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出心裁的比喻――约翰·邓恩的《跳蚤》赏析

时间:2022-09-18 08:07:27

摘 要:玄学派诗人出现于十七世纪,通常喜欢在他们的诗歌中运用别出心裁的比喻(conceit)。约翰・邓恩被认为是玄学派诗人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跳蚤》是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一,诗作以诗人向情人求爱的口语体写成,比喻出乎通常想象,反映了邓恩式的奇想。

关键词:玄学派诗人 奇喻 跳蚤

一、玄学派诗人和奇喻

Metaphysics这个词最早出现于John Dryden的著作Discourse Concerning Satire (1693)中,他曾批评邓恩在他的诗作中“affects the metaphysics”。后来,1779年,Samuel Johnson又把“Metaphysical”这个词延伸指十七世纪初期的一群诗人,即“玄学派诗人”(Metaphysical poets)。这些诗人是一群博学多才的人,他们的诗作以别出心裁的比喻(conceit)、口语化诗体、富于变化的格律等为主要特征。与此前伊丽莎白时代和此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诗歌相比,此派诗歌内容比较复杂,有比较浓郁的宗教神秘色彩。他们的诗歌中充满了紧张的心情和关于人的感情的议论和分析。这种诗通常用词简单,经常采用出人意料的比喻。句式简略凝缩,多为诗人以第一人称展开的一场与爱人、上帝及自身的辩论。玄学派诗在18世纪湮没无闻,到19世纪晚期及20世纪初又重新赢得了诗人们的注意,特别受到现代诗人T.S.艾略特的推崇。玄学派诗人的主要代表者是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乔治・赫伯特 (George Herbert,1593―1633)、理查德・克拉肖 (Richard Crashaw,1613―1649) 和亨利・沃恩 (Henry Vaugham 1621-1695)等等。在文学史上,约翰・邓恩被认为是玄学派诗人的重要代表。

奇喻(conceit)又可译作别出心裁的比喻,是比喻的一种,是把两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加以类比,使用明喻或暗喻的手段加以互相代换。玄学派诗人在其诗作中大量引用奇喻这种修辞方式。

二、作者介绍

约翰・邓恩出生于英国一个富商之家,他的早期教育是在家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后来先后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学习,但是由于他生于罗马天主教家庭,并信仰罗马天主教,所以均未获得学位。1591年,邓恩在伦敦法学院开始学习法律,在那里,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法律、语言、古典文学和神学。尽管他从其父处继承了一笔钱,但远远不能使他经济上获得自立。他不善经商,不得不以另一种途径在这个世界上立足。他只得依靠智慧、幽默、情趣、学识、勇敢以及别人的恩惠。他广泛阅读了神学、医学、法律和古典著作,因此在写作中,他有时显示出其不凡的学识、机智和幽默。

邓恩曾在欧洲大陆游历,也曾是宫廷中潇洒倜傥、前途无量的绅士。1598年,他被任命为伊丽莎白宫廷中伊格顿爵士的私人秘书。他的仕途似乎一片光明,邓恩也能够逢迎那些达官贵人,但是1601年,他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折。他与伊格顿夫人17岁的侄女秘密结婚,由此毁了自己的大好仕途。二人虽婚姻美满,但他上层的朋友们对他耿耿于怀,不肯原谅他,并解除了邓恩的职务,命人逮捕、拘禁了他。获释后的十多年里,邓恩不得不辛苦劳作,与贫穷作斗争,以供养妻子和十二个孩子。30多岁的邓恩已风光不再,他疾病缠身,穷困潦倒,郁郁不乐。后来,他改信英国国教,因撰文攻击天主教,维护国王权威而得到赏识,1615年,邓恩终于成为一名卓越不凡的英国王室牧师。邓恩非常敬业,由此而博得了良好的口碑,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个极有见识、给人印象很深的布道者。1617年,邓恩夫人去世,从此他放弃了世俗诗歌的写作,全心致力于宗教事业,1621年,他出任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教长。他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布道士之一,写出了大量的宗教训诫与宗教诗歌。1631年,约翰・邓恩去世。

邓恩的写作生涯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作品多为世俗爱情诗歌,基本主题是爱情,强调灵肉合一,此外也常有把爱情理想化的倾向,有时又对此加以讽刺。其代表作《挽歌与讽刺》(The Elegies and Satires)中的多数作品及《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中的大量诗文都是在他创作早期完成的。后期的作品多为宗教诗,描写人内心的冲突与斗争,但其诗作的风格没有本质上的变化。邓恩作为宗教诗人所具备的才华在他的《圣歌集》(Holy Sonnets)和最后一首赞美诗中有所体现。虽然邓恩生前也不是默默无名,但他的作品多是手抄流传,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生前印出的大概只有布道文而已。他的诗作在他死后两年才得以出版。

三、作品赏析

《跳蚤》写于1633年,是邓恩诗作中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一。诗作以诗人向情人求爱的口语体写成,语气富有调侃,比拟出乎通常想象,推理和结论也超乎意料,反映了邓恩式的奇想。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千古传诵的爱情比拟为跳蚤,男女双方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将跳蚤的身体看作是可以提供隐居场所的“城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跳蚤既吸了“你”的血,也吸了“我”的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融合为一体,而这样的结合是外人看不到的,因此就不会被人们冠之以“罪恶和耻辱”之名。但很可惜的是,最后女方杀死了跳蚤,也就掐掉了双方的联系,爱情的坚贞不渝受到了置疑。对于我们这些对美的东西有着偏爱的人来说,跳蚤的意象很难让人喜欢起来,相信在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意象也是有些另类的,而这种效果正是多恩所希望的。在诗的第一段中,诗人看见了那只先后叮过两人的跳蚤,便指着它向情人证明两人的鲜血已通过一只先后叮咬了双方的跳蚤融为一体,Me it sucked first,and now sucks thee,And in this flea our two bloods mingled be;(先是咬了我,然后又啮你于是我们俩的血液混在了这只跳蚤里你是知道的)而血的交融意味着生命的交融,诗人因此推断,两人的生命已经在事实上结合在一起了。第二段,诗人发现情人正抬手欲向跳蚤打去,便急忙劝阻,Oh stay,three lives in one flea spare,(哦,且慢,手下留情吧)说这样一来,被害的就是三条性命(你、我、跳蚤),三条性命就是三条罪(three sins in killing three)。第三段,虽然诗人进行了劝阻,但对方显然已经下手,掐死了跳蚤,所以诗人戏谑地称对方为Cruel and sudden,hast thou since Purpled thy nail in blood of innocence? “残忍”、“用无辜者的鲜血把自己的指甲染得红紫”。这时,对方回答说,虽然“我”的血也在跳蚤体内,可我并没有因为它的死而有半分虚弱,Yet thou triumphst,and sayst that thouFindst not thy self nor me the weaker now。听了这句话后,诗人赶紧应答,切入主题:既然如此,你答应我的求爱对你的名誉也不会有分毫的损失:Tis true;then learn how false fears be: Just so much honor,when thou yieldst to me, Will waste,as this fleas death took life from thee。到这里,读者才明白,诗人并不是在简单地叙述跳蚤吸血被打死这一事件,而是竭力想利用此来说服情人接受他的求爱呢。如此巧妙的构思,令人叹服。

邓恩的诗中常出现一种议论形式,有时是一种生硬的三段式。《跳蚤》的结构也是典型的邓恩式三段式。他好像是在对一位想象中的听众讲话,提出主题论点并试图说服听众接受这一观点。该诗遣词造句简洁明快,语言平白口语化,但很有力度,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首诗作中的佳品。

总之,《跳蚤》可以说是一首让人过目不忘的玄学派诗歌,在这首诗中,约翰・邓恩把奇喻运用得淋漓尽致,在我们为他的才学和奇想折服的同时,也让我们对奇喻和玄学派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上)[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M.H.Abrams,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上一篇:PSC中命题说话的定位及纠错训练 下一篇:逃脱不了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