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2-09-23 08:22:17

浅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也进行了3~4年的新课改实验,但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随之而来,作为一线教师,我体会深刻.那么,如何改革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我个人认为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重要方法.因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受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都习惯地认为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因而在课堂上教师就把自己的“绝招”“金点子”不断地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学生成了群众演员甚至观众,而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具体表现为机械地通过套用公式、结论来解题,不能领悟到各个数学元素之间的联系,思维是离散的.由于高中数学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再加上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有部分学生羞于开口说话,主动参与活动意识不强,使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探究式教学就是让教师通过各种措施和途径,把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数学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策略

创设探究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和关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利用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是我们的首选.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支点很多,可以选择能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概念、定理等基本知识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数学的认知矛盾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案例一 在讲解“曲线方程的求法”一课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进行引入:在南沙群岛中,甲岛与乙岛相距8海里,一艘军舰在海上巡逻,巡逻过程中,从军舰上看甲、乙两岛,保持视角为直角,你能否为军舰巡逻的路线写一个方程?

评析:部分学生可以猜想出轨迹是一个圆,但由于对曲线方程的概念还仅仅是初步了解,因此还不能分析出解法来.本引例只是为引起学习的注意,为后面解决问题,做一个“障碍性”的铺垫.

案例二 讲“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创设情境,用故事引出课题.

故事:北宋仁宗年间,西南蛮夷侬智高起兵作乱,大将狄青奉命征讨.出征之前,他召集将士说:“此次作战,前途未卜,只有老天知道结果.我这里有100枚铜钱,现在抛到地上,如果全部正面朝上,则表明天助我军,此战必胜.”言罢,便将铜钱抛出,100枚铜钱居然全部正面朝上!将士闻讯,欢声雷动,士气大振!宋军也势如破竹,最终全胜而归.

情境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是要能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能有效地为教学目的服务.所创设的情境应贴进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生活,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是常说的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具有挑战性、思维性和能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培养问题意识策略

在学生学习数学时,我们要把高中数学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引入有意义的问题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要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引导学生交流得出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能力.

案例三 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课时,我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将纸对折二十次,让学生估计最终有多厚.结果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首先打消了学生的一种想法,那就是折起来看看有多厚.因为在对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由于太厚根本折不起来.这样留给学生的疑问就是到底有多厚,然后叫学生进行猜测.结果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有的说10cm,有的说50cm,有的说5m,等等,但所有的猜测离实际的答案相差还是很远.因为最终的厚度大约是66m.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数学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以问题教学为核心,要求教师在进行每节课设计时首先必须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数学问题思维情境,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真正变成有效的课堂.

上一篇:高中生物课后作业设计初探 下一篇:基于“问题探究”的高中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