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2-09-22 08:53:54

青少年传统文化论文

一、有利于培养文化安全意识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化竞争更加复杂和激烈。客观地说,今天世界的文化主流是西方文化,西方的文化宣传实质上就是“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通过文化推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文化在当前国家和民族的竞争中作用越来越大,“以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化往往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作用。在青少年中,大部分都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崇尚洋文化,如“韩流”在我国发展迅猛,从偶像剧到音乐,从服装到游戏,很多浸透着韩国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成为青少年竞相模仿的“模板”。同时,网络也是导致青少年思想混乱的重要诱因。各类有用和无用、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信息,各种暴力、色情、反动、丑恶的内容在网上广为传播,同西方文化一起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灵魂,将传统文化排挤到边缘。针对此种情况,要如同大禹治水,疏而不堵,通过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安全意识。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不是围墙,而是一道过滤器,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取舍接触的外来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免疫力。

二、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一直引领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但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及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追溯历史,新文化运动和“”使传统文化教育深受迫害,原本硕果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内忧外患”中逐渐成为现代人思想的历史,无事的回味。

(一)认识较为肤浅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到《四书》《五经》,下到唐诗宋词,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但在当下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不用心”和“不重视”等心态,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可有可无,很多青少年知道传统文化教育有很多好处,但搞不清到底有什么好处。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大部分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量是足够的,但掌握传统文化的深度却让人大失所望。如一名中学生能够快速地背出“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并能答出作者和年代,但问到具体的含义时,答案却让人啼笑皆非:与鬼神有关的封建迷信思想。甚至有的青少年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试想,这种学习传统文化的结果如何能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经典;如何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精髓的感召。中国传统文化从高高在上的“人人敬仰”转变到“地位悲催”的“不为熟知”,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悲哀。传统文化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没有在社会中顺利地延续下来,新文化运动的打击、新中国教育环境的艰苦、“”的颠覆、应试教育的排斥等的“合力打击”,使传统文化一直没有在人们面前体现出本应存在的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多重视物质利益,精神需求逐渐被物化,在此情形下,即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也会被逐渐侵蚀,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内容尚未完善

首先,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不够规范。传统文化涉及到哲学、艺术、科学、医学和民俗等内容,范围广泛。在我国的教育教材中,几乎每门课都包含传统文化,但都占据不了主力位置。如在历史课中传统文化是古代文明史的一部分;在语文课中传统文化是时代语文的一种形式。传统文化在现行教育中过于零散,不能形成体系,导致很多青少年每天都在接触传统文化却又不知传统文化为何物,对传统文化概念陌生。事实上,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神,完全不亚于一部百科全书。表面上看传统文化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千百年来的积淀已经使传统文化自成体系,暗含精神主旨,完全可以作为一门青少年必修的课程保留。其次,未因材施教。青少年接受能力弱,过于深奥或高雅的内容往往难于理解。现代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选取未能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能力,过于草率。如小学时就在语文课中加入古诗词,特别在爱国主义、勤俭节约等方面是重点,但很少有青少年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情境和情怀,难以产生共鸣。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学子对此亦不理解,何况是青少年。为了学习的方便,很多教师将传统文化通俗化,导致青少年误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大众文化,体会不到其中的经典价值。如此教育模式,让青少年在情感上认同传统文化就是天方夜谭。

(三)方法有失灵活

文化的传承是人们自发的行为,唐诗宋词的流传并非需要教科书,民俗也非通过教育继承。如今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各种教育弊端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考试是当前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方法,对传统文化的考察亦是如此。应试教育体制是一种“异常”的教育模式,重分数、学历、智力、知识,轻实践、能力、品行、创造。很多青少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动因是分数,学习的动力也是分数,并未对知识的内在价值进行深度的思考。此时教育已经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不用说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了,严重地违反了教书育人的主旨,扼杀了青少年的学习自主性。另一方面,受学科设置的约束。文理科教育模式为我国的人才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毕竟精英不是全才,某一领域突出即可。但过早进行文理分科对传统文化教育弊大于利。选择理科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远不如文科生。语文和历史等科目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往往被理科生轻视。传统文化主要是提高个人道德品质,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并不违背精英人才的培养理念。何况,道德品质和伦理精神是人一生的财富,在青少年时期培养效果更好,更能塑造青少年的人格,为了成绩过早地分文理科,必会严重影响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三、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一)文化近代境遇的坎坷

19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道路时,引进西方启蒙思想,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倡导了对中国发展影响甚深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坚持弘扬科学、民主精神,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动摇了原本占据统治位置的封建思想,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若从传统文化继承的角度来看,新文化运动正是传统文化“日薄西山”的开始。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打倒孔老二”“向儒家开火”,提倡“破旧立新”,只要是传统的,不管好坏全部否决。新文化运动后,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特别是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学日渐没落。1966年,“”爆发,“”以“教育革命”以及“破四旧”为口号,将传统文化看成是“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用“革命的大潮”无情地清洗。在“”时期,人们将传统文化看成是封建残余思想,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传统文化在此时期经历的恐怖劫难,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可是,反观西方文化名人,如毕达哥拉斯、柏拉图、黑格尔、莎士比亚等,都在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占据着神圣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被称为“孔老二”,尊崇和轻视的态度对比明显。处于底层位置的传统文化尊严被践踏,试问如何能获得青少年的青睐。

(二)现行文化教育的功利

青少年是文明传递的根本,是教育的主要客体,构建完善的青少年基础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兴衰。梳理历史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一直在变动中曲折地前进,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开始系统、快速地发展,此时亦是我国建设的关键期,综合国力逐步上升,人才需要愈加紧迫,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教育制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首先,人才选拔方式过于死板。不论是升学还是工作,我国一直实行“一考定胜负”的方式,通过考试检验学生成绩。这种应试教育虽然看起来简便、公平,但却不适用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需要理解和感悟,而非“复制”和“粘贴”,没有感情的机械记忆如何让青少年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这种教育的结果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空有知识量无思想情感、无崇敬之情、无向往之心,更无行动上的关注,如何谈教育后人和传承文化。其次,重理轻文的教育模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市场经济时代,重物质轻文明,理工科专业人员在社会上能够获得更好的待遇。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已完全不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发展的需要。俗话说一专多能,如此单一的关注,导致很多青年人要么善于交际不精通业务;要么精通业务不善于交际。这种严重失衡与过早的区分文理科不无关系。青少年教育是普及教育,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和基础文化方面,注重提高青少年的全面素质,过早的分文理,完全不符合国家教育发展的需求,对本就陷入低谷的传统文化教育更是雪上加霜。

(三)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

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多为晚辈向长辈学习,人们习惯用传统的经验和思维决定今天的决策。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密不可分。我国是以农业为根基的农业化国家,农民是主体,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地向老一辈学习,复制经验。这种继承模式造就了独特的实用经验理论。人们很容易形成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思维,创新意识匮乏。这种求久、求稳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教育流行死记硬背,选拔人才实行科举制度。更为严重的是,千百年来国人已经麻木不仁,习惯了无需创新的教育模式。这种保守的教育理念在今天的教育中仍然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中这些消极因素对传统文化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掩盖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教育者的文化断层

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统文化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是传统文化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当前,大部分教师年龄都是25岁至5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不是经历了“”的残害,就是被应试教育无情教化。青少年的父母亦是此种情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极其有限。青少年受到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可想而知,存在共有的偏见。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形成“传统文化可有可无”的观点,导致认识肤浅和情感淡薄,在一代一代地传承中形成恶性循环。

四、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优化家庭文化教育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在青少年年幼期,家庭是他们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唯一窗口,家长则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具有榜样的作用,能够对青少年的爱好和习惯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从家庭教育着手。第一,要确保传统文化精髓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青少年是性格、品格形成的初始时期,此时通过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无疑是绝佳时期。传统文化强调相互尊重,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谦虚礼让的高尚品格;强调民族利益,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感;强调舍生取义,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传统文化为主线教育青少年,不仅能够继承传统文化,更能提高青少年的德育素质,是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不二选择。第二,要“教育”家长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现今家庭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情况堪忧,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家长自身传统文化的空洞必会导致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空白。要教育家长多与学校沟通,当“家长学生”,培养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要重视家庭教育,而不是将子女送到学校就高枕无忧,也可多买一些教育读物,学习教育专家的经验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第三,要将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家庭传统文化教育可广泛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影视作品为媒介,提高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道德动画片曾教育了一批人。《自古英雄出少年》《西游记》等成为那时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文天祥宁死不屈、岳飞精忠报国、屈原投江等传统道德故事成为那时青少年的最爱。如今,可利用互联网将关于传统文化故事的多媒体介入启蒙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和吸引力,将包装和优化过的传统文化教育素材作为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的“主体”,用潜移默化代替强制灌输。

(二)革新学校教育

第一,要用情感教育代替知识教育。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学校教材中所占比例并不少,特别是在语文、政治、历史等课程中占据相当的比例。例如,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几乎占到20%的篇幅,在量上完全满足了青少年的教育要求。但青少年对历史、语文等科目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完全“不感冒”,除了脍炙人口的“四大名著”和“赫赫有名”的古诗外,其他传统文化都被打入“冷宫”。很多青少年反映背诵文言文是痛苦的过程,练习毛笔书法等只是为了完成作业。由此可见,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只不过是形式上满足了教育的需要。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不能仅靠数量,更不能为了考试成绩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价值传授,应致力于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思考,挖掘传统文化在课堂教育中的契合点,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在深切体验民族特色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质的提高。第二,要用系统教育代替零散教育。如前文所指,虽然传统文化在学校的现行教材中都有体现,但由于过于零散而不能自成体系。很多青少年认为什么知识都学了,就是没有学习过传统文化。事实上,传统文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一定的发展逻辑和时空间顺序的。很多学者呼吁将传统文化汇编成册,以便专门教育。齐鲁书社为此出版了《传统文化》,以教科书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归类整理,帮助青少年建立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思维空间,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传统文化开设成一门独立的课程,突出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作为青少年的必修课长期保留,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持续发展。第三,要用兴趣教育代替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限制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学为考试的教育思想严重限制了青少年和教师的思维空间。学生为了考试学习,教师成为考试辅导员,此种环境,青少年的学习十分被动。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人文和社会学科,以考试衡量学习效果,必会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怪相。传统文化学习应是在挖掘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鉴赏力,带着情感学,而不是带着情绪学。因此,如将传统文化纳入必修课程,重点应放在了解和认识上,摒弃背诵、默写等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引导青少年评价传统文化、比照传统文化,通过思考和行为的提升检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三)承创并举的弘扬方式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凝聚了无数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思考,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细心审视传统文化,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明显。如何看待和选择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是原则性、方向性问题。要以全面的眼光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批判地、灵活地、开拓地继承。第一,要适应时代,摒弃老旧。在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中庸思想,如“枪打出头鸟”等流传已久。很多国人正是受此影响崇尚“低调”,进取精神受到扼杀。但传统文化并非一无是处,无论是“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都体现了古人的追求。从艺术方面来看,古代诗歌绚烂夺目的艺术成就更是有目共睹。这些积极元素就是宝贵的文化主题,需要继承和弘扬。在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中,要使青少年对传统文化有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应继承什么,该摒弃什么,需肯定什么,要批判什么,都要一一厘清,确保青少年能看到传统文化的优点,正视传统文化的缺点。第二,要提炼精髓,推陈出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只是“复制”“粘贴”,要深刻提炼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深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实质。很多传统文化看似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过时老套,但本质上每一条谚语、每一条准则都凸显了古人的哲学思考。辩证地发扬传统文化要将精髓的思想与时代结合,提炼出新的规范和标准,确保其合理内核能够适应青少年的成长阶段。青少年时期好奇心强,耐力差,容易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因此,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常“新”,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在与西方文化争夺青少年这个“市场”的斗争中始终占据先机。

作者:刘博识 隋立双 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大学党委工作部 中国人民

上一篇:华莱坞电影传统文化论文 下一篇:室内设计之传统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