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绝对卧床时间的研究

时间:2022-09-23 06:22:05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绝对卧床时间的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绝对卧床的时间,缩短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卧床时间根据出血吸收时间,患者自觉症状决定,对照组绝对卧床4周。结果:两组患者出血吸收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首次下床时间相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率为96.7%,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

【关键词】 外伤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 绝对卧床时间

目前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中,没有明确规定患者绝对卧床的时间,只是按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绝对卧床4~6周的规定进行[1]。由于长时间的卧床,患者发生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废用综合征等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2月本院收治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入选标准:有颅脑外伤史,以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诊断,头颅CT扫描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见颅内蛛网膜下腔形状不规则的条索状高密度影),行腰椎穿刺检查,证实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无颅内血肿、无中线移位、无脑疝征象、无发现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严重胸腹联合伤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与护理方法 两组均采取基础治疗:常规吸氧、脱水降颅内压、抗生素应用、营养脑细胞、钙离子拮抗剂应用、防止水盐电解质混乱、对症支持治疗及常规护理。治疗组卧床时间根据出血吸收时间,患者自觉症状决定,对照组绝对卧床4周。

1.3 评价方法 分别在1周、2周、4周时观察,观察内容包括:(1)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症状(头痛、呕吐);(2)影像检查:出血吸收情况、并发症(脑梗死、脑积水、再出血)的发生例数及发生率;(3)首次下床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CT检查出血吸收时间为6 h~8 d,平均(31.7±7.8) h,对照组患者CT检查出血吸收时间为7 h~10 d,平均(35.6±6.1)h,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为12~29 d,平均首次下床时间为(19.8±3.1) d;对照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为27~32 d,平均首次下床时间为(28.1±4.6) d;治疗组首次下床时间相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

3 讨论

随着本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经济活动增多,交通事故及工伤意外导致颅脑外伤患者也不断增加,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对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据报道颅脑外伤患者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为12%~53%[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发病快且比较严重的疾病,约占脑血管疾病的10%,主要是由于动脉瘤或动一静脉畸形破裂出血造成的。由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2/3,动静脉畸形约占1/3。动脉瘤以40~60岁发病最多,动静脉畸形以20~30岁发病最多。对内科保守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统计,第一次发病死亡的占12%~13%,30%~50%的患者会复发。复发病的死亡率很高,6周后大为减少。由于蛛网膜下起出血后再次出血机会很高,而且再出血死亡率高。因此,为了使患者度过此危险期,对内科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主张要绝对卧床4~6周,饮食、大小便均在床上。

近年,在对此类患者的护理观察中发现,由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不存在动静脉瘤、血管硬化、血管畸形、高血压等基础病变,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多可在1周左右自行吸收消失[3],较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病程短。经过卧床1~2周,患者在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症状、影像学检查方面无明显异常。国内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绝对卧床时间方面的研究报道,但没有观察两组卧床并发症的比较。国外未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绝对卧床时间的研究报道。

参考文献

[1] 叶小兰,严冬秀.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卧床时间的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620-621.

[2] 刘玉芝,邱新文.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20):72-73.

[3] 张建军,宣宏飞,董伟峰,等.尼莫地平和脑脊液净化对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2):723-725.

(收稿日期:2012-08-10) (本文编辑:车艳)

上一篇: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及牙冠延长术治疗前牙不良冠... 下一篇: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