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时间:2022-09-23 12:40:08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数学新课标》中强调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激发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由“厌学”转为“乐学”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是当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由于受教师素质、教学设施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骨干教师较缺,学生生源主要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缺乏父母的关爱,整体上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优秀学生比例不高。在农村特别是较落后地区的农村小学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合作学习基本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呈现问题后,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开始小组合作。这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假如老师先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思考我准备怎么办,再组织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人人参与小组合作,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对怎样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略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组合,增强互信

合作学习要求人人参与,所以合理配置人员,达到最优化组合是首要条件。惟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应。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有向心力、凝聚力、共同促进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在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组合,目的是使小组内成员彼此间在熟悉的前提下,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发现组间活动效果有很大的差别。有的组很快就高效完成了任务,而有的组却无从下手。其中原因就在于优生与优生走在一起,调皮的与好玩的走在一起,学习基础较差的走在一起。如此一来,小组的合作就难于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我们就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学生个体特点等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每一个合作小组一般由4人组成,其中一名是优等生,一名是后进生,两名是中等生。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的人数组合使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效果明显。

三、要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是创新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但不是自由散漫地进行讨论,而是要选好时机,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讨论。经过实践和探讨,在教学中一般要把握以下几个时机:⑴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引导学生讨论;⑵出现难点,学生思想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⑶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对不对。当时,多数学生认为对,少数认为不对。我让打对或错的学生分成两组讨论。认为对的学生经过讨论,拿出一个圆,采用从中间对折、撕纸的办法证明其中一份是这个圆的 ,所以说它是对的,而认为错的同学也拿出一个圆,采用折、撕的办法,但不是从中间折,而是任意折,撕开后出示任意一份,问:“这一份是它的 吗?”认为对的学生齐声说:“不是。”另方追问:“既然不是,为什么说对?”正方同学哑口无言。认为错同学乘胜追击:“题中没写‘平均分’,怎样分都行。”认为错的同学用事实说服了对方,此时,大家一致认为“不对”,缺了“平均分”一词。课内,我及时抓往这一矛盾,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同学们的做一做、折一折、撕一撕,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达成共识。这样,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锻炼,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四、学会互助和支持是有效合作的关键

学生同伴间的学习互助、支持很重要。教学实践证明,来自同伴间的帮助远比教师的帮助效果好。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农村的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具体而言,要重视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1、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2、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通过组内启发,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组共同认识;通过组内帮助,提高学习的正确率;通过组内合作,学生养成更多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的学习效率。如一位老师在教“三角形面积”时,这样设计:“准备四组不同的三角形,每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发现了什么?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在实际操作中思考、摸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这样的探索后,同学们纷纷举手说:“老师,我们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于是,让举手的同学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同学们都能较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顺利地推出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但对于后进生来说,要他们自己解决这两个问题困难较大,因此,老师再问: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这时有的学生发问:“老师,为什么要除以2?”老师很高兴地鼓励他们说:“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这样使学生以后敢于大胆质疑,有利于发挥小组的合作学习的精神,共同探讨所遇到的问题。

五、让合作小组参与课前预习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预习是否主动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是在农村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无视预习,到课堂上疑点重重,感到吃力。教学实践证明,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总之,“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更不应成为一种外部强加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内部需要的自然过程,这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所积极倡导和当前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在小W数学学习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只有充分地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合作与交流学习”才能体现出实效性。

上一篇:电脑艺术设计中创意与灵感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信息化时代语文阅读学习的发展趋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