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洛克的礼仪教育观及其现代启示

时间:2022-10-16 12:55:41

约翰.洛克的礼仪教育观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他在礼仪教育观中所体现出的关于绅士培养、儿童教育和教师修养的内容进行探讨,对我国现代社会有值得推崇的重要意义,并产生深刻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礼仪教育观 现代启示 教师修养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政治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漫话》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哲学上,他继承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了“白板说”。“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人生下来的心灵仿佛一张白纸,能随意在上面涂写。这种观点成为他道德教育学说的理论依据。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在“绅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从培养“绅士”的目的出发,对教师修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些都给予我们很多的现代启示,并对今天的教师修养产生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洛克的礼仪教育观

1.礼仪教育是培养绅士的必要途径。洛克非常重视道德的培养,认为英国的“绅士”只有接受礼仪教育,才能在上流社会中周旋。⑴具有理智、大方的品德。在交往的过程中,“无论何事必须具有优雅的方法和态度”,并在众人的面前显得“得体”。⑵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在交谈中“谦恭有礼的态度既不会遮掩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度;反而可以使他们引人注目,使他们所说的话占尽风头。一个不当的论据或是平庸的观察这样提出时,加上几句不同凡响的礼貌的对他人的意见表示尊重的开场白,便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声望和尊重。”⑶养成礼貌、节制的习惯。他认为“当别人正在谈话的时候前去插嘴,用反驳去打断别人的说话”是一种极其鲁莽的行为,即使反驳时也要“极端温和,措辞要婉转”,禁止“不合时宜的,使人动怒的言语和举止”。同时,他反对“礼节过繁,固执地坚持不合时宜的、令人不能不感到愚蠢或羞辱的礼节强加于人”,而应“与人交流时对每一个人表达一种合适的普通礼节及致意,借以表明自己的尊重和善意”。

2.礼仪教育是儿童成长的稳固根基。洛克强调儿童的礼仪教育要“及早抓紧”,使他从小在言谈举止上“养成温文尔雅、谦恭有礼的习惯”。良好礼仪的形成需要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反复的、刻苦地训练,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礼仪文书的表达。好习惯一旦养成,就能很自然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并在今后的社会交往中,显现出良好的风尚。同时,对于儿童在训练中所表现出的优劣,要采用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主要是一种称赞、鼓励和赞扬,而非物质。要多奖励、少惩罚,因为“儿童对于称赞与鼓励――也许比我们所想到的还要早一些,是极其敏感的”,“他们也会为自己行为的优雅而自豪”,而对于惩罚,尤其是鞭挞,是“教育上最为不当的一种方法”,会使儿童感到屈辱,在心灵上埋下阴影。

3.礼仪教育是教师修养的首要内容。洛克认为“做教师的人,首先,必须有良好的教养,娴于礼仪”,才能为儿童树立榜样,并培养成上流社会所需要的“绅士”。他对于优秀教师的标准是“应当拥有良好的教养,通晓礼仪,无论何时、何地以及与哪种人打交道,都有适当的举止和礼貌”。他还强调:“一个有才华而又上了年纪的人,尽管他自己对于任何学科没有多少心得,仍可以指导学生深入学习……但是他若对于人情世故尤其是礼仪,是一个门外汉,他是决不可能将被指导者引上正途的。”而且这种修养是表里如一,贯穿始终的。由此,洛克对于教师修养的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⑴具有高标准的道德素质。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有德行、有能耐而又具有礼貌与良好教养”的“绅士”,且“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幸福,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教师应具有“很大的镇定力、忍耐力以及温柔、勤勉、谨慎种种道德的人。”他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校所教的主要内容,认为德行的培养只能在家里由父亲或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来完成,而反对到学校去受教育。挑选教师要“比平常格外小心,存一种替他选择配偶”一样的谨慎态度。而“宜于教育青年绅士和形成青年绅士的精神的人不是到处都可以找到的。”“应从四处去访求”,在寻求“一个教员或导师的时候,不可照普通的情形一样,心里只是想着拉丁文和逻辑,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是品质。”⑵具有“为人父亲”的责任意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洛克也提出:“假如你能得到一个导师,他能自居于为人父亲的地位,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喜爱这种事情而又自始就能努力去把它们付诸实施,并感到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工作,热心这项工作,孩子在学习与礼仪方面,必定能在短期内获得意外的成就。”他强调必须尊师重教:“为了保持导师对于学生的威信,对于聘请的家庭教师,全家人同样尊敬他,因为父母或别人轻视的人,你是不能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父亲应当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敬导师。”⑶具有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洛克指出教师一定要表里如一地言传身教,因为“儿童的行为方式,大半通过模仿得来的”,“与榜样相比,没有任何事情能这么温和而又深入地打动人的心扉”,所以,“导师应以身作则,导师自己如果任情任性,那么,教训儿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量的,自己如果行为邪恶,举止无礼,则儿童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也就无法改正。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被采纳;所以,他应该时时留心,不可使儿童受到不良的榜样的影响。”而“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一旦你把他们熟知的人的榜样指给他们看了,同时说明它们为什么漂亮或丑恶,那种吸引或阻止他们去模仿的力量,是比任何能够给予他们的说教都大的。”所以,他要求“做导师的人自己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⑷建立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洛克认为教师在训练上要对学生严格要求,鼓励他们主动探究,不能强迫,甚至鞭挞学生;而在平时应像慈父一样关心、爱护他们,“态度温和,多与学生攀谈。”“对学生表示一种慈爱和善意。”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感觉“舒适自如”,“获得他们年龄应有的自由”。教师要“在他的一切教导上面还要加上和蔼的成分,他的整个举止应该显得慈和,使学生知道他是爱他,为的只是他的好处,这是使学生发生爱好,使他因此肯去听课,与他爱好他所教导的事项的唯一方法。”他强调:“负责教养青年的人,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⑸具备良好的礼仪风度。洛克认为礼仪应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是矫揉造作的姿态。“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他强调:“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一切成就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

他要求教师应具有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气质和风度。他指出:“导师的重大的工作在于养成学生的风度,形成学生的心理;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怀抱德行与智慧的原则;在逐渐将人世的真情实况显示给学生,在使学生喜爱,并且模仿优良的与值得被人称誉的行为;在当学生正做这种行为的时候,给他力量和鼓励。”

二、洛克礼仪教育观的现代启示

1.规范个人的社交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仪规范着个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只有人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他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被时代和社会大众所接受。

2.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古人早已总结出礼仪在百姓安居、国家安定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在当前民主社会中,礼仪同样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沟通社会不同个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人们的心灵得到进化,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逐步增加。家庭作为社会团体中最小的单位,关系到整个大家庭的长治久安。要将这种平等友爱的礼仪观念从家庭扩散到社会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

3.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几百年过去了,绅士的徽章仍然属于英国,他们一直恪守着自己的礼仪传统,而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丰富的礼仪思想,如何来维护、发展、运用它们,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西方的礼仪文化正在逐步占据着我国的市场。我们应在批判吸取的同时,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完善教育的内涵外延。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也随之发展:它既包含有深厚的文化,又囊括了精妙的伦理;它既属于教育的内容,又属于教育的手段;既是技能教育,又是做人教育。这些都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完善。

5.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担负着重大的职责。因此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通过“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在学习和生活中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和毅力,对学生表现出满腔的热情和关怀,同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业务技能、创新的思想观念。

6.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师生关系体现为师道尊严。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由管理者转化为指导者,由传授型转变为研究型,由主体转变为主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7.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在长期注重智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尤其是礼仪教育。考查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形成了一种道德习惯,而这种道德习惯的养成要靠持之以恒的礼仪教育。它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表达对交往对象的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品质。因此我们应从小陶冶他们的言谈举止,最终将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并形成高尚的品德。

8.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儿童与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方式等会在儿童长期的耳濡目染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方面我们提倡家长要做儿童的榜样示范,家庭成员之间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另一方面,家长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儿童习得良好的习惯,而不应仅靠说教和惩罚。要和儿童讲理,多奖励,尽量避免体罚,而必要的责备、斥责应该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也不能放纵不管,流于溺爱。

总之,洛克作为17世纪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礼仪教育观集中反映和代表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目的是为了培养新兴资产阶级所赏识和需要的青年绅士的风度品格,这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是教育领域中一座意义重大的里程碑。尽管他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有着双重性与不可避免的时代阶级的局限性,但仍然有值得推崇的现实意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洛克著,杨汉麟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郑磊: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

上一篇:英文授课医学院留学生管理及思考 下一篇: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