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垄断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8-25 11:17:19

关于自然垄断的几点认识

摘 要:垄断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历代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自然垄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首先对自然垄断的定义等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自然垄断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又对自然垄断与其他垄断形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了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五个特征。

关键词:自然垄断 规模经济 沉淀成本

中图分类号:F22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42-03

一、自然垄断的界定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角度,对自然垄断进行了定义。

在工业化之前,自然垄断概念很少被提及。穆勒(1848)首次使用“自然”这个词,他认为在许多私人没能力投资或不愿投资的领域,供水、公路、运河和铁路等由政府来投资和运行是合理的;Kaysen and Turner(1959)将自然垄断描述成竞争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情况;萨缪尔森认为,当一个产业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如此之强有力,以至于只能有一个厂商能够生存下来时,就会产生自然垄断;Sharkey(1982)认为如果整个行业由一个厂商生产的总成本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厂商生产总成本低,这个行业就是自然垄断的;张维迎(1999)认为自然垄断是规模经济造成的一种状况,它使得某一行业只有一个企业生产时才是最有效率的。{1}刘树杰(1999)认为,自然垄断是指由于资源条件或规模经济的要求而无法竞争或不适宜竞争而形成的垄断。{2}

从上面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自然垄断的定义是从几个角度进行阐释:穆勒主要观察了发生自然垄断的行业领域,但是并没有对自然垄断概念、自然垄断行业特点进行论述;而Kaysen and Turner、萨缪尔森、Sharkey、张维迎、刘树杰等人研究的共同特征是从产生自然垄断的原因出发,对自然垄断进行定义。虽然Kaysen and Turner把自然垄断定义为竞争不能够很好发生作用的行业,但是并没有说明导致竞争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原因;而萨缪尔森、Sharkey、张维迎、刘树杰则是从导致自然垄断的真正原因出发来进行定义,这个真正原因就是所谓的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正因为于此,在一个行业内部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最有效率。其中,刘树杰把原因定义的更全面一些,因为他不但包括了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而且他还认识到自然资源条件同样可以造成自然垄断。例如龙井茶,这类产品市场上独一无二,消费者又愿意出价来购买,资源所有者就拥有排他性的独占权。由独特自然资源所造成的垄断,往往不能够达到垄断一个行业的目的,因为往往有很多竞争者或者替代者来与其进行竞争,例如“龙井茶”,这种产品会有“毛尖茶”与之竞争;但是由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所造成的自然垄断,则可以达到垄断一个行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可以给出本文自然垄断的概念:自然垄断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一定技术、需求、制度等条件下,由于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所导致的只能有一家企业生存下来的状态。在这里就可以看出,自然垄断的概念被赋予了动态特性,即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业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空、技术、需求、制度的转换而变化的。例如,上海市最初只有虹桥机场,但由于需求扩大,一个机场已经不能够很好的满足需求,所以上海市又新建了浦东机场。

二、自然垄断与其他垄断类型

在经济学中,垄断作为市场结构的一种,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批判和否定,主要原因在于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对市场具有强有力的控制力,往往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低效。但是如果对垄断进行细分,就会发现有些垄断并不坏,受到经济学家的支持。

根据垄断形成的原因,张维迎(1999)把垄断分为自然垄断、法定垄断和行为垄断;张光远(2001)把垄断分为经营性垄断、自然垄断与政策性垄断或行政性垄断;{3}常欣(2002)认为垄断可以分为自然垄断、法定垄断、经济性垄断;{4}周其仁(2002)把垄断划分为五种,即由资源的天赋特性带来产品的独特性、发明的专利权或者如可口可乐配方那样的商业秘密、赢家的垄断、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强制形成垄断。{5}

几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张维迎、张光远、常欣的“垄断三分法”只是对于垄断类型的叫法不一致而已,而实质是一样的;相对来讲,周其仁对于垄断的划分更加细化,使分类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这种分类使读者很容易区分各种垄断的好坏,但不够简洁。本文比较倾向周其仁的垄断分类。

1.由资源天赋特性,带来产品(服务)的独特性。比如龙井茶、王菲的歌。

2.发明专利权或版权,或者如可口可乐配方那样的商业秘密。政府如果不通过法律保护专利和商业秘密,发明和创新的供给就不足,对经济增长不利。

3.赢家的垄断。凡竞争就有输赢,竞争的胜出者可能凭实力和策略,一时之间将所有竞争对手赶出市场。如微软公司,不是别人不可以做软件,而是一时之间没有谁做得过他们。

4.基于成本特性产生的垄断。一些产业需要一次性巨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成为“沉没成本”。在这些产业,新进入者面临很高的“资金进入门槛”。由于市场的有限性,很难容两家来进行争夺,造成只能有一家厂商来提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垄断”。

5.强制形成垄断。是指运用非经济的强制力量,清除竞争对手,保持对市场的排他性独占。这种强制势力,可以是高度非制度化的,如欺行霸市、强买强卖;也可以是高度制度化的,如政府管制牌照数量,或由立法来阻止竞争而产生的行政性垄断。

对于1和4属于自然垄断;3是市场竞争的一种结果;2则属于法定垄断;如果5的强制是政府通过政策和法令所导致的,那么这种情况属于法定垄断或行政垄断,但是如果企业采用一种非正当性的行为,如欺行霸市、控制价格,那么这种垄断就是经济垄断。

对于上述垄断类型,经济学家的态度往往不同。对于1持支持态度,因为这种垄断毕竟会有其他产品与其竞争,其垄断是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不会兴风作浪。对于2都是持支持态度,因为这有利于企业的创新。对于4的态度属于又爱又恨型,爱的是自然垄断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规模经济,因为独家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最低;恨的是由于在一个行业中仅仅存在一家企业,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莱宾斯坦所说的“X效率”,且企业具有利用其垄断地位来制定垄断价格的倾向,这种两难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困境”。对于3和5的态度比较复杂,如果是通过合理竞争行为取得的垄断地位,且企业没有滥用市场地位,那么这种垄断还可以接受,但如果滥用垄断地位,则强烈反对;对于由政府政策强制形成的垄断,态度也是如此。

三、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

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往往属于基础设施产业,由于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引起学者对于这些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这些行业的经济特征,下面是一些学者的归纳总结。

法罗(1902)是第一个阐述自然垄断经济特征的学者,认为自然垄断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该产业提供某种必需产品或服务、该产业的厂址有天然优势、产品不可储存、存在规模效益;用户需要协调的供给安排,而这种供给制度在垄断条件下才能实现。马歇尔(1927)首先指出垄断地位与某个产业的生产和成本条件有关,他认为在成本递减行业,垄断的安排可能优于竞争;而成本递减的也就是指存在着规模经济。自此,经济学家开始把规模经济作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基本特征。余晖(2000)认为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是生产过程的网络性和连续性、固定资本投资的巨额性和沉淀性、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6}唐晓华(2002)认为规模经济性、资源稀缺性、网络性、范围经济性、固定成本沉淀性是自然垄断行业的特性。{7}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经济性。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每一单位产品或服务的平均生产成本出现下降的现象。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因此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目前理论界对自然垄断规模经济性这一定义提出了修正,而把“独家垄断经营的总成本小于多家分散经营的成本之和”作为区分一个部门是否属于自然垄断的标准。

2.具有大量前期投入成本和巨额沉淀成本。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需要投入大量成本,铁路网、固定电话网、供水管网等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形成巨额“资本沉淀”。大量资本投入并不是自然垄断行业的独有特征,其他一些行业同样也存在,但在自然垄断行业,资本投入形成的资产难以转做他用,大量资本沉淀造成了市场不完善,如果允许多个企业进行竞争,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3.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公益性特点。传统自然垄断行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具有公益性特点,这些产品或服务都是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所有人都离不开。而且这些产业往往是国家的基础设施产业,如果这些产业发展不好,既会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同时又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

4.具有各自网络。分析传统自然垄断行业,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即其经营往往需要一套网络才能够把其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例如铁路网、供水管网。离开这些网络,企业就不能够把其产品或服务传递给消费者。同时这些网络具有网络经济性,即用户越多,那么这套网络价值就更高。

5.由国有企业来经营。在放松管制这股风潮发生前,大多数国家的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往往是由国有企业进行经营,包括西欧的英、德、法等西方国家。对此肖兴志(2001)认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化是属于国家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一种管制方式。{8}造成这个特征的一个逻辑是:私人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公益品时,往往不能够从全局角度来为整个社会大众谋福利,相反会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制定垄断价格;政府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就会采用国有方式进行经营,以便实现帕雷托最优。

传统自然垄断行业的五个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具有前期大量资本投入和巨额沉没成本,决定了规模经济的存在;同时这种巨额投入往往表现为巨大的网络资产,这种网络资产恰恰是公益品的输导设备;这样也决定了国家必须从全局角度考虑,干预这种服务或产品的提供者,确保这些产业资源配置有效性。

注释:

{1}张维迎.信息、管制与中国电信业的改革[J].P239

{2}刘树杰.自然垄断行业的政策与法律的调控[J].P67

{3}张光远.垄断产业价格改革试探,价格理论与实践,2001P9

{4}常欣.三重破垄论:中国基础部门反垄断问题的分析[J].2002P42

{5}周其仁.竞争、垄断与管制[J].北京经济研究中心,2002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43页)

{6}余晖.受管制市场中政企同盟[J].中国工业经济,2000(1)P23

{7}唐晓华.不完全信息与网络产业的激励性管制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2(6)P71

{8}肖兴志.美英日自然垄断型企业改革的共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8)P50

参考文献:

1.萨缪而森.经济学(第16版)[M].华夏出版社,1999

2.李季.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模式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喻立新等.自然垄断行业规制的理论与改革[J].经济论坛,2004(1)

4.王金洲.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国际比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04(5)

(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000)(责编:吕尚)

上一篇:试论蔡元培的政治现代化思想 下一篇:重新认识山区,促进沟域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