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创新壮族民间体育游戏的方法

时间:2022-09-22 08:33:04

在幼儿园创新壮族民间体育游戏的方法

《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促进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上林县聚居着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其中85%以上为壮族,民间流传着形式多样的体育游戏,有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深受群众喜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幼儿的体质”。我们认为,挖掘壮族民间体育游戏,开发和利用其特有的教育功效,有助于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促进家园关系的和谐发展,对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园把在幼儿园开展壮族民间体育游戏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对壮族民间体育游戏进行收集、筛选、改编、创新,逐渐形成了富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

一、广泛收集、筛选和整理壮族民间体育游戏

在幼儿园开展壮族民间体育游戏,教师、家长是关键。我们首先组织全园教师重新学习《纲要》《规程》和《3-5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深刻领会《纲要》和《指南》的指导精神。其次,进行了主题为“在幼儿园开展壮族民间游戏可行性”的研讨会,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在幼儿园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随后,我们向家长发放了《壮族民间体育游戏问卷调查表》,让家长们重温童年生活,回忆小时候都玩过哪些民间体育游戏。通过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共收集到赛龙舟、揪尾巴、跳绳、抛石子、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抢花炮、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打尺子、抛绣球、跳竹竿、母鸡护窝、跳绳、抢花炮、舞狮、舞龙、摔跤等30多种民间体育游戏。

壮族民间体育游戏种类繁多,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我们把收集来的游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走跑、跳跃、钻爬、平衡、投掷等活动类型整理成游戏素材库。如:锻炼幼儿跳跃能力的跳绳、跳竹竿、跳房子等游戏;锻炼幼儿快速追跑能力的抢花炮、母鸡护窝等游戏;锻炼幼儿投掷能力的抛绣球、投沙包等游戏;锻炼幼儿平衡能力的走板鞋、踩高跷等游戏;还有滚铁环、打陀螺等游戏,都有助于锻炼幼儿的大小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此外,我们还把这些游戏按照大、中、小幼儿年龄层次的需要进行划分,每个游戏从名称、材料、玩法、规则、附图等几方面进行编写,最后汇编成集,以便教师选择和运用。在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改编和创新,以适应时展的要求,真正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以此丰富我们的课程,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和条件,营造浓郁的游戏氛围

《规程》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为此,我们为幼儿创设了开展壮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立体环境,让环境发挥特殊、潜在的影响作用,成为“不说话的教师”。首先,创设壮族民间体育文化长廊,选取部分有特色的壮族民间体育游戏如赛龙舟、走板鞋、踢毽子、滚铁环、抛绣球等游戏运动图在幼儿园的外墙进行展示,让家长和幼儿从文化上对壮族民间体育游戏加深了解,同时为我园的文化建设锦上添花。其次,创设壮族民间体育游戏运动器械区,将游戏器具、器材完全开放,家长、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可以自由取用。我们发动全园的教师、家长、幼儿回家收集无毒无害的废旧长方体、正方体的绳子、小木块、碎布条、易拉罐、小汽车轮胎、竹竿等,教师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制作绣球、铁环、高跷、板鞋、陀螺、沙包、毽子、绳子、舞龙、舞狮等器具器材,并将它们有秩序地放在各个功能区中,供家长和幼儿选用。同时,在幼儿园活动场地上画上广为流传的游戏图,如富有情趣、五颜六色的“房子”和“飞机型房子”“毛毛虫圆圈”、乌龟房子、迷宫、棋谱等。幼儿在入园、离园时可以与父母一起在这里自由地玩踢毽子、跳房子、跳圈、走迷宫等游戏,增进亲子情感,也让家长们重温了美好的童年。因地制宜的场地利用和合理的废物利用,弥补了幼儿园体育活动器械的不足和体育活动少的缺陷,为开展多彩的壮族民间体育游戏创设了立体的环境。

三、改编与创新壮族民间体育游戏

针对如何对壮族民间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创新,使游戏的趣味性与当代幼儿生活融合,使民间体育游戏焕发出新的活力等问题,我园课题组经过研讨决定,在幼儿园开展一次壮族民间体育游戏课赛大比拼。我们把收集到的游戏进行筛选和整理后,举行了壮族民间体育游戏课赛活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制作了《壮族民间体育游戏幼儿行为记录表》《壮族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情况记录表》,教师们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和游戏玩法,以及规则、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做好记录和反馈。结合壮族民间体育游戏课赛活动和壮族民间体育游戏“同课异构”“一课多研”“课题沙龙”等教研活动,我们发现了诸多问题:有的游戏材料较简单,不能吸引幼儿;有的游戏活动量太小,达不到运动的目的;有的游戏难度大,幼儿学习和掌握起来有困难;有的游戏竞技较激烈,存在安全隐患等。怎样使游戏由难到易、由繁变简、由单一变有趣、由过时到时尚、由危险变为安全?我们进行了如下调整。

(一)根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游戏材料进行改进

游戏材料是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民间体育游戏器材相对来说比较简陋或存在安全隐患,如何改进这些器材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呢?我们从幼儿喜欢新奇、色彩鲜艳的玩具这一特点出发,给游戏器材涂上鲜艳的颜色,以此吸引幼儿。如在打陀螺和跳竹竿的游戏中,我们在陀螺、竹竿上涂上鲜艳的颜色,打陀螺时,陀螺转动起来就特别好看;跳竹竿时,竹竿晃动起来五颜六色的,很吸引幼儿;幼儿喜欢舞狮游戏,我们用布条做狮身、用簸箕做狮子头,再把剪好的彩色塑料绳缠绕在簸箕四周,做成蓬松的“狮子头”,深受幼儿的喜爱。

(二)尊重幼儿的想法,师生共同创新游戏规则

幼儿在玩壮族民间体育游戏时,我们的教师告诉他们基本的玩法和安全要求,让他们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共同建立新的游戏规则。如跳竹竿、斗鸡、抛绣球、揪尾巴等游戏,就是幼儿自编自创出来并在游戏中不断完善的。如斗鸡游戏原定的规则是单脚站立,双手抱起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用膝盖与对方互相碰撞,双脚同时落地的一方就算输了。我们上研讨课的班级是中班的幼儿,由于年龄较小、控制能力差,他们单脚站立不能坚持太长的时间。一名幼儿提出:“老师,斗鸡只要双脚不同时落地就算胜利,我可以这样做吗?”只见他用手托住一条腿往身后曲,用身子去碰其他玩伴。这个提议让我们眼前一亮!幼儿的骨骼比较脆弱,用膝盖撞击容易受伤,用身体与身体撞击则减轻了撞击面,而且双换后站立的时间更持久。我们采纳了这名幼儿的建议。在游戏中,幼儿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师生共建游戏规则,使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规则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增强。

(三)在游戏互动中,师生共同创编游戏玩法

有的壮族民间体育游戏玩法比较单一,幼儿容易失去兴趣,我们在民间玩法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尝试创编不同的玩法。如玩踢毽子的游戏时,在踢毽子的基础上创编了绳子连着毽子脚踢、手抛接毽子(适合小中班)、夹毽跳和走、用头顶、手托脚接等新玩法;抛绣球游戏在对接抛的基础上,还创编了自抛自接球、互抛互接球、头上传球、腿下传球、击鼓传球、滚球入门、看谁投得准、运球比赛等游戏花样。师生共同创编游戏新玩法,既为壮族民间游戏注入了新的血液,又大大开发了幼儿的智能,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竞争意识。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经过筛选、整理和创新的壮族民间体育游戏已经成为我园的体育活动园本课程,壮族民间体育游戏项目也成为我园幼儿运动会和亲子活动的保留项目之一,深受幼儿的喜爱和家长的好评。

注:本文为课题《上林县壮族民间体育游戏的研究》(课题编号2011C192)的研究成果。

(责编 周翠如)

上一篇: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探究 下一篇:通过体验教育培养生态保护意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