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山区,促进沟域经济健康发展

时间:2022-09-22 09:05:22

重新认识山区,促进沟域经济健康发展

编者按:沟域经济是近几年北京山区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发展中表现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其内在规律及其表征值得我们总结与提炼,值得我们引导与推广。2009年10月17日至18日,由北京市农业工作委员会主办、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承办的“北京沟域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延庆召开。此次论坛以“探索新模式,建设新山区”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战略部署,科学阐释沟域经济理论与内涵、探索北京沟域经济发展体系,为山区发展提供科学借鉴。北京农学院院长、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院长王有年教授在会上作了论坛主报告《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本刊记者就北京沟域经济的内涵、特征与模式,实践效果与理论意义,发展的潜力与前景,需要解决的问题专访了王有年教授。

记者:王院长您好!我国是一个山区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近2/3的国家,如何发展好山区的生态建设、产品开发,把山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沟域经济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路。请您谈谈什么是沟域经济,它的概念、内涵、以及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王有年:好的。“沟”在《现代汉语字典》里的字义为“一般的水道,或者人工挖掘的水道。”而古代《说文》中对“沟”的解释更为具体,即“沟,水渎,广四尺,深四尺。”“域”的基本字义为“一定疆界内的地方,或者泛指某种范围。”“山沟”是指山区雨水汇集流通的路径。“沟域”是指直接贯通沟的组合。“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沟域为地理空间,以内聚力发展变化为基础,实现山区增长极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沟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等相互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

“沟域经济”是在探索北京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总结提出的。《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立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构架,为落实这个规划,北京市委市政府制订了相关文件,将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和平谷等五个区县以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通过增加地表水源、林木保护等生态方面的评价指标,把生态优先摆到了一个特别重要位置。这既为山区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过去,以资源开采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地区,承受了产业转型带来的地区经济受挫、农民收入下降、替代产业发展缓慢等不利影响,也在积极探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共存、相促进的发展模式。

同时,市委、市政府从宏观上总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一揽子“绿山富民”的政策,山区生态涵养建设与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木绿化率和水土流失治理率分别达到70.5%和63.6%,与2004年相比分别提高2.6%和11%。二是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实现了“区区通高速”、“村村通油路”。山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分别比2004年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三是产业调整效果初步显现,目前已有70%以上的固体矿山关闭,工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一直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旅游已逐渐成为山区的主导产业,旅游收入、接待人数占10个远郊区县总量的80%以上。四是收入水平持续提高,2008年山区人均纯收入达9248元,同比增长12.3%。

由于山区生态环境变美、山区农村变美、山区农民文明程度提高、山区的民俗文化得到保留、完善和传承,城市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提高、对自然休闲的消费需求增长,推动了山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区县由农民自发搞民俗旅游接待村,发展到集中连片式发展,并对特色民俗旅游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挖掘文化元素,加以包装宣传。如怀柔区不夜谷、房山区十渡、密云云蒙风情大道等,逐步形成一个成规模、有特色、上下游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区域性产业带,从而形成了沟域经济发展的雏形。同时,部分区县已经认识到这种山区发展模式必将成为解决山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矛盾共存的突破口,尤其是门头沟率先提出发展“沟域经济”的概念,并将全区山区划为十八条沟,分四种模式进行打造,其成效正在不断迸发出来。目前,北京山区沟域经济已呈燎原之势。至今七个区县已有近70条沟域完成或正在进行整体规划,17条沟域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另外还有29条沟域的规划正在编制。这些沟域在山区占据很大比例,共有739个行政村、17.3万户46万农民,沟域中具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生态产业资源,共建设241个旅游景点,319个旅游度假村,639个观光采摘园,267个民俗旅游接待村和8668个民俗旅游接待户。据统计,2009年北京投入3.5亿元到沟域经济项目建设中,涉及到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园、休闲娱乐、民俗户改造等上百个项目。北京沟域经济进入较快发展阶段,2008年6条示范作用的沟域年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2008年雁栖不夜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00元,同比增长12.9%。

“北京沟域经济”可以说是在北京城市发展推动下形成的外延式或需求拉动式的生态沟域经济,主要以生态涵养与保护为基础,以生态建设与休闲旅游产业为龙头,集生态涵养、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和人文价值于一体,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集约经营、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其内涵丰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生态优先。“沟域经济”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立足首都经济,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与服务产业,以涵养保发展,以发展促涵养,实现生态涵养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山区开辟一条生态友好型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生活丰富。北京市人均GDP已经接近10000美元,市民总消费水平在上升,休闲旅游消费在增长。沟域经济以发展休闲旅游产业为主,对沟域产业进行合理配置,对村庄进行科学布局,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有效对接和融合,变农业产品为旅游产品,变农业园区为旅游园区,变生活资料为旅游资料,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丰富了市民生活。同时,农民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生活观念更趋于城市化,市民与农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生产集约。立足于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沟域经济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以沟、谷、川和公路沿线、河流沿岸为依托,吸引产业集聚,采取集约化经营。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商务会展物流业等生态友好型新兴产业,形成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新发展格局。四是规划先行。沟域经济以统一规划为先导,利用资源优势,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精心打造。沟域内的各项建设项目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依法有序进行。五是农民主体。广大农民是建设新山区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建设沟域经济的主力军。坚持以人为本,培育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闯市场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试点沟域内的各项工程,优先农民干;社会力量参与的,也要把吸纳农民就业作为重要条件。六是政策集成。充分利用现有小流域治理、新农村建设、“十百千”工程、生态搬迁等政策,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新村创建、生态建设、旅游开发等工作统筹考虑,搭建沟域经济发展平台。七是文化创意。运用文化生产力提高农业附加值。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融入文化创意,升级特色农产品价值,拓宽销售渠道,克服农产品季节性强、产品单一的弊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挖掘农村传统文化,整理、传承民间各类传统艺术活动。培育发展特色艺术品制作,提升产品的内在品质。八是开放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功能为纽带整合区域资源,合作开发,共同发展,实现山区与城区优势互补,实现山区与城区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协作,共同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整合区域资源,推进山区县之间的产业互补和整体发展;加强与城区乃至国内国际的合作,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为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沟域经济是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是高效富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经济形态,是凸显首都资源特色的经济形态,是点线面协调、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形态,是服务首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经济形态。沟域经济代表了北京山区未来发展的方向。

记者:正如您刚才谈到的,沟域经济已经在山区一些地方蓬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回顾总结北京沟域经济的发展,它所具有的特征又有哪些?请您谈谈。

王有年:首先,在发展理念上,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绿色是山区的主色调,是山区的生命线,是山区最大潜力所在。成功的沟域都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坚持生态优先,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文明。如长达15公里的怀柔区雁栖“不夜谷”,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沟域内的拦沙坝营造出水景观,村庄和餐饮点普遍建起了小型污水处理厂,山路两侧林木郁葱,一沟清水常年流淌,近千盏太阳能灯照亮山区的夜空。沟域内涉及5个行政村和13个自然村以及周边神堂峪、莲花池两个风景区,设有自然生态区、红螺文化区、休闲垂钓区、长城文化区、度假养生区、旅游运动区,还汇集了川谷、山吧、劳模山庄等108家休闲度假场所和480多户民俗旅游接待户。游客在此不仅可以西线玩水、东线游山,还可品赏“虹鳟鱼”、“栗子焖肉”等民俗特色菜肴。2008年,“不夜谷”共接待游客113万人次,年创旅游综合收入1.36亿元,户均增收2000多元。

其次,在产业布局上,实行以点成线、以线带面,融合发展。沟域经济的发展与演化是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以当地某一特殊资源为依托,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逐渐形成产业集聚的经济外部性。成功沟域的特点之一,是都由若干知名度高、吸引力强的龙头产业点,形成超强客流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如雁栖不夜谷内及周边有红螺寺、雁栖湖、古长城等景点,有山吧、那里、山野度假村等餐饮住宿点,有官地、神堂峪等民俗旅游村;妙峰山玫瑰谷有春季盛开的高山玫瑰、有闻名华北的香道庙会、有高品质的樱桃谷、有青少年教育基地龙凤岭水保科普馆。成功沟域的特点之二,是沟域内都有生态道路或河流将每个产业点及周边区域串连起来,形成一个产业内涵更加丰富、功能更加齐全,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区域经济。如昌平以兴寿镇区麦辛路为主线,形成带动5个乡镇发展草莓产业的区域。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4500亩,日光温室近2000栋,一季能收获250万公斤的草莓,昌平草莓80%用于销售、15%用于采摘、5%用于深加工。农民种植草莓每栋温室每年总收入在2.5万元到3万元之间,纯收入在1.5万元左右。成功沟域的特点之三,是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互动、互促和融合,吸纳就业能力强,成长性好,潜力巨大。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面向首都市民,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开发特色手工艺品。如怀柔东帽湾的西洋参与各类采摘观光园,积极向第三产业延伸,发掘第一产业的旅游观光功能,提高产业效益,吸纳农民就业。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以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农业副产品或废弃物,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如平谷的圣林干花、昌平的卉隆干花、门头沟的玫瑰精油等,对农民技能要求不高,市场好,前景大。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开展农村工业旅游。密云、房山等区县把葡萄酒的生产加工过程向游客开放,办起酒堡,受到游客欢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第三,在建设模式上,采取统一规划、政府扶持、集体搭台、农民主体、社会参与,聚集人气。“统一规划”指由沟域所在地乡镇政府组织,对沟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产业方向、外观风貌等,进行科学规划。“政府扶持”是指:由政府集成市、区县财政和部门资金,集中投资建设的道路、造林、水利工程等村庄基础设施。“集体搭台”指:由所在村负责规划与实施村庄改造与产业发展,发动与培训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建设。“农民主体”指:对农户发展产业、改造房屋,以农民投资为主,政府和集体主要是服务引导,有条件时给与扶持,如樱桃沟村和官地村,对农民改善住宿接待条件翻建房屋,集体按户给与少量引导性定额补贴,投资主要由农民自己筹集。“社会参与”指:对沟域内有带动力的产业项目,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吸引社会投资者以合作、合资、独资等形式参与建设,如斋堂川古村落建设、汤河司马台紫草香堤,都以合作形式引进了社会资金;雁栖不夜谷沿线108家休闲度假场所,总投资6.5亿元,其中90%均为社会资金。事实表明,山区优美自然生态环境所蕴藏的商机对社会力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社会力量的加入不仅带来了充足的资金,更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经营方式,加快了山区沟域经济建设的步伐。

第四,在内涵开发上,注重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创意农业是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呈现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的特点。一方面,创意农业具有高文化品位,它能够将单纯的农业生产与丰富的多元文化相结合,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过程赋予文化内涵和价值,给人以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另一方面,创意农业具有高科技性,许多好创意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科技手段才能实现。创意农业要求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发展新思路,去积极挖掘和开拓文化生产力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和价值空间。成功的沟域都实现了文化与科技元素的融合,开发出一系列创意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平谷区通过科技手段将桃树培育成盆景装点居室;延庆县柳沟村利用传统的豆腐加工技术,迎合市民追求安全、养生的需求,创意出远近闻名的豆腐火盆锅盛宴;密云、怀柔等区县以“玉米迷宫”为主题开发多种休闲和旅游产品,产生的直接收益约是玉米生产价值的20~50倍。斋堂镇挖掘京西古商道、驿站文化,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了众多的探秘者。

第五,在市场营销上,突出特色,打造北京沟域品牌。随着旅游业发展的多样化,品牌已成为生态旅游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成功的沟域非常重视品牌建设,积极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旅游人才培养,努力形成特色品牌,提升知名度。一是产品具有独特创意。平谷区大华山镇泉水峪村培育出生肖桃、奥运福娃桃、美人桃、寿星桃四个系列的个性化大桃,这些造型各异的艺术桃不仅好看,价格也要比一般桃高出2至3倍,寿星桃的价格更可达到十几倍。二是挖掘特色资源。如渤海镇的"栗花沟"以明代板栗做品牌,打造怀柔特有的板栗文化,将渤海镇三渡河至渤海所一线的沟域经济带,打造为发展板栗、核桃,重点培育南果梨等果品的重要基地,并在沟域两边建设绿化、小品景观、湿地公园等观光工程,满足游客娱乐休闲。三是注重推介宣传。如怀柔琉璃庙镇利用节事活动扩大宣传,提高影响力。先后通过申报崎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举办“敛巧饭”民俗文化节、全国场地越野车锦标赛和鬼谷文化节等活动,促使当地群众对生活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促使外地游客对琉璃庙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提升了知名度。四是提供热情、有特色、高质量的服务。民俗户接待的客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回头客多、客人相互介绍来的多。

第六,在发展宗旨上,坚持服务首都、富裕农民。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要素不断向乡村转移,形成涓流效应。成功的沟域抓住这一契机,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业,增加农民收入。如密云县库区5个乡镇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环水库生态旅游,通过从事民俗接待、特色餐饮、垂钓娱乐、有机农产品消费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以“云蒙风情大道”为主题的生态特色旅游线路,尤其是溪翁庄渔街已成为市民品鱼尝鲜的胜地。

记者:结合北京发展沟域经济取得的效果和实践经验,请您总结一下沟域经济发展模式,以供其他地区发展沟域经济能够有所参考和借鉴。

王有年:根据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和“一沟一色”,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文化创意先导模式。通过创新思维改变人们现有的消费理念、方式和途径,依托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密云汤河沟域“紫海香堤”以“浪漫香花,山水长城”为定位,以现有汤河农业和村庄人员为基础,以生态农业、花草种植为基地,以周边的水域环境和错落有致的山体为依托,建设成集养生、度假、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长城脚下最具时尚浪漫、国际型的香草庄园。庄园由香草艺术园、香草产业园、汤河香草亲水乐园、香草艺术庄园、生态农业与果园示范区5部分组成,种植了薰衣草、紫苏、万寿菊、马鞭草等品种。目前,紫海香堤艺术庄园直接吸纳劳动力300多人,带动340户、526口人,人均增收500元。

二是特色产业主导模式。利用已有的特色支柱产业资源,注入科技、绿色、健康内涵,配套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特色产业。如平谷大华山镇依托大桃产业打造桃花谷沟域经济,昌平南口镇重点发展百合花主导产业,房山琉璃河镇建设以肉鸭加工、面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怀柔雁栖镇神堂峪的“虹鳟鱼一条沟”等。

三是龙头景区带动模式。以国家认定的景区为龙头,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休闲旅游业发展水平和产业培育层次,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形成辐射面较大的经济区域。例如房山区以十渡景区为龙头打造“十渡山水文化休闲走廊”,通过对已有乡村旅游资源的提升与整合利用,发挥其与周边优质景点的连动作用,融合当地文化,打造一个品牌化的乡村旅游示范带,带动周边产业兴起和农民致富。

四是自然风光旅游模式。依托现有自然景区,重点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并带动特色林果业、农业观光园区和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例如延庆千家店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启动了“黑白河沿线百里山水画廊工程”,提高乡村旅游的硬件条件和接待能力,提升旅游环境档次和水平,打造出远近闻名的“百里山水画廊”,大大推进了沟域经济的发展。还有门头沟灵山沟域、百花山沟域等。

五是民俗文化展示模式。依托传统民居、宗教寺庙、革命遗址等人文景观,重点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并带动特色林果业、休闲农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都市型山区农业发展。如门头沟妙峰山沟域、密云司马台古长城等。

记者:如何评价北京沟域经济的理论意义?

王有年:总结沟域经济的理论意义,我认为应该有下面几条:

一是探索了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沟域经济是空间增长极理论在北京山区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区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极,对北京山区形成了以休闲旅游为主导的消费需求拉力。

与此相适应,根据首都发展的总体要求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山区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山区矿山关停率达到80%,矿山工人面临再就业的抉择,老百姓从过去“靠山吃山”转到了“养山护山”,他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都受到极大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区人们及时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不断涌现出走廊经济、林下经济、农业主题公园等新形式,并日益形成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建设离不开经济支撑,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必须在农民致富的基础上实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沟域经济把生态环境当作资源、资产和潜在的发展优势与效益,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一个大产业进行经营与开发,紧紧围绕自然、生态、乡土、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友好、就业富民的绿色产业,并日益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例如房山区南窖乡坚持全方位立体开发,通过大力发展“山顶大桃、山洞蘑菇、山腰茶叶、林下柴鸡、山沟种板栗”形成了沟域生态农业的立体循环发展。利用山下废弃菌棒和鸡粪便,加工后形成有机肥培育山上的桃;利用山坡中草药的茶根喂养山下的柴鸡,增加鸡蛋的药用价值。目前形成了500亩“九九桃王”基地,3万棒山洞蘑菇生产基地,80亩黄金茶基地,40亩板栗园和柴鸡养殖基地,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10000元。

在建设过程中,山区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的思路,突出生态建设,建立了山区生态涵养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实行生态示范创建奖励机制。二是试行环境要素补贴机制,加大对区县生态创建工作的转移支付力度。三是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步伐。四是实施宜林荒山绿化和低效林改造工程。五是搭建政府资金扶持平台,建立“统一规划、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以奖代补”的工作机制。

可见,发展沟域经济可以实现环境友好、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效益显著、农民增收的山区发展目标,是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是创造了山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一,是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一股强劲动力。

在理论上,沟域经济就是要打造产业集群的优势,即构建以龙头产业引领的产业链条,培育一二三产融合、点线面结合的群落,形成上下游产业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区域产业形态。

北京沟域经济依托当地资源,发挥产业优势,培育出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和产业群,实现山区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促进沟域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创造出一种山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尤其是沟域经济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发展,发挥其关联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优势,带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如平谷黄松峪乡黑豆峪村,依托京东大溶洞、黄松峪森林公园等独特资源,形成了集观光采摘、新型民俗、健身疗养等多种旅游形式于一体的沟域经济产业带。雁栖不夜谷以生态旅游为纽带,以特色林果业和绿色养殖业为支撑的山区休闲娱乐产业集群区也正在形成。

三是走出了一条城乡和谐发展的新路子。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打破均衡,跳跃前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与冲突,其中城乡是否和谐,是经济能否保持稳步发展的关键。城乡和谐是指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和数量比例、差异和对立状态、互补和互动功能的均衡融洽状态,是现代社会农村和城市社区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它包含着城市和农村在数量结构方面的均衡,自身和整体功能方面的均衡状态。城乡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转型的必然前提,是实现地区、阶层和谐的推动力,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收入水平是衡量城乡差距的重要指标。北京城乡差距还是很大,以2008年为例,山区农民人均收入为9248元,北京市农民人均收入为10747元,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24725元。山区农民还是北京收入最低的群体,实现农民致富的任务还很艰巨。

发展沟域经济就是要带领山区人民实现“生态富民”的目标,是实现城乡和谐的有效载体。由于山区生态环境与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城市居民对乡村印象大为改观,往返于城乡之间更为频繁。这样对城市的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磁场效应,促使他们到山区沟域投资创业,投资的增加、企业的不断集聚,加快了沟域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向深山区延伸,使沟域内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山区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缩小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富裕了农民,发展了山区。可见,沟域经济促进了北京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实现首都城乡一体化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道路。

例如怀柔慕田峪村以长城文化为底蕴,以旅游观光为载体,率先打造怀柔长城国际文化村。一是开办企业。外籍人员在慕田峪开办的企业有小园西餐厅、校园艺术玻璃工作室、文化咨询公司等。一方面为慕田峪村村民提供了就业途径,另一方面让广大村民学到了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二是租住房屋及参与房屋改造。外籍人员在慕田峪村租住和改造村旧房18处,总投资额达607.2万元,村民靠租房可获租金500多万元。这些国际友人的进驻,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用西方人的理念在村中开办了小园西餐厅、木艺坊、玻璃艺品、礼品店、乡村商店等。慕田峪村的文化特色更加突出,一是依托长城文化,通过挖掘长城文化内涵,重塑长城文化品牌。二是借助吸纳本村的文化优势,将西方的文明成果引进和应用到慕田峪村的新农村建设中来,与中国的长城文化紧密结合,实现中西合璧、优势互补。三是挖掘利用当地扭秧歌、小车会、蹬高跷、剪纸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在旅游、贸易、文化、体育等方面实现“土”、“洋”的真正大融合。

记者:从目前总体的实际情况看,不能否认我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仍然繁重,农民增收特别是低收入户农民增收难度仍然很大,山区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仍然滞后。促进沟域经济健康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难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破解?

王有年:我认为首先是认识问题。沟域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尚处在初级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认识上各方还存在不同看法,一种观点强调生态建设忽视经济发展,一种观点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建设,这种状况不利于沟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山区,认识山区价值与地位,处理好山区涵养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到沟域经济就是要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因此,要在实践中探索沟域经济发展规律,在发展中提升山区沟域价值。要加强示范沟域宣传力度,组织一系列现场观摩活动,提高大家对沟域经济的感性认识。近期在对北京市山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促进沟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成立沟域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农委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研究沟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组织、建设等问题,出台推动沟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强对区县的指导,以确保沟域经济走上规范发展道路。

第二个是规划问题。可喜的是山区各地都在发展沟域经济,可忧的是由于对沟域经济的认识不足,对自身特色的定位不清,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出现了产业同构、同业竞争、效益较低等不利现象,久而久之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其间有些区县意识到这些情况,着手制定了沟域经济发展规划,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把握了发展方向。发展沟域经济要始终围绕“生态与休闲”这一主线,按照“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分步实施、部门联动”的原则进行规划,要尽快制定山区沟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各山区县的沟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山区所有沟域发展指明方向,成熟一条发展一条,杜绝盲目攀比、仓促上马、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第三是机制问题。目前,在北京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建立“统一规划、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的工作机制,将各部门在山区实施的工程项目集中到试点沟域,形成资金项目的规模效益,推动了沟域经济快速发展。这种机制在发展初期有很大的推动与示范作用,但是其后续的支撑能力难以保障。因此,运行机制是沟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针对山区现状,有必要发挥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功能,建立行政驱动、市场引导和科技支持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一是建立以行政驱动为主导的协作机制。发挥政府行政主导作用,整合现有财政支持项目,重点打造几条示范沟域,如怀柔着力打造出渤海湾和不夜谷。二是建立以市场运作为导向的竞争机制。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沟域,可以整体打包推向社会,制定优惠政策,推向市场竞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竞争与开发,三是建立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激励机制。依托北京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新技术到沟域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同时,依靠科技手段,提高沟域经济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沟域经济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库建设,拓宽信息传送渠道,完善沟域经济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沟域经济的社会知名度。

第四是资金问题。总体上,山区底子薄,农民收入低,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沟域经济发展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单纯依靠农民投入远远不够。由于相关政策不明朗,使得一些有意向参与沟域建设的社会资本举棋不定,造成了资金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因此,拓宽融投资渠道极为重要。一是整合各部门的资金。如集聚山区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新能源改造、交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明确财政支持优先序,加强部门联动,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中打造前景好、带动性的沟域。二是设立政策引导性专项。三是整合沟域优势资源,以拍卖、、租赁、入股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四是鼓励农民投资建设沟域经济,如允许农民以房屋、土地、林地等财产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五是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力度。

第五是土地问题。从我们调研中看,大家关注最多的是土地问题,土地开发的强烈冲动受制于国家土地法规与政策的刚性约束。农村土地问题实际是三大土地问题:第一是承包经营土地问题;第二是农村建设用地问题;第三是宅基地问题。物权法在这三个集体土地的改革或者流通的问题上采取了谨慎的态度,既保持现行土地法规定的现状,但又留有了余地,为改革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吃透政策,用足政策。对此我们建议,一是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现有政策法律的基础上,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和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通过法定的转包、转让、出租、互换、作价入股等方式积极探索土地适度流转;二是政府在调整建设用地政策时,适当向山区倾斜,增加一些用地指标;三是盘活土地存量,有效利用荒弃林地、废旧矿山等;四是加强土地整理,加快村庄改造,腾出一些土地用于开发。

第六是人才问题。人才是沟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山区现有的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女性化程度高、后继乏人的局面,主导沟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匮乏。因此,在抓好现有人才质量提高的基础上,要建设人才快速通道,设立人才引进基金津贴,构建招贤纳智平台,引进一批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建立一支与沟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记者: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您谈到的六点问题,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沟域经济一定会健康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查谨)

上一篇:关于自然垄断的几点认识 下一篇:国家品牌名牌化与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