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一点”故事

时间:2022-09-23 01:06:10

有趣的“一点”故事

古时候有个秀才,虽才华横溢却又有点目空一切,他的老师发现了这一点,就决定找个机会教训教训他。

有一年,秀才参加了科考,自感考得不错,就故意在考试之后问了老师一句:“听说您会测字算命。能否给学生算算前程?”老师问:“但不知所问何事?”秀才回答:“我想请问录取名次。”老师听了,看了看他,说:“如此请先写一字。”秀才并不谦让,而是立即挥笔在纸上点了一点,老师看了看这一点,立即开口算道:“由此看来,你有望考上一等。”秀才问:“是一等的第一名吗?”老师说:“不是。”秀才赶紧问:“是第几名?”老师看了看他,说:“暂不奉告,容我日后慢慢道来。”

不久,皇榜出来了,秀才果然不是“一等头名”,而是一等的最后一名。于是秀才再度找到老师:“我一向文采第一,‘点’是‘文’字的首笔。故而写了一点求教。如今我却成了一等末名,此事奥妙何在,能否明示晚辈?”老师发现教训他的机会到了,也就立刻侃侃而谈:“点,虽然是‘文’字的第一笔,可分明也是‘等’字之最后一笔。先前我见你写点时心浮气躁,正应了骄兵必败之古训,这才认定你非一等之首而是一等之末。俗话说,一点也不可含糊,此言之深意,你,真的深思熟虑,想过吗?”一番话问得秀才张口结舌,再细想开去,“点”果然是“等”字的最后一笔。自然,也就是打这天起,那秀才谦恭之极,再不敢轻言“文采第一”。

细想这故事,情节虽是虚构的。但故事中老师指点学生的方法却妙不可言。他发现学生的浮躁后,并不是立即表态批上一通――因为这时候的确缺少批评学生的足够的“理由”。即便批评了,效果也未必好,而是说了句“容我日后慢慢道来”,留了个悬念给学生――实际上是“促”其深思一下。而一旦考试结果出来了,批评学生的机会成熟了,这才侃侃而谈,亮出了两个证据:一是关于“点”的妙侃――“点”虽是“文”的头笔,却更是“等”的末笔;二是学生询问考试结果时的“心浮气躁”,这才使学生听了心悦诚服。且自此后“再不敢轻言文采第一”。

如此看来,批评的确是一种艺术,批评时的确需要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换言之。操作者只有精心“设计”好批评的程序,批得既恰逢其时又恰如其分,那批评才能如春雨,如东风,使人乐于接受。

上一篇:上网需要自律,警惕进入泥淖的第一步 下一篇:要纯真诚实,不要少年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