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时间:2022-09-22 10:12:27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一、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可以是1年、1个季度或1个月),本国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收支账户可以分为三大类:经常账户、资本/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

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际收支不但经常账户连年出现巨额顺差,而且资本与金融账户也出现巨额顺差,被称为“双顺差”。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货物贸易差额和外国直接投资差额是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两大主要来源。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916亿美元,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389亿美元。在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2007年12月份达15282.49亿美元。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原因

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的因素有许多,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类:一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内部失衡;二是国际市场的影响。

(一)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1、国内居民储蓄大于投资,消费不足。一国国民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形成了该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余额,用公式表示为:

经常项目余额(CA)=储蓄(S)-投资(I)

如果一国储蓄率相对国内投资率较高,也就是S大于I,国内剩余储蓄就要通过经常账户顺差的方式把商品与劳务输出去。因此,过高的储蓄率维持了经常项目下大规模的顺差。我国各个商业银行的储蓄额十分高,2006年末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达161587亿元,2007年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达172534亿元。

同时,过度的储蓄挤占了消费,使得内需不足,我国目前消费需求并不旺盛,在这种居民限制消费进行预防性储蓄的情况下,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集中在出口。这样就使经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模式: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必须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而技术上又缺乏优势,使得经济增长只能依赖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继续保持低廉的价格。这意味着我国劳动力收入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收入增长过慢,收入预期降低,从而进一步严重限制了消费水平。同时进口又少,所以高储蓄和国内消费不足造成了经常项目的顺差。由表1可以看出2006年货物的顺差占经常项目的比例高达87.1%。

2、政府对出口采取优惠政策,使出口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各种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伴随出口的高速增长,形成了大量的贸易顺差盈余。

3、国外资本直接投资增加。由表1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均为顺差,商务部的统计显示,我国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FDI)总计74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吸引外资的政策密不可分,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济政策的基本点是对外贸易奖出限入、资本流动宽进严出,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使得国际直接投资FDI在国内总投资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支持资本金融项目顺差的最重要因素。此外,由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鼓励收购与兼并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手段。2005年,我国企业海外上市引入数百亿美元,直接推动了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的走高。与此相反的是,由于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较少,我国一直是资本的净流入国,两者之间巨大差额形成了资本项目的顺差,进而又将经常项目顺差越拉越大。

4、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刺激外部经济的失衡。内部经济均衡的衡量目标有提高就业率,保持物价水平的稳定和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要达到这些目标就会和保持国际收支均衡这一外部均衡的目标产生冲突。第一,提高就业率。我国就业问题形势很严峻,目前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出口。第二,实现国民经济稳步增长。在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是要保持出口量与进口量,这样将会导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顺差。这种内外经济均衡的矛盾使得内部经济的发展定然带来国际收支的部分顺差。

(二)国际市场的影响

1、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贸易顺差的转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了新型市场国家,而把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留在了本国。其结果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欧美市场的贸易顺差加大。在这种国际生产力布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以传统的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贸结构使得我国处于制造业的终端,承担了许多亚洲国家的转移顺差。由于我国更多、更廉价的劳动力,近几年来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国家和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已经被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这些国家对欧、美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我国。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持续扩大,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直接的关系。

2、在国际金融体系方面,以美元为主的国际结算体系和金融危机的教训,使许多新兴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储备以稳定本国金融。经过亚洲及拉美的金融危机的教训,各新兴国家为了稳定自己本国的金融,储备大量国际货币来应对各种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货币体系中,主要的结算货币是美元,各国积累了比较多的美元储备。只要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维持不变,各新兴市场国家维持较高外汇储备水平的这种格局也不太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我国多年的双顺差积累导致了目前的高额顺差。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对货币政策的挑战

由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央银行通过在外汇市场进行外汇买卖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因此国际收支状况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使货币政策面临很强的外部约束。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中央银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使国内流动性过剩,并引起了投资过度增长、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等一系列突出的经济金融问题,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双顺差带来巨额外汇储备导致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量增加,中央银行对冲巨额外汇压力加大

长期的双顺差使外汇市场一直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为了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不断买人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并相应地投放基础货币,近年来,基于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由于基础货币投放会通过商业银行的乘数效应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因而中央银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从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即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银行“对冲”掉。而近年来,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的差距越来越大(见图1),导致中央银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动与国内经济周期的走向基本一致,即国际收支高顺差与经济高增长相对应,低顺差与经济低增长相对应,因此外汇占款导致的基础货币变化与国内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往往发生矛盾。经济高增长时期,中央银行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而此时国际收支顺差较多,导致由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较多,与中央银行的调控意图发生矛盾,因此中央银行必须采取对冲外汇占款的措施。而经济增长走低阶段,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给,但此时国际收支顺差减少,导致外汇占款减少,基础货币难以增加。2004年以来,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大幅度增加,形成巨大的基础货币投放压力,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宏观调控当局需要防止经济由增长过快走向“过热”的时期。因此面对外汇占款迅猛增长的势头,中央银行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收回通过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以避免基础货币增长过快而导致信用膨胀。在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量由1999年的1万多亿迅速扩大至2006年的8万多亿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很大。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引发流动性过剩导致人民币对内贬值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中央银行买入外汇的基础投放量增加,使货币供应量大大增加,由于货币供应在源头上一直不断增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源源不断地增加。在此情况下,市场利率水平一直较低,这就刺激了资金的使用,导致货币乘数增大。基础货币供应和货币乘数两方面的作用,使近年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样就导致国内人民币供过于求,人民币对内发生贬值。人民币对内贬值,流动性过剩使得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和银行信贷总量大幅度增加,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膨胀,引发国内物价上涨。我国国内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上升,2007年6月CPI为4.4%,2008年CPI最高达8.7%,通货膨胀压力巨大。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使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货币政策协调困难加大

国际收支双顺差直接导致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理论上由市场自主调节汇率的变动,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但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企业对外依存很强,并且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会使大量出口加工企业面临倒闭,失业率也会增加。因此,汇率政策必须兼顾国内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双顺差使人民币供应量增加,人民币对内贬值,这就要求提高利率,但是,利率提高会使国外资金进入国内,加大资金与金融项目的顺差。所以利率政策必须要兼顾协调外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总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国际收支双顺差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很大的挑战,但总的来说,目前还是应该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重点性地应对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在一个比较平稳、健康的环境中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向耘.双顺差格局下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西部金融,2007(9).

2、生蕾.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影响与政策取向[J].问题探讨,2007(9).

3、吴晓灵.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货币政策[J].中国金融,2007(1).

4、王军.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的成因、影响及纠正措施[J].海南金融,2007(1).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上一篇:流程ERP中的成本控制研究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