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地区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控制生产技术

时间:2022-09-23 06:42:12

黄淮地区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控制生产技术

摘 要:该文介绍了保护地番茄病虫发生特点,分析农药残留超标准原因,并提出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主要控制技术。包括: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

关键词: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86-03

保护地番茄由于其特殊的生态环境,病虫害发生严重。为防治病虫害,菜农们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随意增加用药次数和用量的现象突出,致使番茄农药残留超标严重。笔者从2003年开始研究保护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先后开展了温室烟粉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保护地蔬菜病害等蔬菜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黄板诱杀烟粉虱、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治技术、生物农药防治蔬菜害虫、银灰膜驱避蚜虫、性诱剂诱杀及性外激素迷向法防治小菜蛾等多项试验。积极探索番茄等保护地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套以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要内容的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农药残留控制生产技术,经示范应用取得了理想效果。所指导的丰县凯宇果蔬专业合作社华山园区,被江苏省农委批准为201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示范基地,生产的番茄2011年获无公害产品称号,2013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称号。

1 保护地番茄病虫发生特点及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

1.1 病虫发生特点 黄淮地区保护地设施主要有温室(亦称暖棚)和塑料大棚(亦称冷棚),番茄是黄淮地区冬春季保护地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大棚番茄一般在早春种植,6~7月份结束,温室番茄多采用1a1大茬的栽培方式,生长期相对较长。由于轮作换茬难,生长空间小,相对湿度较大,与露地番茄相比,冬春昼夜温差悬殊大、光照条件差、棚内条件与外界条件差异大,这就造成保护地与露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发生程度有所不同。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番茄灰霉病、番茄叶霉病、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脐腐病、根结线虫病等;虫害有烟粉虱、蚜虫、斑潜蝇等。病虫种类不同,发生危害时期不尽相同,多数病虫危害期长,损失大,而且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季节较露地栽培明显提前,流行速度快,危害重。棚室内杂草也因湿度大、温度高,浇水频繁,发生十分严重。

1.2 农药残留超标原因分析 造成番茄农药残留超标有很多原因,除了在流通环节外,更主要的是生产环节。据调查分析,造成保护地番茄生产农残超标主要原因。一是菜农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养成了“见虫就打”的习惯,忽视农业、物理、生物等技术措施的应用;二是菜农往往不按防治适期防治,不交替使用药剂。农药使用次数和用药量偏多,病虫抗性逐年增大,而菜农为提高防效,又反过来增加农药用量和次数,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在蔬菜上使用禁限农药。有的虽使用了低毒、低残留农药,但安全间隔期未到就忙于上市,没有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引起以上现象的原因,除了农资厂商擅自在药肥中加入禁限农药成分、误导菜农外,与市场不健全,化学农药使用成本低,见效快,用其它措施成本高、见效慢,市场蔬菜产品优质不优价,菜农不懂得绿色防控技术等因素有关。

2 保护地番茄农药残留主要控制技术

为了解决好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生产中农残超标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在做好产地环境选择基础上,针对本地区保护地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和生产中存在问题,摸索出一套保护地番茄绿色食品农药残留控制生产技术

2.1 农业防治技术

2.1.1 选择抗耐病虫的番茄品种 近年来受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影响,保护地番茄品种选择与以往有所不同。一般年份,育苗时间如在9月底前,首先要考虑抗(耐)黄化曲叶病毒的品种,如齐达利、东方美二号、艾丽娜等。10月中旬以后育苗的,要选择以抗叶霉、疫病、灰霉,耐弱光、低温的品种为主,如金冠粉王等。可结合不同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经过试种成功后因地制宜选用。从2013年秋冬温室不同番茄品种抗性试验来看,苏粉9、11号与东方美2号育苗和定植时间(10月上旬定植)、地点相同的情况下,苏粉9、11号发病率在90%以上,而东方美2号仅为7%。

2.1.2 注意轮作换茬,清洁田园 所种植地块每3~5a要与非茄类蔬菜轮作换茬1次,有条件的可进行水旱轮作。休闲期要注意翻耕晒垡、清洁田园。生产期注意平衡施肥,适度整枝打杈,及时清除病叶果枝,对严重病株要坚决拔除。同时,人工及时清除棚室内外的杂草,破坏病虫适生环境。针对近年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严重的情况,尽可能把番茄育苗期推迟至10月10日以后,以避开烟粉虱传毒高峰期,培育无病苗,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2.1.3 生态控制技术 充分利用保护地番茄生产环境的可控性,通过调控棚室内湿度、温度、光照、CO2,创造有利于番茄生长而不利于病菌发生和传播的环境条件,达到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1]。棚室及时覆盖无滴膜,采用高垄栽培,地面全部覆盖地膜。根据季节,早春铺白膜,秋冬铺黑膜,有条件的秋冬茬可覆盖银灰膜。从今年银灰膜、黑膜、白膜3种地膜对比试验来看,银灰膜的驱蚜防效达到了97.2%,大大地降低了蚜虫等害虫的发生量,驱避作用明显。浇水一定要采取膜下暗灌或微灌技术,切忌大水漫灌,确保棚室内无明水,控制棚室内的湿度和温度。晴天迟放风,保持较高温度,使棚顶露水雾化,棚温升高后(33℃)放顶风排湿;阴天打开通风口换气。秋季和晚春天气异常高温时,在棚室塑料薄膜上覆盖遮阳网,调节棚室内温度,以利于番茄生长,提高植株免疫力。据调查,采用生态防治技术的棚室内相对湿度比常规棚室低20~30℃。番茄灰霉病病果率为2%~5%,防治效果达90%以上;与常规药剂防治技术相比,在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显著减少的条件下,防效提高20%以上。对发生危害较重的番茄脐腐病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病果率降到5%以下。对番茄晚疫病、早疫病、叶霉病等病害防治效果也较为理想,未发病或仅轻度发病,效果略优于常规防治对照。生态控制处理区在病虫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整个生育期施药量较常规防治区降低60%~80%,农药施用次数减少了5~8次。

2.2 物理防治技术

2.2.1 采用高温闷棚技术 夏季休闲期,用塑料薄膜密封棚室,在强光照射下,使棚室内温度迅速升温到60~70℃以上,并保持一定时间,利用高温对大棚进行杀菌消毒,可有效防治蝇类、飞虱、蚜虫、根结线虫病及其它土传病害等病虫,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规范化高温闷棚技术对真菌病害防效达70%~80%,根结线虫防效30%~40%。

2.2.2 覆盖防虫网 育苗棚、温室和大棚前风口和上风口选用40目以上的防虫网进行覆盖,以阻隔害虫进入棚内。近几年试验结果表明,防虫网覆盖的好,基本上可免除甜菜夜蛾等夜蛾类害虫的危害,同时还可阻隔传毒的蚜虫、烟粉虱、蓟马等害虫的危害,防虫效果达70%以上,大大地降低杀虫剂的用量。

2.2.3 色板诱控技术 在保护地棚室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烟粉虱、蚜虫、斑潜蝇等。育苗时一般每5~10m2苗床面积挂1块黄板诱杀成虫[2];定植后每667m2悬挂大小为20cm×25cm黄板80~100块。试验表明(见表1),冬季温室内悬挂1块黄板/m2,21d后对田间烟发虱种群数量的控虫效果达到55%以上。

2.2.4 杀虫灯诱杀技术 在保护地棚室外选择空档处,每2~3.33hm2悬挂1盏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可有效地减轻保护地害虫的危害。

另外,播种育苗前要充分对种子进行消毒。播种前进行日光晒种1~2d后,放入55℃热水,维持水温均匀浸泡15min,进行温汤浸种,主要防治叶霉病、溃疡病、早疫病等;用清水浸种3~4h后,放入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种子20min,捞出洗净,主要防治病毒病等。

2.3 生物防治技术

2.3.1 昆虫信息素应用技术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成虫,秋季和晚春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成虫易从风口和大门进入室内,可把相应性诱蕊插入黄板事先打好的孔内或把线状性诱剂粘于黄板上,诱杀害虫,一般3~5粒/667m2。另外,还可应用食诱剂防治斑潜蝇等。

2.3.2 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应用0.5%苦参碱90mL/667m2防治烟粉虱、蚜虫。经试验,药后1、3、7d分别达到26.1%、55.2%、66.3%的防治效果。另外,还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防治夜蛾害虫;用多抗霉素防治番茄叶霉病、灰霉病、晚疫病,宁南霉素防病毒病,硫酸链霉素防治番茄细菌性病害等。

2.4 化学农药使用技术 要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了解其发生规律,选择对路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适时用药。同时,注意严格按照农药安全间隔期用药。根据番茄病虫发生种类、发生规律,制定病虫药剂防治方案,做到多种病虫能兼治的不专治。禁限农药只用1次。适用农药按安全剂量和次数使用。在实际应用中,做到杀虫剂与杀菌剂适当混用,长效与短效农药,保护性杀菌剂与内吸治疗剂轮换交替使用。

2.4.1 药剂选择及用药次数和药量 灰霉病、叶霉病发病初期用 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5%乙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1次。晚疫病发病初期,使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1次。青枯病等细菌性病害发病初期用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1次。猝倒病用50%异菌脲1 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喷雾防治1次,同时可兼治灰霉病、立枯病或茎基腐病等。防治蚜虫,每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对水稀释后喷雾防治1次。烟粉虱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或每667m2用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10~15g,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8~10g,对水喷雾防治1次。防治夜蛾科害虫,可选用茚虫威、虫酰肼、灭幼脲等药剂防治。施药时宜在清晨或傍晚成虫多潜伏于叶背时喷药,注意混合或轮换用药。

2.4.2 植保机械及施药方式选择 科学选用高效植保机械,如静电喷雾器、烟雾机等,喷药务求均匀、面面俱到,雾点要细,以喷湿透不滴为度,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和田间相对湿度,提高防治效果。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和程度不同,选择不同农药剂型和施药方法,特别是在多日连阴天,灰霉病等病害发生初期,适当选用百菌清等烟熏剂防治,效果更佳。

2.4.3 安全间隔期确定 果实达商品成熟时,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采收前30d停用。

3 小结

综上,在保护地绿色食品番茄生产中,控制农药残留,应遵循的原则。首先使用农业技术、生态技术、物理技术防治病虫,优先使用生物农药,适量使用低毒农药,慎用中等毒性农药,绝对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适时用药,严格按照药量和用药次数用药,同时注意交替用药和农药安全间隔期用药。

参考文献

[1]张淑莲等.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生态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2):122-125.

[2]戴率善等.徐州地区烟粉虱发生规律及治理措施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04(03):17-20.李瑛,丁志宽,杨秋萍,等.江台市烟粉虱的发生危害及控制,植物检疫. 2004(04):209-211.

[3]绿色食品日光温室番茄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蔬菜,2012(03):14-16.郑建秋,师迎春.保护地番茄主要病虫综合治理[J].中国蔬菜,1997(4):52一54.

[4]吕佩琦,李明远,吴柜文.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27-42.

(责编:徐焕斗)

上一篇:中药材地下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下一篇:不同药剂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