理论引导,又注重针对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开展案例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

2.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加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建设优秀研究生课程,制定《优秀研究生课程评选、建设与管理办法》,重点建设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类课程,鼓励教师深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方法,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旨在通过建设一批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富有特色的研究生课程,全面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3.加强课程管理,严肃考试纪律。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掌握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建立和维护良好的课程教学秩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制定《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从课程组织与管理、任课教师资格到授课过程等方面对课程管理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另外,还制定《研究生考试管理规定》,规范研究生考试管理,严肃考试纪律,建设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4.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重视学位论文答辩,严肃学位授予工作。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分为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中期检测和学位论文撰写三个阶段,针对这三个阶段的特点,为了确保学位论文工作顺利开展,针对各阶段不同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对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写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学位论文答辩是对论文的最终检验,是考核论文是否达要求以及能否授予学位的程序之一。对各个种类的研究生分别制定相应的《学位授予细则》,对答辩委员会委员组成、答辩流程和学位授予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鼓励学院统一组织学位论文答辩,改变以往全部由导师组织答辩的形式,提高学位论文答辩的质量。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直接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这种形式确保了学位授予审查的严格性。同时,《学位授予细则》明确规定下列情况不授予学位:①在学位论文中严重弄虚作假的;②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行为者;③其他经审查认为不宜授予学位者。

5.制定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学术正常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在尊重科学研究规律的基础上,融合科学研究范式、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研究生违纪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等概念做出科学的界定,引导学生自觉遵循本学科学术研究规范,鼓励长期的学术积累、厚积薄发和精益求精。制定《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对全体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作了规定。

二、学术规范考核标准

对研究生进行考核评价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能够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术研究热忱和兴趣,引导研究生走正确的学术道路。鉴于目前研究生学术诚信危机的现状,多方面共同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因此,必须改革过于量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在改革学术评价制度方面进行了如下工作:

1.树立质量为主、数量为辅的学术评价观。科学合理的学术考核评价观,直接影响着学术考核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标准、考核结果。因此,在考核和评价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时,确立“质量为主,数量为辅,质量与数量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首先对学术成果的质量进行评价,质量过关,数量越多越好,同时综合考虑学术成果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判。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生素质、不同学科特点和专业方向发展等因素,制定针对性强、有区分度和可行性高的考核评价标准,为研究生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提供正面激励和适度压力。就学术成果的形式而言,除学术论文以外,将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等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也纳入考核范围。

3.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在考核评价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情况,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保证学术评价的公开、公平、公正,并将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公之于众,接受大家监督,增加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三、制度实施保障

有了相应的学术制度和考核标准的同时,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违反制度相应的惩戒措施也是保证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重要举措。

1.加强对研究生和导师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每年召开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会议,对学校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工作进行了宣传和部署。对学位申请者和指导教师进行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加强学风建设,维护学术道德,严明学术纪律,规范学术行为,端正学术风气,强化学术诚信,鼓励学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制定《研究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承诺书》,要求研究生在提交开题报告的同时向学校作出学术道德承诺,承诺恪守科学道德,遵守学术规范,树立良好学风,维护研究生的良好形象,以此促进学校科学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2.通过学位论文相似性检测和学位论文盲审工作严格把关,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使用专业的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学位论文抄袭等不良行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行为。被检测论文的整体文字复制百分比

3.对于学术失范行为坚决严肃处理。研究生的学术失范行为主要跟论文写作相关,跟学位的授予挂钩。建立和完善学位授予工作中舞弊作假行为的惩处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惩治舞弊作假行为,促进学术自律。

总之,通过制度建设、考核标准和制度实施保障三个方面的严格把关,能有效保障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的学科整体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霁,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白君贵,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学理论,2012,(9).

[3]朱华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针对近几年来研究生中的学术失范现象,从原创性设计和道德品德的角度,探讨了导师如何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行为不端的管理策略:导师带领研究生踏踏实实地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并对撰写论文过程严格把关;导师与研究生管理部门一道汲取国外有效的做法和经验,加强学术诚信教育,改革现有的评奖和激励机制,将学术道德状况记入个人诚信档案,使学术行为规范化,在培养使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其学术道德水准。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正蔓延着一股有违学术道德品质的歪风,这就是新闻媒体频频曝光的学术论文涉嫌造假或剿窃的事件。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这股歪风也侵蚀着涉足学术界不久的在读研究生,其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有:(1)部分研究生通过网络下载已发表的文献资料,采用剪辑、拼凑的方法杜撰论文,少数研究生竟将他人的论文改头换面地据为己有;(2)有的研究生捏造未经实验获得的数据和曲线图、波形图等,随心所欲地篡改他文的数据和图表;(3)利用同学、老乡或朋友关系在自己未参与研究的论文上署名,从别人的研究成果中分得一杯羹;(4)通过“一稿多投”的方式,将几乎相同内容的一篇论文同时投寄给多个刊物,或把已在某一刊物登载的论文,原封不动或稍加改动重投另一杂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学术不良行为无不侵蚀着年轻学者的健康肌体。

一、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危害和原因

首先,学术不端行为损害了自己享受研究生教育的名声。其次,这股歪风违背了研究生培养初衷。研究生是肩负祖国建设重任的高层次人才,是承载中华民族希望之栋梁。但学术不良风气毫无诚信可言,任其发展下去这些栋梁之才怎能担当起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再者,学术不端助长了科研泡沫,加剧了学术腐败的进程。长此以往,学术腐败与论文涉嫌造假恶性循环,会严重污染整个国家的科研环境,导致整个社会理性公信力的丧失。既然学术不端行为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那么为什么有些研究生还敢挺而走险,犯学术道德的错误呢?

从研究生教育体制来看,原因有四:一是目前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在教育根源上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二是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存在着片面性。许多高校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规格的期刊论文,而统计发表的论文只看数量不管质量;三是对导师的学术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实际上导师的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术行为。但事实上总有一些导师平常很少与学生接触,学生想见导师一面都很难,导师又怎能对学生的论文把关呢?因此,产生学术不端之内在根源是研究生急功近利、浮躁心态作祟,而导师指导不力、学位部门疏于管理则为外部原因所在。

二、防治学术行为不端的对策探讨

(一)通过原创性设计、实验等杜绝学术不良行为产生

1.建议导师严格把关,防止抄袭、剿窃行为发生。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要学习必备的课程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作深人的研究,从而形成科研成果,包括公开、提交学位论文及系列研究报告等。因此,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须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原创性设计,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求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导师防止论文造假的途径可以设计为:(1)通过广泛查新,结合拟选题报告,师生们一起确定论文选题;(2)由研究生写出论文提纲(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目录、参考文献等),特别是导师要对参考文献和实验方案提出要求,同时把查新目标、拟解决问题和实验方案等交由导师审阅;(3)确定论文思路后,由研究生围绕提纲撰写论文;(4)待成文后再交导师审查,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如此指导并严格把关,至少可杜绝学术论文造假事件的发生。

2.自拟论文提纲和实验方案,进实验室调试获取数据。此研究方法为学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学位论文等)的原创性的要求。如果研究生自行拿出实验方案,由此获得实验结果,那就不会盗用他人的实验数据或捏造波形图、实验曲线等。

大部分研究生都具有优良的创新潜质,但需要学校和导师提供环境,及时、适当地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创新优势,不要埋没其自主创新和自行研制的能力。由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经常接触,所以可以布置创新设计题,面授机宜,让研究生在实验室或到企业去从事设计、调试或研制活动,教师定期检查情况并指导他们及时将研发成果写成论文。另外,导师也可以让部分研究生进自己的课题组,手把手地传教,面对面地讨论,既在教师搞科研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从源头上遏制了学生“创新设计无所作为,为写论文而抄袭完成”的弊端。

(二)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力和创新个性

健全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实为研究生教育中抑制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对策之一。中国现行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修课学分+发表期刊论文+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这与近几年来教育部提出的“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力,造就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格格不人,因为前者忽略了研究生个体的创新培养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过程,给学生今后走上社会带来困惑和遗憾。更有甚者,在此现行教育模式引导下,导师对学生的关注过于依赖学习成绩及学术论文是否发表或通过,而不去关心他们的论文是怎样产出的。此教育模式不但鼓励了学生的片面发展,而且压抑了创新潜能的正常发挥,因此现在已到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倘若一个由缺乏学术道德和自信心的人组成的社会,与一个从攻读研究生开始就发奋学习,尊重自我、学术个性十足的人组成的社会去竞争,难以想象前者会战胜后者,这难道不是前者自己制造了道德品质败坏的郁闷和困惑吗?基于此,导师要在实践中探索培养研究生创造力和创新个性的规律。

(三)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管理改革

1.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学术规范化措施。除了导师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外,研究生院(处)和学位办要与导师一道,采取学术规范管理上的一系列措施。在加强学术道德管理上,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先后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法规。由于中国学术界自律的软弱和研究生管理部门的缺位,虽然依靠新闻媒体进行监督起到一定作用,但却无助于理清学术不端的根源和依法治理,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以使研究生不敢贸然学术造假。

例如,美国研究生一进校,学校进行人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告诫他们,抄袭被视为一种非常严重的道德问题,轻则媒体曝光,重则开除学籍,甚至会被要求承担法律责任。又如美、英、澳各国尤其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术道德教育,把《研究生道德行为规范》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其实,上述两项措施在我国高校并不难做到。高校研究生院(处)在出台《学术道德规范(条例或管理法规)》后,还要制定《规范》的严格管理细则和实施办法。《规范》可用条文形式告知研究生,要避免被指责为抄袭,需在凡引用别人观点时把提出该观点的功劳记在原作者名下,即用引注来说明这是某人在何时、何论文、何专著中提出的观点;如果引用的是被引用者的原话,还必须用引号标出,否则仍涉嫌剿窃他人作品。至于对别人的整篇文章进行拷贝,再修改其中的一些词句,那无论怎样处理文字,都不能免去抄袭嫌疑。现今博士生、硕士生的学位论文都在学校图书馆存档,可向外借阅,也可从网络上检索到;而期刊刊登的论文均为公开发表,国内外著名高校和期刊现已引进“论文行为不端检测系统”,若发生抄袭现象,则很容易被识别出。因此,如动真格,有哪位研究生还敢拿自己的人格、职业和前途作赌注呢?

2.采取科学的研究成果评价措施。虽然论文成果考核评价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但作为培养创新潜能的一项措施,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无可非议。可是在研究生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视其为学术生涯起点的观念正在被“读研究生是为了找到更理想的工作”的观念所取代。很多不完全具备独立科研能力的学生往往将视为畏途,但又迫于读书期间须的压力,还非得写出论文不可。这种做法只能导致出现学术不端现象:要么请同学代劳,要么就东拼西凑,形成抄袭、剿窃的不正之风。

当然,等考核评价办法确实加强了学生的进取心,但科研成果评价既要重视论文,更应重视科研实践、学术见解及由此形成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必须有合理的约束机制,如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定要惩处,对故意破坏学术道德规范、造成恶劣影响的学生需依据条例严厉处罚,对于情节严重者不授予学位,直至开除学籍。此外,评选奖学金、评优、推荐硕博连读等优惠待遇时,对存在学术道德问题者应实行一票否决制,以此约束研究生使其不敢贸然学术失范。

3.建立师生学术诚信档案。建立并完善“导师学位工作个人档案”和“研究生学术论文诚信档案”,以加强学校和教师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具体实施时高校研究生院(处)、学位办可制订针对博士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等高学历人群的诚信信息管理系统,由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师生学术诚信档案,提供在研期间的学术诚信记录,任何人不得擅自伪造、变更、删改这类文字档案资料。同时,将此类档案信息作为高学历人员就业、贷款、投保、晋升职务、出国访问的依据,保证其具有现实约束力。通过这一学术诚信管理机制,足以告诫研究生现今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会对其求学、求职、出国等产生影响,而且还将阻碍日后的前途和事业发展。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学术失范;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54-02

学术道德是指从事学术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审)、学术奖励等活动的整个过程及结果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等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1]。学术道德是所有从事学术活动的参与者,包括高校的教师、各类学生等都应该严格遵守的道德规范。本文研究的研究生学术道德,侧重于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活动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指研究生在进行创新性研究学术活动过程中,应遵守和正确处理的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作为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2]。而学术道德失范是一种基于学术道德前提下对学术活动约定俗成或确定的规范的“失范”行为,学术道德失范可界定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用不符合学术道德规范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3]。因此,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就是指研究生在学习与学术研究过程中发生与学术道德规范不符的行为,用以实现学位授予、学术论文创作、在读期间学术相关评价评优评审等。当前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缺乏规范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

当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相关文件制度的制定,也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学术道德教育讲座,但是在制度的执行和学术道德系统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研究生入学后在学术道德养成方面缺乏系统、严格的指导和培训。学校管理者包括导师更多的是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学术上指导其研究方向与内容,而忽视对研究生进行职业道德与学术道德教育,即使开设相应教育课程也是泛泛,没有从内心和道德层面引起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重视,没有将学术道德作为学术研究的底线固化到研究生的思想和学术行为中,很多研究生没有受到系统的学术规范指导,不清楚哪些行为属于学术失范和如何界定学术失范行为,导致学术道德没有固化到研究生的思想道德层面形成自我约束,容易发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粗制滥造、弄虚作假,随意添加、伪造参考文献;盗用发表别人材料上的文字或概念,故意省略对他人成果引用的事实,剽窃他人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捏造事实,伪造调查数据;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等。

二、存在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

目前,国内高校为应对各种专家或机构排名,对教师和在读研究生在评职与申请学位(答辩)过程中都提出了较高的科研成果数量与影响因子,对研究生导师更是提出较多的项目要求,学校这种或多或少的学术功利现象,表现出来就是硬性规定研究生要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成果才能申请答辩,授予学位。巨大的学术压力,使得一些研究生在入学初期就不断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东拼西凑,投机取巧,目的就是以期能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很容易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或伪造、杜撰实验数据;未参加创作在他人成果上署名;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请人论文或为别人论文、等。

三、研究生自身能力不足

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入学方式、个人创新能力、政治面貌以及学习目的等都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养成有一定影响。相同的学术要求,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院校、不同层次和不同经历的研究生看来会有不同的压力,而个人的学习目的、创新能力、知识储备又决定了研究生自身对学业及学术研究积极探索与主动追求的能力。如果研究生个人对学术要求不高,学业基础不牢,对新知识的渴望不大,很难让其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就会有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做出有违学术道德的行为。目前,大多数高校对研究生在学期间都要求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否则不能毕业获得学位。而且发表较高水平的期刊论文更是成为研究生评奖评优的硬性条件。过高的学术要求产生的巨大压力客观上容易造成研究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发生学术失范和学术作假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抄袭、剽窃、侵吞、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杜撰实验数据;在自己未参与研究工作的论述中署名;未经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许可将集体研究成果私自发表;承担助教、助研、助管工作中以职谋私;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请人论文、等。

四、管理制度与评价机制存在缺陷

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过程中,虽然有相关的国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文件、制度和办法,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制度和规范的权威性,并且有些制度又不能完全覆盖和适用于所有的学科专业门类。对于不同的研究生教育层次、培养流程和学科结构缺乏有针对性的学术道德规范细则和失范行为情节描述。高校对研究生获取学位与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数量与质量挂钩的举措,虽然有积极的方面,但是也相应地促成了研究生为了获得学位而无心集中精力从事扎实有效的科研创新工作,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上。造成部分研究生盲目追求论文的发表,忽视了专业兴趣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忽视了学术道德的要求。

另外,在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较为注重学术评价。对研究生的学术评价更多的是重视研究生在各种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忽视其基本品德与综合素质评价,经常用易于量化的学术评价标准作为研究生奖学金、各种评优以及保送更高层次学习的主要评价指标,造成部分研究生片面追求学术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学术道德,对违背学术规范后的不良后果没有深刻认识,不可避免地造成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未参加研究工作在他人成果上署名;一稿多投或者重复发表;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或;伪造或涂改相关专家的推荐信、鉴定评阅意见;采取非正当手段影响和干预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的成绩评定、评奖、论文评阅及答辩等。

五、缺乏完善的学术审查监督与惩治机制

学术审查的任务是“将学术活动与非学术活动分开,将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一般的宣传活动分开,将学术研究人员与非学术研究人员分开,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人员、机构的学术研究水平”[4]。这就要求从事学术审查的组织或机构应当具有相当高的学术评价和学术鉴别能力。而目前高校中的学术审查与监督通常都是相关职能部门、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共同或单独进行,审查的重要性及其严肃性是否得到充分尊重,审查程序是否公正合理,监督是否缺位,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是否能客观体现。体现在研究生教育层面更多的是对其所、研究项目和学位论文的审查与监督。审查中多数高校都采用了多人或匿名审查,在选择审查专家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专家选择范围不够广泛,不同学科门类覆盖面不足;二是缺少对专家在学术审查与审查道德修养方面的有针对性的筛选,可能造成学术成果审查结果公正性的缺失。在监督方面以汇报和填表格的形式居多,对研究活动开展到什么情况,存在什么问题,及时进行监察和指导作用不大,存在形式化现象。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对学术道德失范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专门法规,对学术失范行为的惩处主要以行政处分为主,付诸相关法律处罚的微乎其微。加上绝大多数的惩治主体都是研究生或相关人员所学习或工作的学校与科研院所,其为“顾及声誉”与“教育为主”导致惩治的曝光率和惩治力度大为降低,造成学术道德失范行为所承担的代价成本较低,客观上导致学术失范行为的产生。此原因造成的主要失范行为包括骗取科研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科研资源;伪造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中的信息,或在其他公开声明中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或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等信息作假行为;伪造注释;未经本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隐瞒不利数据用于伪造创新成果;用不正当的方式影响学术评价;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请中做虚假的陈述;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追求、扩大个人利益等。

综上所述,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和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究其实质还是与高校缺乏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规范体系密切相关。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的核心力量,其学术道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构建一个学校、学科、导师和研究生四位一体的多维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体系成为今后高校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科学道德

和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Z].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2012:1.

[2]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高等学校科学

技术学术规范指南[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2-3.

[3]何宏莲,宋雪.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防治策略

研究[J].教育科学,2014,(3).

[4]杨进军.当前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术道德;诚信缺失;教育对策

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备受关注;而诚信教育作为研究生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水平科研人才的必然要求。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乃至全社会对学术科研活动的关注,以及研究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使得学术科研活动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学术失范现象屡禁不止,学术不端行为层出不穷,公众质疑的目光频繁地投向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研究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的现状

(一)盗用成果、抄袭剽窃

高校其崇高的学术地位不言而喻,然而现在不断出现的各种抄袭、剽窃,甚至是学术造假的行为,其范围日渐普遍。其中研究生的课程设计论文、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抄袭严重,研究生论文甚至完全是靠拼凑他人的著作章节和已而完成,丝毫没有介入个人观点。根据本课题组设计的《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现状调查问卷》(本问卷的调查范围为东北三省的部分高校)的统计结果显示很多研究生都表示自己周围存在抄袭剽窃他人论文的现象,其中部分研究生甚至分不清引用与抄袭之间的界限,对身边这种盗用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抱着司空见惯的心态。

(二)杜撰篡改、一稿多投

杜撰篡改则是现在研究生中最常使用也最难以禁止的手法。对课题不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而是直接利用网络上找到的相关多篇论文进行七拼八凑,美其名曰搜集素材,然而这些素材并不是真正被用来分析当前领域和相关课题的现状及研究程度,而是直接成为拷贝的素材或被裁减的资料,其实质就是进行学术篡改、学术拼凑,是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一稿多投则是另一普遍的不良现象。一篇论文完成之后同时给多家刊物上投稿,造成在多篇刊物上能看到相同的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在利用这种不良的手段虚造论文篇数的同时,造成的是公共刊物资源的浪费以及版权问题的纠葛等一系列问题。

(三)实验造假、伪造数据

而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需要以大量的实验课题、实验数据做为强大的基础支撑,更需要严谨科学的实验数据做参照,对于有些课题来说,甚至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就是论文的核心。然而有少部分研究生对论文课题所涉及的内容不进行认真详尽的分析,不进行多次的客观实验,而为了论文结果进行数据篡改,甚至伪造实验数据。被发表的论文,其数据是被当作经验数据可以被其他人参考和使用的,而虚假的论文数据则是直接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后来人,会给使用者造成更深层的学术错误,误导他人,这在很多领域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进而对以论文为指导的实践造成更大的损失,甚至最严重的将造成科研事故。长此以往,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则有可能在学术界造成学术理论信任危机,这将成为学术科研领域巨大的困难,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欺骗行为。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的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经济在不断的高速发展,但相应的政治、文化体制还无法与其相发展速度适应,相应的制度亟待完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相对滞后,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诚信问题在各个领域不断出现,社会信用危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信,都遭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诚信建设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和诚信缺失也无时无刻的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各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大大的打击了人们治学的信心,削弱了研究生同学对学术道德信仰的尊崇,严重的损害了研究生同学的诚实信用观念,诱发了各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和诚信缺失的状况。

(二)教育制度因素

1.研究生培养体系不完善

研究生教育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意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但我国研究生的扩招使得研究生的数量不断的增加,导师自身科研任务及社会事务繁重,承担的学生培养任务也越来越重,最终致使在每一个学生的培养上不能做到系统全面的科研学术训练,学术培养模式单一,必然会导致大量的研究生进行重复的研究。弹性学制虽在各个高校以不同形式、不同名义存在,但真正落实到实处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经费的固定性,一般使得硕士研究生急于在两年内毕业、博士生则急于在三年内毕业,导师以及研究生均不希望因为延期毕业导致培养经费的增加,这就造成了研究生的培养急于求成,为了毕业而进行科研,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在学术上粗制滥造,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批量化的培养使部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流于表面,投机取巧,应付毕业、应付科研。

2.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化

我国恢复高等教育之初,进入高等教育的人数非常少,研究生教育被列为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是以培养科研能力、突出学术成果为主,但伴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能力的提高,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生的类型在硕士阶段逐渐分为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虽然在培养的目标上提出了不同,但对讲求实践的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目标仍不够明确,毕业的形式仍多是以论文进行考察,没有突出实践的考量。而在研究生的实际培养中,仍然以培养学术型硕士为主,专业硕士的培养也多参照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没有真正的重视专业硕士的发展。这不仅使大量的学术资源被抢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更使专业硕士的设置脱离了最初设置的培养目标,偏离了培养轨道。

3.研究生学术失范风险低

研究生教育制度在不断的完善,教育部以及各高校也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符合各高校状况的制度,进而规范研究生学术道德,同时,诚信也被纳入了评价标准,但各大高校却缺乏对研究生学术失范行为的监管,使很多制度束之高阁。这种监管制度的缺失,使研究生的学术投机行为不断增多,一些研究生不断利用监管的漏洞进行学术造假,而一旦发现,处罚的力度多以警告而告终,处罚力度不够,不能通过严厉的惩罚起到对学术失范现象的预防作用,使学术失范现象屡禁不止。而一些恪守学术底线的同学,看到违规者只是受到一般惩罚时,也会萌生投机取巧的不良思想,这种道德风险的降低,不仅没有控制学术失范现象的出现,反而滋生了更多的学术不道德行为。

(三)个体自身因素

1.学术道德素质缺乏

学术道德素质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断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心的认同与外在行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品质。研究生同学缺乏对学术道德相关问题的认知,不了解学术道德的具体内涵,不知何为学术规范的守则,在学术活动中不能明确的辨析何为诚信、何为失信,对一些失信行为不以为意,在实践中缺少判断能力。高校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缺乏系统的培养,研究生自身不能高度重视,使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素质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2.学术科研精神缺失

研究生同学理应具备求真务实、科研创新的精神,但由于社会上一些浮躁气息以及功利思想的侵袭,使得研究生同学缺乏基本的科研良知。同时,科研精神的缺失,更使得研究生同学缺乏科研责任,这种责任的淡薄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的淡薄上。责任的缺失会直接导致研究生同学无心致力学术,使学术造假、伪造数据、剽窃观点、粗制滥造的现象不断发生,使研究生同学缺乏求真、求是的理想目标,缺乏不断探索、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主观能动性的匮乏,使一个人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追求学术科研的不断发展。

3.人生价值理想迷失

社会上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历成为求职就业的一道硬性门槛,很多选择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同学,不是出于对学术的热爱、对科研的追求,而是为了应对社会的需求,希望通过学位,进而增加自身求职的砝码。更有一些研究生同学是因为没有职业规划、求职方向不明,便将在校学习作为躲避生存压力的最后壁垒。这种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的态度极易导致研究生同学在科研上敷衍了事,随主观意愿任意而为,甚至弄虚作假,找人论文。理想信念的缺失使其无法认识到诚信与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到科研学术活动发展对国家、社会、自身的重要意义。

三、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诚信缺失教育对策

(一)建立立体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机制

在高校的教育中,应不断的加强学术道德的培养,对学术道德的培养不能止步于单一的德育教育、导师教育或是学生的自身教育,应建立其“国家倡导、校园主导、学生自治”的立体的学术道德培养机制。在此过程中,教育部等职能部门,应建立切实有效的学术道德培育方案,在全国高校的范围内开展广泛的以学术道德为核心、以诚信教育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倡导作用。各高校应制定详细符合本学校学科特点的学术道德培养规划,从研究生入学伊始,就开始进行学术道德的培养,保证研究生同学从最初的科研活动中就认识到学术道德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的践行者是研究生自身,因此,研究生自身的学术道德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研究生学术类型的社团,一方面大力倡导学术道德和诚信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形成学术讨论小组,在讨论中不断创新,增加同学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有效的研究生综合测评制度

在高校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客观、真实、高效的衡量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这包括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等。测评制度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科研成果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而是要综合考量科研学术成果的可操作性,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在评定主体上,由学校、导师、同学组成评定小组进行综合的评定,避免评定主体的单一性,导致评定结果有失客观性。在指导思想上,应该始终坚持鼓励创新与创造,崇尚积累和学习,真正做到厚积薄发、精益求精,在科研中,不弄科研成果泡沫、不搞粗制滥造,杜绝为了而发表,为了科研而科研的情况;求数量,更求质量,践行踏实求学、诚信做人的宗旨。在评价制度的内容上,要将标准明确化、具体化,制定行之有效的评定标准,避免评比流于形式,要对研究生同学的综合评价客观、真实。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施行一票否决制,对积极创造创新的同学进行奖励,惩罚与奖励相结合,时刻秉承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三)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讲堂

研究生学术道德信念的树立并非一日养成的,应依托日积月累的培养教育,逐渐培养其学术上的道德品质。学术道德作为研究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理应纳入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大纲。在研究生同学的学习过程中,学校聘请专门的德育教师进行授课,详细的对学术规范进行讲解,增加同学们对学术道德的理解,避免以“不知道”、“不了解”为借口逃避惩罚;通过讲述学术道德失范的典型案例,评析学术道德失范带来的影响,激浊扬清,使同学们从思想上重视学术道德的作用。从学术研究之初,就认识到学术研究应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将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搞科研的学风落实始终,不断的将尊重他人知识、诚信治学的理念内化为自觉遵守的理想信念。导师也应针对该学科的特点,在研究生入学伊始对研究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学术道德教育,使其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并将学术道德教育带入科研中,时时刻刻提醒研究生规范操作、诚实科研。导师更应在日常的科研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在认真科研的同时,加强导师与同学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局限于学术讨论,更应是思想观念及人生信念的探讨,使研究生同学真正的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中获益匪浅,这种受益是品格道德的终身受益。

(四)建立完整的研究生诚信档案制度

诚信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基础,应在研究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突出诚信的作用。诚信在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中集中表现为踏踏实实做学问,勤勤恳恳搞研究,不造假不务虚。这对于研究生的科研学术学术活动尤为重要,甚至对研究生的未来发展都显得至关重要。从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对研究生同学建立诚信档案制度,由研究生同学签署“诚信科研、诚实为人”的学术倡议书,并定期检查研究生同学的诚信行为,形成定期考评成绩。如果研究生同学在在读期间一直恪守学术规范,学校应在研究生就业时,开据诚信证明。诚信档案制度的建立,是对研究生科研行为的一种敦促,更是对研究生人生态度的一种端正,同时,也是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郭玉珍,李久贤.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现状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2(3).

[2]邓一红.研究生科研道德与科研诚信问题探析[J].理论探讨,2011(5).

[3]于展.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评述[J].社会科学论坛,2010(12).

[4]姜春林.研究生科研越轨: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J].2002(3).

作者简介:

刘文永(1982―),男,汉,河北昌黎人,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院,讲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道德;道德失范

科研道德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准则。教师通过科研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整个领域的学术水平,造福社会。然而近年来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和由此引发的学术纠纷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深切关注和重视。

一、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形式

近年来,学术研究在高校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术水平(学术论文的多寡)已成为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功利和浮躁的不良风气。随着这种风气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逐渐蔓延开来,科研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科学研究的单纯本质,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对社会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高校教师的科研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论文抄袭成风

论文抄袭已成为学术界提高论文数量的一种公认的方法。有些人将别人的文章大段大段的抄袭,有的人甚至直接将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后占为己有;有的信手拈来,该抄便抄,有的甚至嫌国内的文章不够抄,抄到国外文章上去。这样写成的文章没有自己的观点,毫无创新性,给读者错误的引导,对学术毫无贡献。

2.科研论文轻“质”重“量”

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和职称的晋升多与科研论文的数量挂钩,而忽略文章的质量,因此导致大家一味地追求论文的数量和出版速度。一篇篇粗制滥造的文章不断出现,造成了数量的。

3.夸大科研成果

不以端正的态度做学问,不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做研究,而是急功近利,用众多的学术头衔包装自己,追求短期效益,制造轰动效应,科学研究看似开展得似模似样,实际上只是打着科研的幌子,谋取金钱或职位上的利益,白白浪费了科研资源。

4.评审不公正

在科研项目的评定、论文的审稿等环节中,学术道德问题一直很突出,拉关系、找熟人,或是指定审稿人,只要是能使自己的项目申请成功,自己的论文早日发表,各种方法是无所不用。这种不公正的评审必然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人才的流失。

二、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失范的诱因分析

任何社会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社会基础,高校教师中的道德失范问题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与整个社会风气,整个科学研究领域各个环节的运行特点紧密联系着的。高校教师道德失范现象暴露出编辑出版、科研评审及科研人员心态等多方面的问题。

1.编辑出版把关不严。论文的编辑出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只有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发表,才能得到同领域其他人的认可,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但就编辑出版而言,有的杂志社一味追求文章的数量,对文章的内容把关不严,这为粗制滥造的文章提供了可乘之机。

2.评审制度所迫。既然科研项目的评定、职称的晋升等都与学术成果有关,高校教师必然使出浑身解数来增加作为学术成果主要指标的论文数量:或东拼西凑,或到处挂名,要不就直接抄袭别人的科研成果。不良的科研风气助长科研人员的不良科研思想和行为。

3.被抄袭者态度过于宽容所纵。某些被抄袭者则抱着慈悲心态或碍于面子等问题对抄袭者视若无睹,他们的行为无形中助长了不良科研行为的发生。

4.从科研评审来看,普遍存在着一种重视头衔和论文数量的现象。不是看你的文章学术水平如何,而是先看作者是谁,作者的多少头衔和文章。在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评定和职称晋升上也存在这一现象。

三、高校教师科研道德失范的防控

各高等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术行为规范体系,重塑学术道德理念和学术道德原则,形成良好的价值导向。

1.加强科研道德教育

在科研道德方面,教育部2002年2月的《关于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8月《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为我们制订高校教师科研道德规范提供了重要依据。各个高校应根据这两份文件的精神,采用一切途径和手段,对高校教师进行科研道德的广泛宣传和深入教育,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学术氛围,提高高校教师对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意识,使遵守科研道德规范成为新的社会风气。

2.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

社会风气是社会行为的导向者,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事在必行。高等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

编辑、出版部门应制定严格、规范的出版要求,认真评定文章的新颖性,不给粗制滥造的文章以可乘之机。同时,加强论文中文献引证的管理,规范地对待引文和参考文献,把好编辑关。在出版时,应按照学术研究的规律组织出版。

4.建立并完善各项学术管理制度

建立制度规范和自我约束有机结合的学术监督和核查制约机制,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能有效促进学术繁荣和形成优良学风的科学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建立学风建设奖励和惩处制度,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进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建立和完善学术诚信制度。

5.严肃对待失范行为

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学术不端行为人给予警告直至开除等行政处分;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于其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对于其获得的学术奖励和学术荣誉予以取消,并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其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奖励资格等措施。

参考文献:

[1]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14(1)

上一篇:品德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图书情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