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巧教古诗

时间:2022-09-22 08:51:43

转变理念,巧教古诗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鉴赏审美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51-01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的一个切入点。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孔子曾说过:“不说诗,何以言?”可见诗词在中国从古至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诗词教学中多重视内容与诗意相结合,那么,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可以变得活活泼泼、美仑美奂起来的。

1.幽默教学,激发兴趣。体会音韵美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钥匙,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在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中,“读”是第一大法,而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诵读。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例如表演读,配乐读,打着拍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例如,辛弃疾《破阵子》一词,很雄壮,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表现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出这首词所表现出来“壮”,在朗读的时候,播放一首悲壮的音乐,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音乐,学生对词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更透彻,在音乐声中读出文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

2.以诗传情,激发想像,体会意境美

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诗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是个关键。怎样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呢?这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例如《早发白帝城》,全诗采用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创造出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艺术画面:晨曦初露,彩霞满天,从白帝城飞出一叶扁舟,沿着滚滚的长江水顺流直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层峦叠嶂,夹道迎接……好一幅长江三峡的行舟图啊!看来全是写景,诗人是怎样在写景中抒发自己的感情呢?我们可以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再现这个意境。诗一开头,诗人用“辞”字,把告别白帝城时的气氛写得十分自然而亲切,接着用“千里江陵一日还”相对照,表现了诗人轻松愉快之情。猿声用“啼不住”修饰,足见诗人心情的喜悦。而以“轻”饰“舟”,足见诗人心情的轻松。通过这些关键词、句的点染,使形象充满了感情,意境也自然生辉,读来流利酣畅、气势飞动、欢情满纸。诗人披霞乘舟,顺江东下的鲜明形象便历历在目,其欢快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描绘了诗歌的“境”,点出了诗人的“情”。学生的想象自然会进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

3.提高言语修养,欣赏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言语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言语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的主要手段和工具,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是架起师生知识和情感交流的双向桥梁。教师言语科学规范,思路清晰,恰当准确,万古丰富,生动形象,才能唤醒学生的思想和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言语基本功十分重要。基本功扎实了,语言表达才能更上一层楼,才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学生在爱学、乐学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尤其是诗词教学,对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更高,因为诗的艺术美还表现在它的语言艺术上。文字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向;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因此,古诗中的语言艺术美必须要挖掘,借以提高学生欣赏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诗人把“碧玉”、“丝绦”形象地比作碧绿的柳叶和狭长的柳条,作者比喻得十分精当,使语言产生了美感。在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语言艺术美,教师向学生展示碧玉那精美的图片,出示柔长的绿丝带,让学生说说柳叶与碧玉、丝带与柳条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通过讨论,深深感受到:春天的柳叶颜色鲜亮如碧玉般闪着光亮,碧玉是名贵的,而春天的柳叶是那样娇美,同碧玉一样珍贵,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样,绿丝带是细柔的,长长的,那柔软的柳条不真如这丝带吗?作者的想象真丰富细致呀,比喻多恰当呀,学生由衷感叹。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深深感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读读,讲讲或大讲,串讲等方法存在许多问题。从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几方面来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的,如何在广泛深入的探索中找到具有普遍性的古诗词教学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还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下一篇:水果好味道,果实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