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师在表现性教学实验中的作用探究

时间:2022-09-22 08:45:04

初中语文教师在表现性教学实验中的作用探究

【摘 要】当今时代,为了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的人才,表现性教学理念随之被广泛采用,冲击了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师“传道授业”的作用已经显露出很多弊端,阻碍了语文教学和教师的纵深发展。语文教师的作用在表现性教学理念的支撑下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原来的单一性变成了多功能性。语文教师的作用往深度和广度的发展,预示着国家初中语文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关键词】初中语文 表现性教学 语文教师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060-02

2001年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的定位等方面都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令整个初中语文从课程理念到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都有所更新。“表现”的观念便随之进入了教学的领域,表现性教学理念被广泛采用,不断改革着传统的课堂,语文教师的作用与角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表现性教学实验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

这里不得不提及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所谓“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诸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单向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很明显,老师是主体,是教学工作的积极策划者和实施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教学工作的消极接收器。这样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淹没了学生天生的学习激情,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创新力的培养,尤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表现。

表现是人固有的天性,是满足人的需求愿望的一种方式。它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尊重个体内心潜在的和已有的经验和感受,经过个体的整理加工,通过个体的自我表现,以供同伴或他人观摩、借鉴、学习等,从而达到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目的。“表现性教学”(又称HCBP教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作业”,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结果以及良好的内在素质外显出来,以促进个体差异发展与群体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现代教学方法。

表现性教学一经采用,对初中语文教学便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初中课堂势在必行。改什么呢?我认为不仅是改变课堂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改革:即根本转变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为了实现新时期培养新人才的新任务,面对表现性教学新理念,老师们却显得诚惶诚恐、惴惴不安。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在表现性教学实验中教师作用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

二、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作用的局限性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最大的作用就是传播知识解答疑惑。这个判断本身就存在以下不足:

1.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整个教学活动中,“传”与“受”强调了教师积极的教,表现度高,学生却是被动的学,难以实现自我表现。可从“教学”二字本身来看,“教”与“学”是两项平等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表现自己,学生为何就只能顺耳倾听呢?是我们没有充分重视孩子们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学生年级越高,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就越少。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的表现欲在降低。那么学生就会模糊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主动学习的意识就越来越淡薄。所以老师们有时抱怨学生越来越不学了,追究根源,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自己呢?

――学生需要自我表现的机会。

2.忽视了教师本身也是一位学习者

教师不仅传道,也是一位学习者。时代变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就势必变化,刻舟求剑的思想严重遏制了教师的另一种身份的外显,这恐怕也是我们在教学道路上越走越狭隘的重要原因。

――语文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

3.禁锢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巴尔扎克认为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想说一个能思想的民族,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民族。“教师传道授业”禁锢了传统语文教师的思想,使教师们对自身的教学理念缺乏思考和反思,培养出的学生又怎会是一群会思考的学生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三、表现性教学实验初中语文教师作用的转化

由于表现性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和理念,其核心是“学以致用”、“学以致表”、“以内养外”、“内外兼修”。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发展性。表现性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加之初中课堂面对的正是一群特别喜欢表现的孩子们,他们单纯、情感丰富、表现欲强。不仅改变了学生过去学习机械被动的状态。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场革命。课堂变活的同时,语文教师们的作用发生转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还是先进教学理念的吸收者和实践者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包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理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淡化分析的理念等。教师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思想之花才会开的更加鲜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学生的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2.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情感的熏陶者和思想的引领者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特点完全吻合。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了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

3.教师在表现性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主要表演者而是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的舞台要回归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表演才能,我校实施的表现性教学是以教师、教案为本位转变为以学生、学案为本位,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知识到运用,语文教师是表现性教学的组织者,组织教学的流程、安排各环节的表现对象、分配作业的处理方案等,并且在实践中欣赏学生的表现,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管理好课堂。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通过不断的自我表现与合作表现,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这一特点。

4.教师是学生走进课堂与走向社会的桥梁

传统的语文教师淡化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应该说语文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要植根于现实社会,自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承担了学生通过课堂认识社会、体验社会的联系纽带。是教师通过表现性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等各种努力来达到学生将语文与社会紧密联系。

语文教师们正积极改变着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对自己在表现性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也逐渐清晰。只要全国的初中语文教师们一致行动起来,认识自己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所起到的新作用和新使命,并把它发挥出来,国家的教育就会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郭云祥.传统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根源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日语使役句中格助词「を「に的意义 下一篇:精彩课堂从精心设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