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内斯·伊顿作品探析

时间:2022-10-08 07:44:14

约翰内斯·伊顿作品探析

[摘 要] 约翰内斯·伊顿是瑞士著名的色彩大师,也是表现主义流派的重要人物。通过对伊顿作品分析,发现他将色彩科学构成创建了12色相环,并将引入艺术,提出并推崇色彩与图形是一体的,且图形依附于色彩的理论。他的色彩学理论研究成果对后人在从事色彩应用与基础设计教学方面都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约翰内斯·伊顿 表现主义 色彩大师 色相环

一 、背景

20世纪初至30年代,表现主义盛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文学艺术流派,一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更是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有: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其作品一般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尤其在表达恐惧情感的作品中,通常呈现出对现实的扭曲和抽象化,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而且,表现主义作品在使用颜色上非常大胆,意在用颜色来表现情感,通常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达自我,就如康定斯基所言:“仅用颜色和形状就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感觉和情绪。”[1]约翰内斯·伊顿就是深受表现主义影响且其作品能够充分反映表现主义特色的色彩大师。他的作品的探索与表现韵味与马克斯·比尔和布里吉特·莱利以及表现主义的瓦西里·康定斯基有所类似。

二 、关于伊顿

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 见图1)出生于1888年,瑞士人,信仰拜火教。他不但是位画家、雕刻家,而且是位很有声望的美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毕生从事色彩学的研究,被誉为现代色彩艺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色彩大师。伊顿早年求学于日内瓦,1913年(25岁)开始在德国斯图加特艺术学院学习,受该院教师赫尔策尔的影响很深,从那里他获得了极重要的色彩理论知识。他的作品反映出对表现主义的巨大兴趣,对二十世纪的艺术颇有影响。伊顿从事教学工作于1916年(28岁),首先他在维也纳建立了一所艺术学校,后又加入到魏玛的包豪斯艺术学校,成为包豪斯一位特殊的教员,1923年(35岁)之前一直担任该校基础教学工作并编著教材,为包豪斯艺术学院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1926年(38岁)伊顿在柏林创办了艺术学校,并不断完善在包豪斯艺术学校的教学方法。1932至1933年(46岁)在克雷菲尔德创建纺织专科学校并任校长。二战后,包豪斯教学思想在欧洲尤为盛行,伊顿在苏黎世担任工艺学校校长时发展了包豪斯的思想,形成了“瑞士学派”。1954年(66岁)伊顿退休后成为自由职业画家,他著有《色彩论》、《设计与形状:包豪斯基础课程》、《色彩艺术》,其中《色彩艺术》是伊顿一生从事色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1961年(73岁)在苏黎世出版。

三 、伊顿作品探析

约翰内斯·伊顿一生致力于色彩的研究,因受到影响,他在《色彩艺术》中就曾说过,“光是色之母,色是光之子。”他专注于色彩王国那无穷尽的混合可能性中观察、感知、体味每一种相对独立的颜色及色于色之间和谐关系的处理,利用科学构成方式,通过简单的色彩对比效果及其分类,作为研究色彩美学适当的出发点来达到色彩表现的最强效果,他的色彩理论为后来的设计教学做出了显著贡献。

(一)、 伊顿12色相环与其CMYK理论数值鉴定

据相关资料显示,由物理三原色红、黄、蓝三色经过两两二次混合得出12种成彩虹及自然光色分色顺序排列的环形色块体系,即伊顿12色相环,是1961年由近代著名的色彩学大师约翰内斯·伊顿所著《色彩论》一书而来,可称伊顿色彩理论研究成果最重要成果。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2色相环结构成圆环形如图2(Itten Color Circle、1961)所示。细分其结构即发现中心是由三原色和三间色所组合构成的正六边形,连接六边形六个顶点,三个能构成正三角形的顶点就可以得到三原色所组合而成的正三角形,同时利用等边三角形三条高相等数学原理,得到三条高相交点为三角形中心点。12色相环最相对宽度的圆环内等分区域是独立区域,制作原理为将圆环直径顺时针按30°有规律的旋转切割,最后将调好的12个颜色分别填充至相应独立区域,这种巧妙具有逻辑性的构成形式在往后设计应用与基础教学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中,相对应于光源色和反射色,也常用两种重要的原色混合原理:红、绿、蓝(RGB)加法配色原理和青、品红、黄(CMYK)减法配色原理。对于光源色CRT或LCD、LED显示,常采用RGB加色原理,而对反射色输出终端彩色打印机等则常用CMY减色原理[2]。从物理学上说,两种互补色光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白光。色光加色原理可推出红、绿、蓝(RGB)混合得到自然色光,即白光。12色相环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及软件开发相对落后,因此,伊顿12色相环均由矿物颜料所绘制。在印刷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将试用印刷技术产生12色相环独立颜色的数值,CMYK是印刷色料的代名词,即C(青色)M(品红)Y(黄色)K(黑色)。要用印刷油墨来印刷出高质量12色相环就必须按照印刷色料减色原理将三原色分出。如图3所示中红色是由自然色光(RGB)穿透M(品红)滤色片上再次通过Y(黄色)滤色片得到为(R)红色,进而可推断红色CMYK理论数值为C:0,M:100,Y:100,K:0。黄色是有自然色光穿透Y(黄色)滤色片可得黄色,那么黄色CMYK数值应为C:0,M:0,Y:100,K:0。蓝色自然色光通过C(青色)滤色片再次通过M(品红)而来,其CMYK数值为C:100,M:100,Y:0,K:0。假设预置三原色基色为A。通过纵向数学模式定向扩散,两两二次混合调匀所得出三个独立色块,即绿色、紫色、橙色,并同时产生三对基本补色关系,分别是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蓝色与橙色如图4所示。据色彩理论分析得黄色颜料混合蓝色颜料而得出绿色,其应占50%黄色以及50%蓝色,乃黄色与蓝色CMYK值所推绿色CMYK色彩数值应为C:50,M:0,Y:50,K:0,但按照此数值印刷却并非绿色。而绿色是由自然色光通过C(青色)滤色片再次通过Y(黄色)滤色片而来如图5所示,推断绿色正确CMYK数值是C:100,M:0,Y:100,K:0。其中红色混合蓝色得出紫色,红色混合黄色得出橙色,其两个混合色各应占50%比例得紫色CMYK应为C:50,M:100,Y:50,K:0、橙色C:0,M:50,Y:100,K:0,假设预置绿色、紫色、橙色为B。再次通过相邻两色A与B混合得出相应色块黄绿色、黄橙色、红橙色、红紫色、蓝绿色及蓝紫色如图6所示,假设A与B混合得出色块为C。黄色与绿色混合得黄绿色,其应占50%黄色以及50%绿色,乃黄色与绿色CMYK数值所推黄绿色CMYK色彩数值应为C:50,M:0,Y:100,K:0。其中黄橙色、红橙色、红紫色、蓝绿色及蓝紫色同上理论得黄橙色C:0,M:25,Y:100,K:0、红橙色C:0,M:75,Y:100,K:0、红紫色C:25,M:100,Y:75,K:0、蓝绿色C:100,M:50,Y:50,K:0、蓝紫色C:75,M:100,Y:25,K:0。

综上所述色相环十二个颜色是以6个补色对成直径对立均匀分布,颜色依次分别黄色、黄橙色、橙色、红橙色、红色、红紫色、紫色、蓝紫色、蓝色、蓝绿色、绿色、黄绿色,以及其对应CMYK理论数值如图2所示。

(二)、与色彩应用

为何伊顿常年光头?为何伊顿习惯长袍加身?这是他信仰着一种古代中东地区盛行的神秘宗教,在基督教诞生前该宗教堪称中东地区最具影响,也是古代波斯帝国国教,即琐罗亚斯德教,中国历史上习惯称之为拜火教(世界第五大宗教)。《波斯古经》记载教义一般认为是神学中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是一个战场,罪恶占上风,向善挑战,主神是阿胡拉·玛兹达(意为“智慧之主”是最高主神,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它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也是天则、秩序和真理的化身。马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也创造了火,即“无限的光明”。),为了获得真理,必须遵循该教发展出来的一套身体和精神的修炼方法,坚持长期素食,纯净本身才能够纯净世界;简朴的生活,自我控制的精神是该教派宣传的中心,同时对火、光明、太阳神崇拜。伊顿在包豪斯任教期间为了表达自己的虔诚和纯真,长期光头和长袍披身,他认为学生的天才只有玛兹达神才能够启发和释放出来。伊顿在宗教中对火、光明及二元论崇拜的影响下创作了一系列有关色彩的作品。

如图9 1944年伊顿创作的(Space Composition 2)空间构成2,图中为简单几何图形构成。伊顿曾说:“色彩就是生命,因为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是死的”。[3]深色背景中用对比显明的有机补色关系来调和,并由简单的几何图形构成,深刻描绘了他身披长袍、头剃光头在黑暗社会现实中踏着色彩斑斓的阶梯通向光明未来,充分体现出拜火教中主神具有光明、生命、创造等德行对伊顿作品的影响,整体画面抽象、神秘的让观众充满无尽感叹与遐想,这样富有亲和力的组合仿佛让观众跟随伊顿创作灵感静静地去感悟神的存在。图10中尤为清晰。充满光明的太阳图形中巧妙结合12色相环并将12色由外向内进行明度渐变填充,有学者认为太阳是伊顿分析出12色相环的根本原因,1664年牛顿成功应用三菱镜将太阳光折射出七种颜色,伊顿在研究色彩时应用该光学原理总结出12色相环。图10中的色彩明度渐变结合发散式太阳图形充满着视觉张力,也印证伊顿对色彩应用上的独特表现。宗教教义中二元论表现为善于恶不断斗争,善恶本身互补而又对立的现象,伊顿在此影响下创作的图9图10中平凡补色调和应用可推断受到二元论影响。

(三)、色彩与几何图形的联系

曾许多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独特艺术作品时经常用到几何图形来作为创作的基本型,而伊顿在这方面也是独具匠心。1916 年约翰内斯·伊顿在一段笔记当中说到,色彩与简单几何图形之间存在着有机关联,方形、圆形、三角形与色彩应该具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图形亦即色彩,没有色彩,就没有图形可言。图形与色彩是一体的……最简单、感性的图形与色彩是一件艺术品最恰当的表现手段。因此,伊顿在包豪斯任教时强调色彩训练和几何形态训练的结合。

几何图形都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表现价值,特定色彩与相应几何图形相结合的符号也具备特定地能指与所指,例如图11伊顿在1944年创作的Die Farbe (The Color颜色),该作品运用三角形作为基本型有规律纵向横向颠倒复制而成,也可以说是有六个三角形组合而成的六边形在做四方连续构成。作品主题“Die Farbe(颜色)”中的色彩对比醒目而突出,而纯色对比中加入黑白两色作为附属,这巧妙的组合方式使得整体清晰明朗,整体画面倾斜和右下角蓝色三角形蓝色区域夸张的放大处理,无疑能够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画面中每一个交接点的精心设计最终打乱了平静,使空间运动起来。从作品中的颜色比例以及它们之间所处位置上来分析,视觉中心白色三角形三个顶点对应三角形均为对比色黑色区域,而白色三角形三条边所对应区域却用灵活三间色在填充,间色区域又可视为画面的灰度块面,再加上对比色彩的存在,使该海报的黑白灰层次关系十分明确,让观者在视觉上自然而舒适。伊顿在《色彩艺术》中指出“对比效果及其分类是研究色彩美学时一个适当的出发点。”[4]作品中伊顿应用4对补色并填充有点对称的基本型之中,使得整个作品具有现代主义特征和人文气质,充分体现出瑞士表现主义平面设计的简约精神。

又如图12,Horizontal Vertical(水平垂直)是1915伊顿创作,当时他27岁。在作品分析发现整个画面均已方形为基本型从中心向水平和垂直构成,水平方向方形从下方成阶梯状由外往内渐变,垂直方形比例及位置随意性较大。伊顿曾经常在课堂上提到,不论艺术如何发展,色彩永远是首要的造型要素。在《Horizontal Vertical》中只有比例不等的方形作为基本型,然而颜色给予了他们动感,水平方形中有外向内色彩纯度与明度慢慢变化,水平向中有冷暖色调之分,图形只是应用色彩比例及位置罢了,形依附于色也就印证伊顿上面所说色彩永远是首要的造型要素,他这一观点对往后的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深刻的影响。

四、结语

伊顿的作品是色彩语言的理性演绎。他将色彩美学从印象(视觉上)、表现(情感上)、和结构(象征上)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在作品中注入了科学理性的思考。伊顿艺术创作一方面具有非常敏感的形式认识,另一方面则又有高度的宗教化,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色彩大师,他用科学理性的色彩语言来诠释任何色彩美学理论都应以色环为基础,并由此分类。他本能地从色彩对比、色彩比例及位置中创作着充满数学原则的作品,并用独树一帜的视觉语言形式表现出最强效果。他的作品色彩自由表现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既是“色彩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得到体会和理解 …… 他能把崇拜者的梦想转化到一个精神境界中去。”[5]

伊顿的作品色彩与几何形的契合、渐变的规律分布,科学构成与自由表现的完美结合,引导着不同的接受者沿着各自对作品的感受痕迹去探索,从而获得不同的视觉享受,并具有较强的跳跃性却又是最高度的统一,让人们意识到颜色都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对我们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伊顿对待色彩理论和教育是严谨且高标准的,尤其他对色彩理论的竭力推崇和探索研究,使得往后从事艺术人士形成了对于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色彩。伊顿在色彩理论研究及应用领域取得的成就,对现代设计界及现代设计基础教育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瑞士)约翰内斯伊顿(Itten,J.)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3).

[2]吴卫,肖晟.色彩构成[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3]左明刚.色彩语言的情感表现力[J].美术大观.2010(02).

[4](法)丹纳(H.A.Taine)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瑞士)约翰内斯伊顿(Itten,J.)著,杜定宇译.色彩艺术[M].上海美术出版社.1985.

上一篇:简论民族音乐 下一篇:保罗·朗多尔米与音乐历史之间的完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