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

时间:2022-09-23 03:55:26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

[摘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构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指标体系,运用指标体系测评西部民族地区“五区三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程度,最后基于测评结果提出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测评

[作者]陈作成,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龚新蜀,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石河子,832000

[中图分类号]FD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147-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于西北边疆安全的新疆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批准号:07&ZD028)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阶段滞后、微观主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特殊的要素禀赋结构、地方政府大量介入微观经济活动等原因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陷入了“路径依赖”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民族地区,难点也在民族地区。这是由我国民族地区的战略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这两个目标,就要补齐西部民族地区这块“短板”,要建立健全统筹区域、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

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现实分析

改革开放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快速增长势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与生态改善的发展援助。另一方面是市场的支持,随着新一轮重化工业的推动,资源开采和加工类产业的市场需求增大,矿产品、原材料价格上升,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水泥等类产业较快发展,而这些产业往往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

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充裕,技术和人才相对缺乏。在经济增长方面,发展模式是初级要素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经济增长长期锁定在低层次、低效益的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一定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民族地区内部资本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依赖于外来投资。地方出于政府追求政绩的客观需要,担心过于严格的资源与环境保护标准会让投资者望而却步,从而倾向于放宽准入标准。这种倾向与短期政绩目标相一致,但与长期发展目标相冲突。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习惯、风俗,这既是民族地区的特色,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限制因素。投资者进人民族地区时,必须考虑到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增大了交易成本。民族地区本身的封闭惯性,对国内外与民族地区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构成阻碍,限制了要素的快速流入,削弱了区域经济潜力的发挥。

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问的矛盾,同时生产的发展与分配关系偏离共同富裕目标的矛盾日益突出,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较差,城乡收入差距加大,民族差距拉大,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绝对贫困等问题日益凸显。

二、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常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在某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最优发展方式为目标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当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变时,根据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尊重所处的历史情境、地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方式。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选择以最优发展方式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增长的粗放性、经济环境发展的非持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构成了现今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是外生的,内生动力不足,使西部民族地区难以实现自主的可持续的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内生动力的不足,从总体上看主要体现为“四个依赖”:产业成长依赖资源、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市场活力依赖国有部门与地方经济依赖政府财政。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包括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方式差距的共性问题,也包含着民族地区与我国发达地区之间发展方式差距的特有问题;既有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本身的因素,也有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既存在一些短期的、暂时性的发展矛盾,也存在着一些中长期的矛盾。加快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带动、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因此要加强民族地区的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培育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外延式增长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二是优化经济结构。西部民族地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要优化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结构。三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西部民族地区要基于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是社会发展成果共享。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发展成果的体现,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是让发展成果更能够体现社会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协调,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区域内分享的公平、公正。

上一篇:几句牢骚误终生 下一篇:钱唐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