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篇:2007,以质为目标的道路

时间:2022-09-23 08:13:42

展望篇:2007,以质为目标的道路

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郑新立)

200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平稳的增长,既无通货膨胀,也无通货紧缩。这是二十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让人兴奋的局面。

中国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可以在较长时期保持,这取决于中国经济格局已经呈现出的四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的重心北移,北方一些省份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等产业,GDP增长速度非常快。二是在去年第三季度,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重是7:3,整个比重与日本、韩国的大体格局差不多。三是混合所有制、股份制企业成为工业增加值的主体。去年第三季度,股份制企业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占到50%,成为支撑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四是经济的外向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可以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决问题。

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工资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缓慢;农村发展缓慢,区域发展差距过大;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所以,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是:一要以自主创新带动增长方式的转变。形成一批有自主创新的产业和新的投资热点,改变经济过分依靠能源投资增长的状况。二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依靠收入分配拉动消费。三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对农业、农民的投入,启动农村市场。四要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要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建立一个大体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

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银行业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苏宁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宏观调控取得重要成果,WTO过渡期即将结束,对银行业的改革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2003年至今,国有商业银行进入了攻坚阶段。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体制、风险防范机制和国际先进银行相比,还有很大距离。

要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银行业发展:一要继续稳固推进改革,加大整合力度。进一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通畅的沟通机制和有效制衡关系。始终抓住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防范风险等,促进机制和体制的转化。坚持审视经营理念,强化资本约束、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严防不良资产反弹和经济下滑。

二要积极发挥股份制改革对银行改制的促进作用。发挥资本市场对建立现代银行的监督、促进和约束作用。加强信息披露,提高经营透明度,树立国家控股公有银行的良好形象。创造条件,将已在境外上市的试点银行引入境内市场。在推动试点银行境内上市过程中,根据条件变化和改革进展,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加强监管协调。

三要稳步推进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综合试点经营。继续支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经营的组织形式,稳固发展综合类金融业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继续支持保险资金等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

四要不断优化银行业发展的外部条件。继续保持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尽一步完善金融法规建设,推进税制改革,逐步统一内外资商业银行所得税率。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汇率利率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反洗钱体系建设,为我国银行业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等。

展望2007年宏观调控

韩永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十一五”所提出的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和政策取向:

一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

二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

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机制。

五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重点解决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六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

今年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继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经济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切实转向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为了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需要保持宏观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继续坚持有保有压,分类指导、合理把握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在货币政策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贷款结构,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人民币市场汇率协调机制,引导优化中长期贷款。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大对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引导支持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面,要坚持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推动节能环保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宽和规划服务业的行业准入,支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业发展。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公共资源更多地向人民群众受益的方向倾斜。要积极扩大消费,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继续改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特别是进城务工的环境和条件等。

市场改革更应重视主体地位平等、机会平等

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江平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的基础和核心是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只有平等,才能有自由竞争和公平竞争。

市场机会不能靠权力和金钱去谋取。反垄断法应禁止的行政垄断行为,以及在土地出让等众多领域内用权势谋取机会的腐败现象,改革开放以来的商业贿赂现象都不是合乎市场规则的行为,而是反市场规则的行为。

市场经济中既要有市场主体的意志(自治),也要有国家的意志(国家干预)。在市场主体的准入、活动以及退出方面国家应当越来越减少干预,行政许可法、新破产法都体现了这种精神。国家这只手应当保障市场主体的机会平等,而不是更多地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只要没有违反法律和法规禁止性的规定、强制性的规定,就应当认为是合法的,就应当予以保护,而不能滥用行政权力、个人权力予以限制或禁止。

从世界范围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现象:一是把竞争法,尤其是反垄断法看作是经济宪法。二是市场发达的国家正是包括竞争法在内的市场秩序法律最完善的国家。这是我们未来的市场法律发展的方向。国家权力在大力整顿市场秩序和环境方面,尤其是反商业贿赂做出了巨大努力,也在完善竞争法方面(反垄断法已成熟即将通过)以及用市场手段规制企业退出(颁布了新的破产法)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在需要国家加强干预的领域,过去国家干预的力度还显不足,在需要国家减少干预的领域,国家公权力的干预越来越多。这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在市场主体地位平等的法治进展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三大平等:国内外平等、公私平等和城乡平等。在国内外平等方面,为了实现加入WTO后的承诺,在外国银行准入等许多方面,我们与国际进一步接轨,内外企业所得税法合一也是朝这方面努力的重要一步。但在公私平等方面却遇到了不小阻力,有的学者公开指责物权法违宪。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审议该法时,明确肯定了国家财产与私人财产平等保护原则,去除了意识形态上的障碍,也确立了公私财产平等地位的重要原则。城乡平等在立法上是最困难的,尤其是农村集体所有土地能否和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同权,这在个别省有所创新,但在物权法仍难以突破。

中国法律越来越完善,但是法律的执法和实施与立法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中国法治建设的目光焦点会越来越集中于执法。执法任务远大于立法任务。再好的法律没有得到实施,也是纸上的法律,而不是人们所期望的现实。

廉洁政府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何增科

建设廉洁政府是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2006年是治理商业贿赂年,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将查处交通建设、产权交易、土地出让、教育、医疗等六大领域的重大商业贿赂案件与完善这些领域的监管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受到民众的普遍欢迎。

廉洁政府应当法律政策良善为民,而不是将法律政策作为谋取部门利益的工具,导致“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 应当秉公执法公正司法,而不是为收费和罚款而执法和司法,导致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商业化;应当低成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党政机构庞大,行政成本和财政供养人员比例过大,或是政府无力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展望2007年廉洁政府建设的工作,有如下几项工作应当大力加以推动:

一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和实现决策过程透明化。决策的过程与决策的结果相比同等重要。为了提高立法和行政决策质量,需要改变部门主导立法和重大行政决策的现象。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决策过程,无视利益相关方的正当利益和要求,由此而出的决策将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抵制或扭曲也不足为奇。决策中的协商民主是廉洁政府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是及时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消除审批性腐败产生的温床。为了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许多地方能够取消的审批事项都已取消。而一些中央部委为了部门利益在上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许多实质性审批事项仍然保留了下来。不仅如此,有些部委借口加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进一步强化了部门审批权限和职能。因此,需要从中央实权部门开刀,尽快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尽可能取消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审批,真正解放生产力。

三是大力减少乃至取消各种行政性收费和罚款,确实无法取消的应实行“收支两条线”,同时要规范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行政执法人员应严格按照《国家公务员法》来管理而不是作为事业单位人员来管理。切实消除行政执法机构收费罚款的利益驱动源。

四是精简机构和人员,实现党政机构“消肿”、“瘦身”,改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行政管理成本。公共财政应当成为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财政,而不能成为党政部门自我服务的财政。

上一篇:中国改革十大新闻 下一篇:霍家沟:可以复制的新农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