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阅读中激活学生的想象

时间:2022-05-06 03:35:12

在文本阅读中激活学生的想象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过:“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想象力是小学生科学创新的前提,也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儿童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塑造了情感饱满的人物,描绘了生动形象的景致,富有深刻的感染力,意蕴深远,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文本,有目的、有计划地激活学生想象的智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敏锐的观察力,让学生享受文本阅读的快乐,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一、巧用插图启发想象

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大量丰富的插图展现了直观、生动的形象,插图与课文内容相互呼应,新颖生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资源,引导小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在想象图片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激活小学生的想象力,深化情感意蕴。教师可以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利用插图解读课文,将丰富的画面与文本内容结合起来,融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丰富学生的想象,使课堂教学更加灵动、活泼。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课文生动的漫画插图,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对插图内容进行描绘:“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面快乐玩耍的情景,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将来到雪地里玩耍呢?这些小动物在雪地中玩耍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但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存在巨大的好奇心,教师引导他们发挥想象描绘课文画面,不仅丰富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开启了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想象尽情地飞扬。

二、抓住关键词引发想象

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具体表现形式,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章是以促进小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出发点,富有童心、童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教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课文鲜活的人物形象,感受课文描绘的优美意境,真正启发学生领悟文本的情感和意蕴。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中有这样一段情感丰富的内容:“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在雨雾中欢笑着。”这段话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梅美妙的姿态展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句子的意蕴美,笔者让学生找出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词“如丝”“贪婪”“吮吸”‘‘欢笑”等,让学生充分想象“如丝”细雨的轻柔和软密。联系杨梅树“贪婪”地“吮吸”,学生想象杨梅树如同婴儿般依偎在母亲柔软的怀抱中,或是吮吸着母亲甘甜的乳汁,样子十分活泼、可爱,并不断发出欢快的笑声。在想象力的催发下,学生们将生动的课文内容描绘出来,深刻体味文本中的优美意蕴,感受到了文章的内容美、意境美,升华了美的感受。

三、用心阅读引导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通过丰富、生动的语言,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风光景致等,生动传神地构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声嘶力竭地诵读,而不是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描绘的一幅幅画面,学生就很难理解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时只有心领神会,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在学习课文时产生如临其境之感,领悟文本美妙的情感和意涵。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课时,文中运用各种生动、形象的词语描绘了黄山石头的形态,如“天狗望月”“猴子观海”等,笔者在讲述课文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描绘出来。学生们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有的学生描述道:“在仙雾缭绕的黄山顶上蹲着一只大狗,正仰着头观看天上银色的圆盘似得月亮,似乎正在想象天上的月宫里是否住着一位美丽的嫦娥仙子呢?”有的学生描述道:“‘猴子观海’更是生动逼真,只见一只长得像孙悟空似的金毛猴子v云驾雾着,观看那一望无际的苍茫大海。”这样教学,学生们都沉浸在黄山的奇景当中,思维得到拓展、升华,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想象力。

四、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材文本不仅仅是给学生讲述―个个故事,而且让学生从中明白了故事传达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当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进一步唤起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表演和讲解的方式展开诗歌教学。在讲授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你是否有过跟着家长去池塘边钓鱼的经历呢?回忆自己当时钓鱼的情景,并结合诗歌中的这两句话,想象诗中描绘的主要情景。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字词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两句诗的内容和情景:“一个小男孩坐在池塘边耐心地钓着鱼。后来,有一个过路人想要打听去村里的路怎么走,如果你是钓鱼的小男孩,你会怎样做?你是否会像诗歌中的小男孩一样,由于怕鱼儿受惊吓而不去理会这个过路人呢?”这样教学,学生在课堂中互换角色扮演钓鱼的小男孩和路人,体会当时小男孩和路人的动作和表情,将诗歌中小儿专注钓鱼的神情生动地展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展开讨论激发想象

课堂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交流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碰撞出想象的火花。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实现思想交流,拓宽思维。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J、马过河》一文时,文章中的小马在过河前出现了很大的困惑,它找到不同的动物寻找过河的建议,但动物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故事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展开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是小马,你在过河时会怎样做?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伙伴交流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答案更准确。小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实现了思维碰撞,想象力被激发,结果得出了不同的答案。

总之,想象力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催化剂,是开启小学生智慧和思维的钥匙。教师要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材文本,最大限度地激活小学生的想象力,让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生机盎然,让小学生在无限的想象中实现与文本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责编 杨春)

上一篇:在体验中接受爱的洗礼 下一篇:挑战“短板”,让她脱胎换骨又美又风光