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生活化的科学课堂

时间:2022-09-22 11:14:45

如何营造生活化的科学课堂

摘 要:科学源于生活,小学科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同时获取有关科学的知识。

关键词: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99-01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倡导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

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其实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的课堂是指科学课堂的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如何营造生活化的科学课堂呢?

一、走进生活,使科学教材处理生活化

教材的编写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这就需要我们创造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具生活化。如“改一改”,四年级下册《蚕的一生》这个单元,根据我们北方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观察桑蚕改为北方常见的柞蚕。又如 “新的生命”单元,教科书中安排的是用南方比较常见的“油菜花”来解剖,了解花的结构。我也是采用“改一改”的方法,把“油菜花”改成了我们北方比较常见的在四月末开花的“桃花”,这样才可操作,否则对我们而言是不可操作的。在课上,学生用桃花进行解剖,了解到了花的结构。不仅知识上有所收获,技能上的收获更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二、走进生活,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科学教学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从而使学生对科学有一个直接的感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每次上课时,我们可以用一些生活事例引入课题:如在教学《溶解》一课时,我结合流感,提出:“早上我上班着急,但要喝板蓝根药块预防感冒,怎样让药块溶解快?”泡板蓝根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建议:“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药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在不断的讨论中思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教学过程生活化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生活情境”出发,是值得深思的,而这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混淆并带来困惑的地方。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行为、一些问题、一些实验操作或图片、网络等去激活。不论用什么方式,作为老师,始终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关注点。

在学习“彩虹的秘密”时,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散成七色光,那七色光可以合成一种颜色吗?学生对这个内容特别感兴趣,我适时抓住学生这个点,上了一节“课外课”。

我就利用补充材料里“牛顿盘”的制作材料,做了“牛顿盘”,又上了一节“课外课”。从彩虹的颜色、成因出发,再到把七色光合成白光,再到“牛顿盘”的制作,学生热情高涨,做的也不亦乐乎。可见,学生感兴趣的会很爱学,也会学得很好。

3、课堂思维生活化

作为教师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应用到现实中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

例如在理解植物“茎的运输作用”时,因为茎内的小管子是没法看见的。我就建议学生想一想家中的上下水道,上水道把自来水运输来;而下水道把脏水运输走。茎内的许多小管子就像我们家里的上下水道一样运输水分和养料。

三、走进生活,使探究材料生活化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一定的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我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如,在教学《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我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是酸奶瓶和学生喝牛奶用的透明塑料管,而不是实验室的烧瓶和玻璃管,实验的效果同样很理想。而且在探究各种各样的液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时,我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酱油、油、老酒、醋、可乐等,这些是学生每天在接触的液体,让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就更觉非常熟悉而且亲切。教学中如果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科学源于生活,我们的科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成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研究,我感受到把生活中的素材引入到我的科学课堂之中是行之有效的,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生的生命中种下科学的种子,成长中有了科学相伴,这样的生命不仅是快乐的,更是智慧的。

上一篇:关于通信管道与线路的设计及规划问题探讨 下一篇:小组合作写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实用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